隆巴德效應[1]:在強大噪聲環境下,說話人不得不提高聲音的效果;包括提高聲音的頻率強度,延長語句等,希望使對方能聽到。這種現象稱為隆巴德效應。這是法國耳鼻喉科醫生愛蒂安·隆巴德於1909年發現的。

在大噪聲下,說話人所使用的語言,簡稱為隆巴德效應語言因噪聲的頻譜強度不同而不同;馬爾娃·卡尼爾等人在二種不同噪聲下作實驗[2];一種為寬頻噪音;另一種為雞尾宴會上的噪音。

  • 在大寬頻噪聲下,隆巴德效應語言(與無噪聲時所用語言相比)使用的頻譜變化不大,但要提高聲應強度;發元音要比發輔音大而已。
  • 在雞尾宴大噪音下,隆巴德效應語言則要提高基頻,增加聲音的強度,在3kHz附近,人類耳感最靈敏處要提振語言譜。

隆巴德效應語言如何隨大噪音的音量,頻譜分布和交錯等參數而改變是個較複雜的問題,現還有人在研究中[3]

現已知隆巴德效應語言和正常語言的區別有:

  • 增加聲的基頻
  • 從低頻到中,高頻移動能量
  • 增加聲強
  • 延長聲音
  • 側重某頻段聲音等。

已經發現,不僅人類在強大噪音下使用隆巴德效應語言;而且在不少動物中也是這樣;如:虎皮鸚鵡,貓,雞,普通狨猴等數十種動物都有隆巴德效應語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labbekoorn H, Peet M(July 2003)"Ecology:Birds sing at a higher pitch in urban noise", Natur424(6946):267
  2. ^ Maeva Garnier, Hathalie Henrich,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 Vol.28,ISSUE 2, March 2014 P.580-597
  3. ^ G. Bapineedu "Analysis of Lombard effect spee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peeker verificationfor imposter Detection"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yderabad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