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VMModel–view–viewmodel)是一種軟體架構模式

MVVM有助於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的開發與業務邏輯後端邏輯(資料模型)的開發分離開來,這是通過標示語言或GUI代碼實現的。MVVM的視圖模型是一個值轉換器,[1] 這意味著視圖模型負責從模型中暴露(轉換)資料對象,以便輕鬆管理和呈現對象。在這方面,視圖模型比視圖做得更多,並且處理大部

分視圖的顯示邏輯。[1] 視圖模型可以實現中介者模式,組織對視圖所支援的用例集的後端邏輯的訪問。

MVVM是馬丁·福勒的PM(Presentation Model)設計模式的變體。[2][3] MVVM以相同的方式抽象出視圖的狀態和行為,[3] 但PM以依賴於特定使用者介面平台的方式抽象出視圖(建立了視圖模型)。
MVVM和PM都來自MVC模式。

MVVM由微軟架構師Ken Cooper和Ted Peters開發,通過利用WPF(微軟.NET圖形系統)和Silverlight(WPF的網際網路應用衍生品)的特性來簡化使用者介面的事件驅動程式設計[3] 微軟的WPF和Silverlight架構師之一John Gossman於2005年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了MVVM。

MVVM也被稱為model-view-binder,特別是在不涉及.NET平台的實現中。ZK(Java寫的一個Web應用框架)和KnockoutJS(一個JavaScript)使用model-view-binder。[3][4][5]

MVVM模式的組成部分

編輯
模型
模型是指代表真實狀態內容的領域模型(物件導向),或指代表內容的資料訪問層(以資料為中心)。
視圖
就像在MVCMVP模式中一樣,視圖是使用者在螢幕上看到的結構、布局和外觀(UI)。[6]
視圖模型
視圖模型是暴露公共屬性和命令的視圖的抽象。MVVM沒有MVC模式的控制器,也沒有MVP模式的presenter,有的是一個繫結器。在視圖模型中,繫結器在視圖和資料繫結器英語Data binding之間進行通訊。[7]
繫結器
聲明性資料和命令繫結隱含在MVVM模式中。在Microsoft解決方案堆英語solution stack中,繫結器是一種名為XAML標記式語言[8] 繫結器使開發人員免於被迫編寫樣板式邏輯來同步視圖模型和視圖。在微軟的堆之外實現時,聲明性資料繫結技術的出現是實現該模式的一個關鍵因素。[4][9]

理論基礎

編輯

MVVM旨在利用WPF中的資料繫結函式,通過從視圖層中幾乎刪除所有GUI代碼(代碼隱藏),更好地促進視圖層開發與模式其餘部分的分離。[10] 不需要使用者體驗(UX)開發人員編寫GUI代碼,他們可以使用框架標記式語言(如XAML),並建立到應用程式開發人員編寫和維護的視圖模型的資料繫結。角色的分離使得互動設計師可以專注於使用者體驗需求,而不是對業務邏輯進行編程。這樣,應用程式的層次可以在多個工作流中進行開發以提高生產力。即使一個開發人員在整個代碼庫上工作,視圖與模型的適當分離也會更加高效,因為基於終端使用者回饋,使用者介面通常在開發周期中經常發生變化,而且處於開發周期後期。

MVVM模式試圖獲得MVC提供的功能性開發分離的兩個優點,同時利用資料繫結的優勢和通過繫結資料的框架儘可能接近純應用程式模型。[10][11][12] 它使用繫結器、視圖模型和任何業務層的資料檢查功能來驗證傳入的資料。結果是模型和框架驅動儘可能多的操作,消除或最小化直接操縱視圖的應用程式邏輯(如代碼隱藏)。

MVVM模式不同於MVC,在MVVM模式中,將ViewModel層繫結到View層後,它基本不使用點擊事件,而是使用命令(Command)來控制。資料的顯示也是不同於MVC,而是使用Binding來繫結相關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MVVM通常會使用屬性更改通知,即資料驅動而不是事件驅動。在WPF中當資料發生改變時,會通過介面INotifyPropertyChanged通知到對應的組件繫結的資料,實現同步資料重新整理。

批評

編輯

對這種模式的批評來自MVVM的創造者John Gossman本人,[13]他指出,實現MVVM的開銷對於簡單的UI操作是「過度的」。他說,對於更大的應用來說,推廣ViewModel變得更加困難。而且,他說明了非常大的應用程式中的資料繫結會導致相當大的主記憶體消耗。

.NET中的實現

編輯

.NET框架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Google groups. Thought: MVVM eliminates 99% of the need for ValueConverters.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2. ^ Martin Fowler. The Presentation Model Design Pattern. Martin Fowler.com. 19 July 2004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3. ^ 3.0 3.1 3.2 3.3 Smith, Josh. WPF Apps with the Model-View-ViewModel Design Pattern. MSDN Magazine. February 2009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1). 
  4. ^ 4.0 4.1 Massey, Simon. Presentation Patterns in ZK. [24 March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5. ^ Steve Sanderson. KnockoutJS.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6). 
  6. ^ The MVVM Pattern. msdn.microsoft.com. [2016-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5). 
  7. ^ Pete Weissbrod. Model-View-ViewModel Pattern for WPF: Yet another approach..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1). 
  8. ^ Wildermuth, Shawn.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Data Binding: Part 1. Microsoft. [24 March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9. ^ ZK MVVM. Potix. [24 March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8). 
  10. ^ 10.0 10.1 Josh Smith. WPF Apps With The Model-View-ViewModel Design Pattern.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1). 
  11. ^ John Gossman. Tales from the Smart Client: Introduction to Model/View/ViewModel pattern for building WPF apps.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5). 
  12. ^ Karl Shifflett. Learning WPF M-V-VM..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3). 
  13. ^ John Gossman. Tales from the Smart Cli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V-VM.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