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桲欏葉餅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12月25日由Talimu0518 (留言)審閱。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12月25日由Talimu0518 (留言)審閱。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製作
編輯桲欏葉餅的製作,一般是在農曆四、五月份,此時野菜等所需食材成熟充足,也是滿族傳統上以此物貢獻神佛的時節。
做法
編輯- 準備梅花肉或後臂尖肉、五花肉適量,剁成泥或切成小丁,加薑末、五香粉、老抽上色、生抽調味、鹽、雞精、熟油,一邊拌一邊慢慢加入兩勺清水,沿一個方攪上勁兒,放入冰箱醃製1-2個小時。
- 準備大葉芹(一種生長於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野菜,傘形科大葉芹屬植物)適量,清洗切細,拌入肉餡備用。
- 採摘桲欏葉(即柞樹葉、櫟樹葉)或者椴樹葉,清洗備用。
- 準備麵粉適量,加入澱粉2勺,加入沸水燙後,再加涼水或溫水,和成麵糊備用。
- 取葉子一片,用抹刀(如不具備,可直接使用菜刀)將麵糊適量抹於葉片上,攤開,留少許邊緣。
- 將肉餡放入麵糊中央,合上葉子,按壓緊實。
- 上蒸鍋,蒸15-20分鐘即熟。葉子不可食用,食用時須剝開。[1]
地域差異
編輯桲欏葉餅根據地域不同,其採用的食材也不同,呈現出豐富的地域特徵。
歷史
編輯桲欏,是漢語東北官話中對櫟樹的俗稱。在實際製作中也有使用椴樹葉者。
桲欏葉餅系滿族食品,歷史上對其最早的官方記載出現於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之《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其中「椵葉餑餑」、「椴葉餑餑」即是其雛形。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五記載:「五月,供椵葉餑餑。以稷米為麫,以小豆為餡,用椵葉裹包,蒸之,盛於盤內供獻。」[2]「四月初八日,供椴葉餑餑,成造如五月椵葉餑餑法求福。」。[3]其中,稷米即小米,小豆即紅豆。椵葉應系柞葉之誤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