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笛-口腔驅動型

鼻笛-口腔驅動型(Nose flute/ Nose whist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又作鼻哨笛。結構單純、體型小巧,以「邊棱效應」發聲。
口腔驅動型鼻笛由鼻腔吹奏,主要特色為藉由改變口腔容積以演奏各音高與旋律,有別於多數民族傳統鼻笛須以指法改變音高。

口腔驅動型鼻笛


歷史

編輯

最初來由紛說而難以考證,但已知第一個現代化的金屬鼻笛,是由William Carter於1891年11月19日提出申請專利,1892年6月14日登記獲得專利。[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04年,美國的James John Stivers將他設計的鼻笛以「HUMANATONE」為品牌,是現今最大規模量產、鋪貨的塑膠鼻笛;在德語系國家,則常見有天鵝標幟的塑膠鼻笛。

結構

編輯

口腔驅動型鼻笛為結構最精簡的吹奏樂器之一,常見為木製,也有以陶、塑膠、金屬等材料製作[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主要分為:

  • 吹孔:用鼻吹奏處,通常會製造成符合鼻子弧度的型狀(以鞍狀居多);除了舒適感的考量外,更具備集中氣流之功能。
  • 風道:長約2至3公分,通常會依伯努利定律設計為上寬下窄,增加氣息流出的速度與壓力。
  • 出音孔:產生「邊稜音」之主要結構,口腔驅動型鼻笛並沒有「笛腔」,因此笛身正反面可見出音孔相通之結構。

演奏方式

編輯
  • 持笛方式
    • 單手持笛:左右手均可,以穩固鼻笛兩側為主,手勢持法不拘。
    • 以繩、巾或其他材料,將鼻笛固定於面部,雙手演奏其他樂器。
  • 發聲:鼻孔就吹口吹氣,以嘴唇輕觸笛身背面之歌口,以口腔取代笛腔。
  • 演奏旋律:改變口腔空間,或控制舌頭改變口腔空間,口腔空間較小,音高較高,口腔空間較大,音高較低。
  • 斷音技巧:舌斷、花舌等技巧會影響音準,宜使用喉斷等不影響口腔運作的技巧斷音。
  • 音域:約3個八度,視乎歌口大小而定。

演奏方式示範─英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演奏方式示範─日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優點與特色

編輯
  • 直覺性:透過口腔容積改變音高,不必記憶指法。
  • 歌唱性:能任意演奏出音域內之所有音高,可奏滑音與連續音,適合表現情緒與柔美的旋律。
  • 模仿性:能表現各種節奏、語氣,常被用做模仿鳥鳴之用。
  • 無須調音:音高取決於演奏者的操控與音感,因此樂器本身不會有走音問題。
  • 故障性低、保養方便:結構單純,幾乎不會發生機械性故障;且因風道短,鮮有水氣凝結、堵塞等問題。
  • 體積小巧:約掌心大小,適合隨身攜帶。

限制

編輯
  • 圓滑奏(slur)的技術性:圓滑奏中經過泛音列時會或會奏出不需要之泛音,必須以技巧控制。
  • 音準:因無按鍵、把位,音準的掌握極度仰賴演奏者的音感與聽力。

演奏家

編輯

(部分演奏者以匿稱活躍,故無登錄本名)

製笛師/製造商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