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遊褒禪山記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請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讓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滿足以下要求:
我們強烈不鼓勵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這麼做,請申報利益衝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後,本模板出現在頁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遊記散文,詳細記錄了他與友人遊覽褒禪山的經歷,並通過此行表達了對探索精神和毅力的深刻思考。
背景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詩文網
《游褒禪山記》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當時王安石34歲,剛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返回家鄉途中遊覽了褒禪山。
古詩文網
內容概述
文章開篇介紹了褒禪山的歷史背景,提到唐代僧人慧褒在此居住並去世,後人因此將此山命名為「褒禪山」。接著,王安石描述了與四位友人共同遊覽山中的前洞和後洞的經歷。前洞平坦寬闊,遊人眾多;後洞幽深險峻,寒氣逼人,少有人至。他們手持火把深入後洞,越往深處,景象越奇特,但行進也愈加困難。途中,有人因疲憊而提議返回,王安石隨之退出,事後對此感到後悔,認為未能盡興遊覽。
主題思想
王安石通過此次遊覽,感悟到:世間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之處,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他強調,只有具備堅定的志向、充足的體力,以及必要的輔助工具,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反映了他對人生追求中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精神的深刻理解。
藝術特色
- 敘議結合:文章將遊覽經歷的敘述與深刻的議論相結合,既有生動的景物描寫,又有哲理性的思考。
- 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先敘述遊覽過程,再引發感悟,最後總結提升,層層遞進。
- 語言簡練:行文簡潔明了,善用對比手法,如前洞與後洞的對比,突出主題。
影響與評價
《游褒禪山記》被視為古代遊記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文章所倡導的探索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態度,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