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巴西共產主義起義

1935年巴西共產主義起義 (葡萄牙語:Intentona Comunista)是一場由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和左翼低級軍官領導的,以民族解放聯盟(葡萄牙語:Aliança Nacional Libertadora, ANL)的名義發起的反熱圖利奧·瓦加斯政府的武裝起義。起義於1935年11月23-27日間在納塔爾累西腓里約熱內盧爆發。這場起義由巴西共產黨發動,並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持[1]

1935年巴西共產主義起義

起義開始後,里約熱內盧第三步兵團軍營著火
日期1935年11月23-27日 (4天)
地點
結果 政府軍勝利
參戰方

巴西 巴西政府

民族解放聯盟

支持:
共產國際
指揮官與領導者
巴西 熱圖利奧·瓦加斯 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
傷亡與損失
至少30人死亡 至少120人死亡

背景

編輯

1934年7月,隨著巴西新憲法的通過和瓦加斯當選為總統,巴西進入了憲政正常時期,然而各方對此都表示不滿。瓦加斯儘管具有權威性,但仍宣布反對憲政體制,其他反對派也同意他的觀點,認為新政府軟弱,因此開始密謀推翻新政府。

推翻政府的陰謀始於1934年,由那些因在1930年巴西革命期間與巴西前總統阿圖爾·貝納德斯勾結而失去權力和威望的失寵軍官發起。陰謀者利用他們在軍隊中的地位,開始從警察部隊竊取武器,並招募中士及以下軍士組成戰鬥部隊。

到1934年10月,這些行動使革命者與巴西大多數駐軍建立了聯繫,然而革命運動內部形成了三個派別,導致了思想衝突。第一派以聖保羅為基地,由尋求社會改革的軍官和平民領導。第二派由具有獨裁理想的軍事人員組成,而第三派則由軍隊內部的共產黨人組成,他們包括士兵和軍官。

在此期間,這一場運動受到共產國際、軍情六處特工約翰·海因里希·阿馬多伊斯·德格拉夫和瓦爾加斯政府的滲透。一名駐紮在聯邦區、忠於瓦加斯的軍官菲林托·穆勒,早在1934年10月就得知了這一針對政府的陰謀。

高級軍官有擔心他們中間的共產主義分子會接管他們的運動。1935年1月,在起義計劃引起蘇聯注意後,巴西共產黨開始努力控制這一場運動。共產黨人發現了運動中存在的政治分歧,特別是與貝納德斯結盟的軍官和那些希望進行社會改革的軍官之間的分歧。1935年3月,巴西共產黨將不同情該運動的軍官驅逐出,並完全控制了這場運動。共產黨人最初打算在1935年狂歡節周期間發動起義。

與此同時,受到歐洲出現的旨在阻止納粹-法西斯主義崛起的人民陣線的啟發,巴西成立了民族解放聯盟。民族解放聯盟將通過吸引許多軍事人員、天主教徒、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與眾多工會一起的統一戰線下加入群眾運動來擴大這場起義。

民族解放聯盟成員認為瓦加斯繼續使巴西進一步走向獨裁政權。這場運動的綱領是反對國際資本對巴西的剝削、爭取土地改革和爭取民主,以這樣的口號來表達:爭取麵包、土地和自由。

由於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參與領導1920年代的革命以及他在軍方官員中的高度聲望,民族解放聯盟成立後將其公開選為榮譽主席。作為切·格瓦拉的革命先驅,「希望的騎士」普列斯特斯於1930年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並於1931年訪問莫斯科後公開承認他對無產階級的忠誠。普列斯特斯要求加入巴西共產黨的請求在他遠離巴西期間多年來一直被忽視,直到共產國際發出指令,直接要求該黨接受他加入[2]

1935年4月,普列斯特斯在莫斯科度過一個冬季後,與他的妻子、共產黨員奧爾加·貝納里奧·普列斯特斯、共產黨員哈里·伯傑、阿根廷人魯道夫·吉奧爾迪、萊昂-朱勒斯·瓦萊、弗朗茨·保羅·格魯伯、以及美國人維克多·艾倫·巴倫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團前往巴西。代表團由一名格魯烏特工陪同,該特工在巴西之行期間和之後負責其安全。

普列斯特斯回國後,由於他在軍官中的聲譽,他控制了即將到來的革命的全部計劃。在普列斯特斯領導這一起義的情況下,共產國際在財政上支持這場起義,從而使起義呈指數級增長,使巴西共產黨能夠進行新的宣傳並啟動新的共產主義青年計劃[3]

由於菲林托·穆勒向瓦加斯提供的信息,瓦加斯能夠將革命者與「民族解放聯盟」聯繫起來。作為回應,瓦加斯成功敦促巴西國民大會(葡萄牙語:Nacional do Brasil)通過1935年國家安全法,宣布民族解放聯盟組建的政治聯盟為非法組織。這項立法成功限制了普列斯特斯爭取群眾廣泛支持的能力,群眾擔心成為政府的攻擊目標。

當共產國際宣布支持這場起義後,瓦加斯政府承認民族解放聯盟成員構成的革命威脅。7月,政府對民族解放聯盟採取行動,軍隊突襲該組織的辦公室、沒收其宣傳品、扣押其記錄並監禁其領導人。這次鎮壓使普列斯特斯改變了策略,迫使他在軍隊中派遣更多的共產黨員來招募新的革命者以增強起義隊伍,同時繼續反抗瓦加斯,讓民族解放聯盟在1935年整個夏天裡繼續舉辦非法集會。到1935年8月時,普列斯特斯已經完成了他的計劃,通過在幾個地區的軍事起義引發罷工和革命來建立共產主義政權。

起義爆發

編輯

第一場武裝起義於1935年11月23日在納塔爾爆發,共產黨人成功在城外建立起維持一段時間的臨時政府。隔日,另一場武裝起義在累西腓爆發。27日,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第三場武裝起義爆發。

起義發生的前一天,普列斯特斯仍在里約熱內盧試圖爭取其他高級軍事官員的支持,其中包括牛頓·埃斯蒂拉克·萊爾,後者無視他的請求,並將這些溝通嘗試告知政府。納塔爾和累西腓的公民獲得了一些武器,與起義的革命者一起對抗政府軍[4]

在里約熱內盧,如果軍事領導人在起義爆發後沒有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第3步兵團和第2步兵團就會襲擊當時正在睡覺的戰友。這場起義中最戲劇性的一幕是試圖奪取坎波多斯阿豐索斯航空團的指揮權,當時該團是陸軍的一部分(巴西空軍於1941年成立),奪權的目的是獲得飛機以轟炸里約熱內盧。政府軍設法安裝火炮來轟炸跑道並阻止任何轟炸機起飛。政府軍最後的攻擊是在炮兵支援下進行的步兵衝鋒,奪回了被占領的設施。

儘管三個主要城市的中心發生了起義,但其他人口稠密的中心,如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州,有組織的共產當人卻沒有採取行動,這是因為軍隊截獲了發給這兩個城市的共產黨人的命令。政府軍將起義者限制在聯邦區,切斷起義組織之間的通訊,將他們隔離在各自的城市,並阻止共產黨領導人團結一致地組織起來[5]

由於沒有工人階級的支持,而且起義僅限於三個城市,經過幾周的戰鬥後,起義最終被鎮壓。革命者放下武器,沒有被瓦加斯處決,這是因為瓦加斯只尋求對起義領導人和合作者進行刑事審判。

瓦加斯指責起義者反對上帝、反對祖國、反對家庭觀念,藉此來妖魔化參與者。此後,激烈的迫害不僅影響到共產黨人,也影響到所有政府反對者。全國各地有數千人因直接或間接參與起義而被捕。國會議員、參議員,甚至里約熱內盧市長佩德羅·埃內斯托·巴普蒂斯塔都被監禁。政府逮捕並折磨了普雷斯特斯,同時將他的妻子奧爾加·貝納里奧驅逐到納粹德國,她後來死於集中營[6]

事後

編輯
 
里約熱內盧烏爾卡的起義受害者紀念碑

儘管失敗了,共產主義叛亂卻為瓦加斯提供了獲得更多權力的藉口。 1935年11月後,巴西國民議會批准了一系列限制自身權力的法律,而行政部門則獲得了幾乎無限的鎮壓權力。這一過程在1937年11月10日政變中達到頂峰,政變關閉了巴西國民議會,取消了即將舉行的1938年總統選舉,並任命瓦加斯為獨裁者。這段獨裁時期被稱為「新國家」,並一直持續到1945年[7]

死者

編輯

由於所有發生的事件都有政府軍和起義者的參與,目前還沒有對受害者的完整評估。在起義者中,很難找到一份完整的遇難者名單,但據估計,僅累西腓起義就至少有一百人死亡,里約熱內盧普拉亞維爾梅哈起義也有二十人死亡,這使得無數人在納塔爾和里約熱內盧其他軍營死亡[8][9]

參與戰鬥的政府軍有22人死亡。巴西陸軍列出了總共30名受害者,但沒有透露他們是政府軍還是起義者。

1936年初,為了找出起義失敗的責任人,普列斯特斯下令刺殺16歲的埃爾扎·費爾南德斯。普列斯特斯懷疑她是警方線人,後來證明這是一個失誤[10]

圖片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 revolta comunista de 1935. [2015-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葡萄牙語). 
  2. ^ Santana, Marco Aurelio. "Re-Imagining the Cavalier of Hope: The Brazilian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Images of Luiz Carlos Prestes." Twentieth Century Communism, 2009. : 1. 
  3. ^ Sarmento), Pinheiro, Paulo Sérgio de M. S. (Paulo Sérgio de Moraes. Estratégias da ilusão : a revolução mundial e o Brasil, 1922-1935. Companhia das Letras. 1992. ISBN 85-7164-165-X. OCLC 26067080. 
  4. ^ Sa Motta, Rodrigo. On Guard Against the Red Menace. 2020. 
  5. ^ Waack, William. Comrades . In the Moscow archive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1935 Brazilian revolution.. 
  6. ^ Jewish Women's Archive-Jewish Women: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2009-09-01. 
  7. ^ Chirio, Maud. The politics in the barracks: revolts and protests by officers in the Brazilian military dictatorship.. 15 March 2012. ISBN 9788537808306. 
  8. ^ Correio da Manhã - 11/26/1935. 1935. 
  9. ^ "The Communist Intentona: what is a fact and what is a rumor"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0. ^ Nussbaum, Martha. Interview - Martha Nussbaum. 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 2008, (40): 51–54. ISSN 1354-814X. doi:10.5840/tpm200840112. hdl:1866/3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