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俄羅斯/優良條目/8

冬季戰爭蘇聯芬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一場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開始,1940年3月13日結束。蘇聯建國以來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過於威脅到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重回以往俄屬芬蘭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雙方數次談判未果,蘇聯決心訴諸武力。1939年11月26日,蘇聯以曼尼拉砲擊事件為由對芬宣戰並投入大規模的軍隊發起進攻,人數、飛機、戰車兵力皆有壓倒性數量,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史達林於1937年的連串政治整肅而入獄或被處死,以致戰爭爆發時軍中只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戰爭結束。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劃,最終引爆了1941年6月底的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出兵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