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書省郎官石柱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是立於唐代尚書省前的各司郎官題名柱。現存左司十三曹一柱,置於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為考證唐代人物職官的貴重史料。與御史臺精舍碑題名、《元和姓纂》並稱為唐代三大縉紳錄[1]。
概要
编辑唐初起,尚書省各司廳舍都有壁記,載郎中、員外郎姓名與到職、免任日期,但是年深歲久,不無脫誤。於是玄宗開元29年(741年),左司郎中楊慎餘建立石柱,左、右司各一,立於尚書省前,右司員外郎陳九言撰序、張旭楷書,題名則始於本年,書式左旋,是為初刻。
德宗貞元12年(796年),始追錄唐初至開元29年以前題名並改刻,書式仍為左旋,字體較大,由許孟容撰後序、劉寬夫隸書,是為二刻。至宣宗大中12年(858年),因郎官除拜日增,各面空間有限,於是再行改刻,字體與行間縮小,書式亦改為右旋,是為三刻[2]。而各司郎官題名,依後人考證,則約止於僖宗乾符年間[3]。
尚書省郎官石柱高一丈二寸,週圍廣九尺三寸,凡七面,每面各四層,每層約10~21行,各行字數30~40餘不等[4]。記尚書左司郎中、員外郎、吏部郎中、員外郎、司封郎中、員外郎、司勳郎中、員外郎、考功郎中、員外郎、戶部郎中、員外郎、度支郎中、員外郎、金部郎中、員外郎、倉部郎中、員外郎、禮部郎中、員外郎、祠部郎中、員外郎、膳部郎中、員外郎、主客郎中、員外郎等十三司郎中、員外郎題名。
左中 | 左外 | ||
吏中 | 吏外 | 封中 | 封外 |
勳中 | 勳外 | 考中 | 考外 |
戶中 | 戶外 | 度中 | 度外 |
金中 | 金外 | 倉中 | 倉外 |
禮中 | 禮外 | 祠中 | 祠外 |
膳中 | 膳外 | 主中 | 主外 |
郎官石柱本有左右兩柱,但右司十三曹一柱,至遲清初時已亡逸無存。而左司十三曹一柱,也因明代大地震斷為兩段,後人修復時又誤接其面,因此禮部郎中(僅有初刻數人尚殘存可考)、員外郎、膳部郎中、員外郎題名已經全損,而度支郎中、員外郎、倉部郎中、員外郎、祠部郎中、主客郎中題名亦有缺損。依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統計,現存題名可確認者共3459人,約為原題名總數4600餘人的四分之三左右[5]。
膳中 | 膳外 | 封中 | 封外 | |
左中 | 考中 | 考外 | ||
吏中 | 吏外 | 封中 | 度中 | 度外 |
勳中 | 勳外 | 考中 | 倉中 | 倉外 |
戶中 | 戶外 | 度中 | 祠中 | 祠外 |
金中 | 金外 | 倉中 | 主中 | 主外 |
禮中 | 禮外 | 左中 | 左外 |
研究史
编辑陳九言的尚書省郎官石記序,原石雖已無存,但因是張旭傳世唯一的楷書作品之故,為歷代書家所重,故全文尚有拓本流傳至今。
尚書省郎官石柱,自宋以降,見於歷代金石學著作與文人題跋,但尚止於概略性的總論。至於郎官石柱題名,則因著錄人數眾多,完整抄錄題名並刊行成編,始於清乾隆年間的趙魏,收錄於讀畫齋叢書己集。嘉慶間王昶《金石萃編》,除全載題名,並就其名氏逐一考證其生平出處,開研究之先河,但所據典籍有限,猶未精密[3]。
道光間,趙鉞起草郎官石柱題名考,未及完成,年老體衰,恐難以成書,以原稿託付同鄉人勞格。勞格廣搜史料,詳加考證,並補充後世已逸或未載之郎官至唐末,不幸逢太平天國之亂,同治3年(1864年)英年早逝。沒後友人丁寶書整理遺稿,編為《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26卷,光緒6年(1880年)刊行於月河精舍叢鈔中[7],至今仍是研究唐代郎官事跡的重要工具書。
民國以降,抗戰中岑仲勉就新拓本詳加比勘統計,並解明勞格接續斷石題名未妥之處,撰為「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冊,後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金石論叢》中),所錄人數較清人著錄多出200餘人。1961年初,岑仲勉應中華書局之請,編撰一部唐代官吏人物的著作,但甫成初草而沒。文革之後,弟子陳達超整理遺稿,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增補勞考之所不備[8]。
只是,就像丁寶書《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序所言:「唐人碑版又日出不窮,萬一有遺漏,是所望于後人採取補正焉。」近年胡可先、吳浩等,又根據新出土唐代碑誌,發表論文,進一步補充前人所未及之處。
參考文獻
编辑- 趙鉞‧勞格《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26卷(中華書局、1992年) ISBN 7-101-00580-2
-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冊 21~77頁)
-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 外三種》(中華書局、2004年) ISBN 7-101-04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