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三獵/論述
< User:三猎
- 偶爾隨機點開一些DYK參選條目,很少認真讀完每一句話,卻幾乎沒有條目可以同時做到(1)沒有包括錯別字在內的格式硬傷,(2)沒有邏輯矛盾之處。導致我在DYK區幾乎不投贊成票,只是一味地提意見。
- 前一點是預料之中的,畢竟現在人語文能力確實就這個水平。後一點著實令我意外,因為這意味著編者對條目領域的不熟悉(以及大量投票者的不負責任)。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 維基百科是一個付出極低成本就能製造極其強力的公共知識的地方。編者不應該為此而僥倖,而應該心懷敬畏。
- 在維基百科上具備影響力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具備影響力。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網絡提供了相對最低的准入條件、最公平的環境、最自由的發揮空間,不像社會生活中有階級等各種因素設限。
- 反過來,一個在社會生活中闖出出頭天的人,如果願意將精力投入維基百科,理應必定產生影響力。如若不然,則維基百科的機制必然出了問題。
- 維基百科的編輯者需要經受學術訓練,拿到博士學位,才有資格編輯維基百科嗎?顯然不是。但維基百科的編輯者需要多讀書,多寫作,這倒是真的。
- 一個人要多讀書,多寫作,才會常常產生疑惑,才會常常使用作為工具書的維基百科,進而才能成為好的維基百科編輯者。否則,他勢必難以理解(1)什麼條目是真正有意義的,想要搜索資料的讀者所需要的,(2)條目中的信息寫到多少才是詳略合宜,不至於堆砌材料,又能切實地給予讀者以幫助。
- 遺憾的是,這種具備主體性的讀者視角在目前的維基百科是缺位的。維基百科的編者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把讀者當作宣傳對象,把維基百科當作宣傳工具,一個是無視讀者,把維基百科當作一場只有編者的競賽遊戲。
- 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傳也不可不讀。
- 「霍光傳不可不讀」是一則美妙的元敘事。不僅指向寇準,也指向後世的每一個讀者。
- 維基百科上的氛圍,總體而言是你吹我擂的,說好話的居多。我偶爾被批評過幾次(誰能倖免呢?),嚴格來說是我的編輯方式被批評過幾次,至今都銘記在心。讚美聲中的批評尤其刺耳,也最該一聽。
- 在維基百科的交流過程中該如何面對針對編輯方式的批評?範例一則。
- 我翻譯東西的稿酬,最多也只拿過110元人民幣/千字。寫東西的稿酬,沒有比這個低的,最多到1000元人民幣/千字。
- 原因很簡單,普遍而言,翻譯工作的可替代性遠遠低於原創。
- 在維基百科更是如此,在維基百科的運行機制和知識生產目的下,編輯一些原創條目對知識公共資源的貢獻普遍高於翻譯工作。
- 多寫一點使用其他語言的讀者可能會需要知道、但是其他語言百科的編輯者很難善加編寫的條目是很有必要的。
- 維基百科的關注度指引是很死板的,要求非常非常之低。
- 編者應該自己對關注度有把握。一個沒有讀者會取用其資料的條目有何意義?
- 跟十年前相比,DYK提問的形式化、空洞化已經到了誇張的程度。為什麼?
- 因為無聊的條目就是無法產生有趣的問題。也因為產生有趣的問題根本就不是編者所關注的了。
- 條目裡頭不要什麼外文原名都放進來。好好的「兔子」,非要寫成「兔(Rabbit)」,多麼荒謬。
- 當年我在「狍」的消歧義里用了英文的roe deer,被批評了,深以為教訓。如果條目寫作中在眾多外語中獨獨挑出英文,一定要有非常好的理由。也不要忘了,讀者應該是默認不懂英語的。
- 要區分原文詞首大寫是因為專有名詞,還是只不過因為出現在標題或句首。不要每個詞都詞首大寫,興師動眾的。
- 「火龍果又稱紅龍果、龍珠果,正確名稱叫仙人掌果、量天尺果。」
- 「正確名稱」?誰給你的自信?
- 自以為正確很可怕。放在維基百科上更可怕。
- 大部分人參與維基百科的動機都是複雜的,綜合性的。但是維基百科的內部機制會促使某種特定動機壯大。熟悉維基百科評選機制如DYK的用戶都會發現,小條目好寫又好評。但就知識貢獻角度而言,直白地說,寫100個土地廟的條目,也不如寫好一個「土地公」條目。
- 參與維基百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點理想主義(吧)。有時候需要鼓足力氣,找回初心,寫點大的。
- 中立,非原創,可供查證……這些方針是維基百科的根基。但編輯者需要反思一件事情:這些方針是目的還是手段。參與維基百科的目的,僅僅是寫出一篇中立、非原創、可供查證的條目嗎?
- 或者這麼說,如果你需要查資料,搜尋某個主題,你更想讀到的是什麼:是中立、非原創、可供查證的條目?還是列出不同觀點及理由、有著清晰索引可以方便地進一步閱讀或校驗的條目?
- 不要炫技。
- 實際上,炫技有很多個層面。而歸根到底是兩個問題:把握不好簡約的度,沒有把讀者放在心中。
- 我猜測,大部分人是不樂於被捲入維基社群的撕裂之中去的。不過也不能排除可能有的人潛意識中頗為享受,當然,這不是重點。
- 如何避免社群撕裂帶來的負面影響?我的做法是,把自己跟社群撕裂就完事兒了。儘量不加QQ、微信、Line、FB等,有問題在討論頁說,或是用郵件聯繫。
- 邏輯錯訛,胡亂歸納,是條目寫作者的錯。偶爾幾個錯別字,只要頻次不要多得太誇張,倒沒有太多可指責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的文稿是寫了上千字一個錯別字沒有的?特別是很多時候,作者自己對內容熟悉,掃過好多眼,就更容易忽略。
- 但如果一個條目走過了FA、GA、DYK,再有錯別字就不應該了。一個人看不到就算了,少說也四個人,都沒有仔細讀一遍?
- 中文維基百科目前沒有審閱問責制度。制度設計起來難,但個人可以做好自己,用好自己手中的投票。
- 約翰·奧斯丁將語言分為兩種: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為(performative)。
- 百科全書作為工具書,本來應該只是言有所述,但編者們也將其作為某種行為的工具,變成了言有所為。維基百科也不例外。
- 問題在於,我們是要利用還是抵抗這種難以避免的可能性?
- 維基百科需要嘗試在投票系統方面做一些更新了。每個人都有著同樣大的決定權,不等於必須使用一人一票的方法。
- DYK目前有非常明顯的首票決定走向的現象。不是個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