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蜈蚣
倒地蜈蚣(学名:Torenia concolor),為母草科蝴蝶草屬的植物。其种加词“concolor”意为“同色的”。匍匐性多年生草本,原產於台灣,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生長在較潮溼且有半日照的路邊、荒地、草叢、林緣與林中步道。不定根極為發達,會緊密貼合地面,抵抗強風大雨,而難以去除。[1]
倒地蜈蚣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母草科 Linderniaceae |
属: | 蝴蝶草屬 Torenia |
种: | 倒地蜈蚣 T. concolor
|
二名法 | |
Torenia concolor Lindl., 1846
| |
異名 | |
|
形態
编辑葉
编辑單葉對生,具短柄,葉形變化大,卵形至三角狀卵形,端部鈍、急尖、銳尖,基部截形,葉尖銳型至漸尖型,葉緣疏鋸齒,葉長一至五公分,寬八至二十五公釐,葉面綠色,兩面疏被毛茸或近無毛,葉脈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各三至五條,葉柄長二至十五公釐[2]。
莖
编辑莖纖細,匍匐性,長三十至一百公分,可達五公尺,具四稜,莖多分枝,分枝上升或直立,小枝長十至三十公分,節上生根。
果實
编辑蒴果長型,包夾在5稜的宿存花萼內,成熟後自行開裂,種子細小粉末狀。
花
编辑花單一,腋生,花萼筒狀,5稜,花冠先端呈二唇型,上唇淺裂,下唇3裂,花梗在結果時會增厚。花瓣4,花色藍紫色,偶有白色,長2.5-4公分,喉部有淡紫色條紋,雄蕊四枚,二長二短,二強雄蕊,前方花絲底部具一枚附屬物,附屬物線形,長二至四公釐,花藥兩兩相聯,成對著生。雌蕊柱頭2叉。花期為12月到次年8月。
名稱由來
编辑植株莖節會長出不定芽,把莖牢牢固定在地面,因此被稱作「釘地蜈蚣」。而因為一對對小葉著生在纖細的枝條上,平鋪於地面,就像百足類的蜈蚣一般,所以被叫做「倒地蜈蚣」。此外,因為花冠看起來像四方型,而被稱作「四角銅鑼」[3]。
用途
编辑景觀用途
编辑匐地性極佳且耐貧瘠地,抗病蟲害,並能陸續開出鮮豔的小花,因此極適合於校園或庭園造園[4]。
藥用
编辑藥性
编辑性微寒,味甘酸微苦。全草(根、莖、花、葉)皆可使用且全年皆可口採收,以酒炙、醋炒或蜜炙後使用。全草具有消炎解毒、消腫退癀、利尿解熱的功效。主治受熱中暑、火燙傷、口腔炎、高血壓、流鼻血、肺炎、腸胃炎、痢疾、皮膚病、飛蛇瘡疽、甲邊疔、筋骨痛、各種腫瘡、傷風感冒、關節炎肌腱炎等。兼治肝炎。釘地蜈蚣屬於台灣民間草藥,嘉義地區長久以來就廣泛使用,由於貨源充足,藥性溫和,極少有副作用,在臨床上只要確切掌握病情,配伍中藥,對中醫骨傷科是有極大的幫助[5]。
同名異物
编辑蕨類中七指蕨科的倒麒麟藥材也叫倒地蜈蚣,但本種為雙子葉植物,有花,可作為明顯的區別特徵[1]。
別名
编辑又名釘地蜈蚣、四角銅鐘、蜈蚣草、單色蝴蝶草、過路蜈蚣、單色蝴蝶草、拉拉用[2]。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心齋養生-常見藥草倒地蜈蚣. web.my8d.net. [201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6).
- ^ 2.0 2.1 歐吉桑工作室. 倒地蜈蚣.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陳文彬. 細說台灣原生植物─北台灣. 台北市: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1: 519. ISBN 978-957-445-437-2.
- ^ 陳季呈. 台灣原生植物-倒地蜈蚣 (PDF). 花蓮區農業專訊. 2002, (40): 13-14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12).
- ^ 釘地蜈蚣.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