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南方絲綢之路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屬同一條目[來源請求],如果沒有個別特殊的例子,是不用重建兩個不同條目的—以上未簽名的留言於2013年11月15日 (五) 16:56 (UTC)前加入。
- 請問」絲綢「和」茶馬「是一回事??--唐戈(留言) 2015年5月12日 (二) 08:44 (UTC).
地圖
編輯
de:user:Ulamm 2013-11-14—以上未簽名的留言於2013年11月15日 (五) 16:56 (UTC)前加入。
建議改名:「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
編輯「南方絲綢之路」 → 「茶馬古道」:這是常用名稱[來源請求]--侧耳倾听 2015年5月9日 (六) 05:02 (UTC)
- "絲綢」=「茶馬」,奇怪的邏輯--唐戈(留言) 2015年5月12日 (二) 08:47 (UTC).
- (-)反對,不是一個概念。「南方絲綢之路」是四川、雲南往印度運絲綢,「茶馬古道」是四川、雲南往西藏運茶葉。-- Ohnogo☎ 2015年5月13日 (三) 07:20 (UTC)
- (-)反對:兩者並不等同。--Kolyma(留言) 2015年5月24日 (日) 11:36 (UTC)
- 未完成:概念不同,且反對者多。--Kolyma(留言) 2015年5月24日 (日) 11:51 (UTC)
反對移動為茶馬古道
編輯嚴重混淆
- 最早研究南方絲綢之路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著《交廣印度兩道考》對南方絲綢之路的陸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南方絲綢之路不但包括陸道,還有海道,主要商品為絲綢: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錄了唐代由中國經交州、廣州通西域、印度,遠至巴格達的通路。
有马帮走海路的吗??
- 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是明顯不同的。前者有關古代中國的絲綢貿易,後者是茶和馬,可謂風牛馬不相及,
- 違反維基百科名從主人原則。
- 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點是南方的廣州,,不是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完全不同的地理範疇。
- 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貨物為絲綢,重點是絲綢,不是茶馬--不同的貿易範疇。
- 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南方絲綢之路起源於漢代,屬於完全不同的歷史範疇。
- 斷言「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缺乏文獻根據,請根據想當然提出移動要求者,給出「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參考文獻依據
- 什麼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69/6452405.htm (僅供參考,百度百科條目文獻依據常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