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翼龍屬
風神翼龍屬(學名:Quetzalcoatlus)又名羽蛇神翼龍、披羽蛇翼龍、貴叟寇翼龍,是一種白堊紀末期的巨型翼龍,屬於神龍翼龍科中的代表性物種,牠們是最晚演化出來的翼龍目動物,也是其中最先進的一支。其特點是擁有極其寬大的翅膀、粗長的脖子、尖利的巨喙、和退化至消失的牙齒,風神翼龍的「屬名」源自於阿茲特克文明裡披羽蛇神的名字——克察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
風神翼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末期,
| |
---|---|
飛行的風神翼龍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科: | †神龍翼龍科 Azhdarchidae |
亞科: | †風神翼龍亞科 Quetzalcoatlinae |
屬: | †風神翼龍屬 Quetzalcoatlus Lawson, 1975 |
模式種 | |
諾氏風神翼龍 Quetzalcoatlus northropi Lawson, 1975
| |
種 | |
|
風神翼龍的翼展超過10米(33英呎)甚至更長,站在地面上時和現代長頸鹿同高(約5.7米),和哈采格翼龍屬並列為「地球已知最大型的飛行動物」;牠們生存於約68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在全球各地均有其化石分佈,但是完整的化石主要集中在美國南部和東部;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風神翼龍和非鳥類恐龍、滄龍、黃昏鳥、菊石等史前動物一同滅絕。
發現與種
編輯第一個風神翼龍化石是在1971年,由道格拉斯·勞森(Douglas A. Lawson)發現於德州大彎曲國家公園的Javelina地層發現。這個標本包括部分的翼(由前臂與延長的第四手指構成),從翼推測翼展超過10公尺。[1]勞森將這標本建立為新屬:諾氏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2]在1996年,Kellner與Langston在德州公佈了了第二個未命名種。 [3]
這個暫時性被稱為Quetzalcoatlus sp.的標本,比諾氏風神翼龍還完整,包括部分頭顱骨。雖然較諾氏風神翼龍的小,而翼展已證實長達5.5公尺。[4]
在2002年,地獄溪組發現的一節神龍翼龍科的頸椎,可能屬於風神翼龍。這個標本原本被研究人員與暴龍類的化石混在一起。這個標本並沒有被暴龍類捕食的跡象。科學家估計這隻神龍翼龍科的翼展為5到5.5公尺。[5]
在1995年,恐龍公園組發現一個神龍翼龍科的部份幼年骨骼,可能屬於風神翼龍或其近親,2019 年,David William Elliott Hone、Michael Habib 和 François Therrien 命名和描述了類型物種 Cryodrakon boreas 。屬名來源於希臘語κρύος, kryos , 「冰冷」, δράκων, drakon , 「龍」。具體名稱的意思是「屬於北風,北風」,或者簡稱為「北方」,即北風冰神翼龍。根據翼骨上的斷裂牙齒,這個骨骼曾被蜥鳥盜龍(一種小型馳龍類)所咬食。根據牙齒的斷裂狀況,風神翼龍與其近親的骨頭應該非常堅硬,而非易碎。[6]
古生物學
編輯關於風神翼龍的生活方式有許多不同看法。因為牠的長頸椎、長而缺乏牙齒的頜部,牠可能是以類似鷺的方式捕食魚類,或是像禿鸛以腐屍為食,或是像現代剪嘴鷗獵食。風神翼龍被假設可用自己的力量起飛,但一旦在空中,牠可能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滑翔上。在地面上時,風神翼龍可能用四肢行走。最近有些研究人員認風神翼龍的生活方式,類似陸生的鸛鳥,會在空中長途飛行。[1]
關於風神翼龍的翼展上限仍處於爭論中,也引發動物飛行的結構上限爭論。在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展示中的最大化石,可能顯示牠們翼展長12公尺長,近年另有翼展為10到11公尺的估計值。最大型的無齒翼龍個體翼展長達9公尺,在風神翼龍被發現前,是被認為生物飛行的尺寸上限。同屬神龍翼龍科的哈特茲哥翼龍,翼展可能也達12公尺以上。[4]
在白堊紀時期,德州的氣候可能類似現在熱帶溼地或潟湖,該地當時處於分開北美的白堊紀海路沿岸地帶。相關物種的骨頭來自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省立公園。
風神翼龍與恐龍一起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了。
分類
編輯以下演化樹出自Andres和Myers於2013年的研究,顯示了風神翼龍和新神龍翼龍類的演化位置。[7]
新神龍翼龍類 Neoazhdarchia |
| |||||||||||||||||||||||||||||||||||||||||||||||||||||||||||||||||||||||||||||||||||||||||||||||||||
大眾文化
編輯風神翼龍出現在電視節目《恐龍王國》(Dinotopia)裡,同時也出現在《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電視節目的第六集《末代恐龍》(Death of a Dynasty)單元裡,牠們被描述成是最後的大型翼龍類。 紀錄片《飛龍在天3D》曾對風神翼龍有較精確地描述和簡介;在2022年的《史前地球》中,風神翼龍被描述為在南非地區繁殖,並利用潮濕的落葉堆幫革質的卵殼保濕。 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中,作為魁札爾科亞特爾的坐騎出場。
風神翼龍也出現在2022年的電影《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中,但片中出現的風神翼龍能夠以嘴喙和雙翼上的爪子毀壞飛機外殼,實際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牠們具有此能力。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Witton, M.P., and Naish, D. (2008). "A Reappraisal of Azhdarchid Pterosaur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Paleoecology." PLoS ONE, 3(5): e2271.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271Full text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Lawson, D. A. (1975). "Pterosaur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West Texas. Discovery of the Largest Flying Creature." Science, 187: 947-948.
- ^ Kellner, A.W.A., and Langston, W. (1996). "Cranial remains of Quetzalcoatlus (Pterosauria, Azhdarchidae) from Late Cretaceous sediments of Big Bend National Park, Texa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6: 222–231.
- ^ 4.0 4.1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and Csiki, Z. (2002). "A new giant pterosaur with a robust skull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Romania." Naturwissenschaften, 89(4): 180-184. Abstract[永久失效連結]
- ^ Henderson, M.D. and Peterson, J.E.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cervical vertebra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 (Maastrichtian) of southeastern Monta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6(1): 192–195.
- ^ Currie, Philip J.; Jacobsen, Aase Roland.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eaten by a velociraptorine theropod (PD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5, 32: 922–925 [2009-01-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5-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ndres, B.; Myers, T. S. Lone Star Pterosaur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2013, 103 (3–4): 1. doi:10.1017/S17556910130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