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的一个军。曾历经三次组建,一次转隶海军,一次转隶空军与一次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
军旗
存在時期1945 - 1960[註 1]
1951 - 1976[註 2]
1968 - 1985 (陆军第11军)
國家或地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部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進行曲解放军进行曲
參與戰役第二次国共内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两山战役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廖锡龙

沿革

编辑

第一次编成

编辑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将所属太行军区各军分区部队编为太行纵队,随即参加上党战役。10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太行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亭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阎红彦任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卢仁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第8、第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1947年11月15日,以第3纵队机关部分人员组建皖西军区机关。同时调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等共7000余人归皖西军区指挥。此时,刘昌毅任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第3纵队转至淮河以北地区实施机动。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在参加宛东战役、豫东战役后,至河南省叶县进行新式整军。11~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安徽省阜阳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郑国仲任副军长,钟汉华任副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8、第9旅依次改称第31、第32、第33师。同时,由皖西军区指挥的第20团(欠第2营)、第24团(欠第2营)归建,全军共2.2万余人。

渡江战役后,11军奉命向西南进军,先后参加了川黔作战和成都、重庆战役,并建立川东、大竹、万县、云阳4个军分区。在此期间,11军奉命调拨3000名战士,300匹骡马,各种武器10000余件,支援18军进军西藏。1950年7月,11军奉令,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组建海军青岛基地[1]。1960年,海军青岛基地与海军旅顺基地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

第二次编成

编辑

1951年3月,留在四川的第32师、33师,从川东驻地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同时从第61军调出182师,奉命组建第二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曾绍山、鲍先志仍任军长政委。

1953年3月20日,以第十一军军部为基础,在山东潍坊成立第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军,第二个第十一军军番号随之撤销。后迁至福建泉州。1954年4月调驻浙江杭州。1954年6月,空军第三、第十二师归该军领导。之后,该军还领导4个飞行师、1个高炮师和6个独立团。1976年1月,空军第五军建制撤销[2]

第三次编成

编辑

根据1969年11月14日的命令,于1969年11月25日,以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发表41周年为纪念,在云南滇西正式成立陆军第十一军,为陆军简编军,下辖:

  • 陆军第三十一师(由陆军第四十九师更改番号而来)
  • 陆军第三十二师 (由边防民族第一支队及边防团组成)

1979年5月5日,遵照命令,将云南省军区独立师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三师。

1970年至1984年,经过7次扩编,逐步增加了军炮兵团、高炮团、坦克团、教导大队、技术侦察队等多个部队,成为一支编制完善的陆军野战军。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两山战役

1985年,陆军第十一军根据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战略决策,按照成都军区(1985)司务字第51号命令,撤销军部和33师,保留31师、32师,分别编为南方摩托化步兵师和南方乙种步兵师,归陆军第十四集团军建制[3]

编制

编辑

1985年撤编前,陆军第十一军下辖:

  • 军直部队
    • 高炮团
    • 地炮团
    • 坦克团
    • 教导大队
    • 技术侦察队
  • 陆军第三十一师
  • 陆军第三十二师
  • 陆军第三十三师

脚注

编辑
  1. ^ 1950年起为海军青岛基地
  2. ^ 1953年起为空五军

参考来源

编辑
  1.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2. ^ 浙江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省志·军事志. 方志出版社. 1999年. 第三节 空军 空军第五军 
  3. ^ 老云科技. 我军历史上6个11军,从无军旗被缴:最后一支11军,对越还击利剑. 网易. 2020-07-17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