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咄靺鞨,即伯咄部新唐书译作“汩咄部”,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时期靺鞨七部之一,部落位置在粟末部北,有兵七千。[1]

因为粟末部大体分布在以今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广大地区,靺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因此学界推测伯咄部大体分布在拉林河流域,即今吉林省舒兰市扶余市东部、榆树县黑龙江省五常一带。[1]隋朝时期,伯咄部强盛,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拥有胜兵七千,从事农业、渔业。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隋末唐初为高句丽所破,臣属高句丽,在唐朝与高句丽战争中,帮助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平高句丽后,伯咄部众纷纷逃散,其遗民并入渤海国,成为渤海编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王承礼. 《渤海简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隋书》卷八十一《靺鞨傳》:「靺鞨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其一號栗(粟)末部,與高句麗相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中。其二曰伯咄部,在栗(粟)末之北,勝兵七千。其三曰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曰白水(山)部,在栗(粟)末東南,勝兵并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之肅慎氏也。」
  • 新唐書》卷二一九《黑水靺鞨傳》:「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稍東北曰汩咄部,又次曰安車骨部,益東曰拂涅部,居骨之西北曰黑水部。粟末之東曰白山部。部間遠者三四百里,近者二百里,白山本臣高麗。王師取平壤,其眾多入唐。汩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寢微無聞焉。遺人進入渤海。唯黑水完疆,分十六部,以南北稱,蓋其居最北方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