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同盟舞曲

大衛同盟舞曲》,op. 6,為羅伯特 ‧ 舒曼早期的鋼琴獨奏作品,此首組曲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性格小品,分為一、二兩冊,並提獻給瓦特·沃夫岡·馮·歌德

版本

编辑

初版:於1838年1月,由A. R. Friese於萊比錫發行。

二版:第一冊於1850年9月,第二冊於1850年12月由J. Schuberth & Co.分別在漢堡,萊比錫及紐約發行。 [1]

創作背景

编辑

羅伯特 ‧ 舒曼總共創作了19首曲子,最後一首呈現未完成的狀態,因此完整的舞曲共由18首小曲組成。此曲於1837年8月14號和克拉拉·維克(原姓)訂婚後的兩個月完成。首曲舒曼引用了一個動機「Motto von C. W.」,此動機出自克拉拉·舒曼的op.6,《音樂晚會》的第五首馬祖卡舞曲。舒曼對於妻子說明作品中融入了婚禮的靈感,然而對於好友Carl Montag他則說明作品使用了「死亡之舞,聖維特斯之舞,優雅之舞與妖精之舞」的概念[2]。上述的對比也可在初版中找到。對此,舒曼在樂譜前端引用了下述的詩句予以解釋:

常言道:

每時每刻
喜悅與苦痛密不可分
在喜悅中永保虔誠
而在苦痛中報以勇氣
[3]

此外在初次發行的版本裡,舒曼的筆名「佛羅倫斯坦與奧澤比烏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兩個角色在舒曼虛構的音樂社團「大衛同盟」中象徵了他的雙重身份,舒曼也以大衛同盟來為這首舞曲命名。佛羅倫斯坦在舞曲中代表了「激烈、傲慢、暴風般」的性格,而作為對立面的奧澤比烏斯則代表了「溫柔、矜持的少年」。[4]在初版的每支曲子尾端會以「佛羅倫斯坦與奧澤比烏斯」兩人或僅以其中一人的名字縮寫署名。而在修改過後的版本裡,不僅筆名,開頭附上的詩句與舞蹈的概念也全被刪除。然而第一個版本仍廣受大眾歡迎。[5]

公開演出

编辑

此曲於1838年由舒曼本人演奏。之後於1869年5月15日,在布達佩斯由約翰尼斯·布拉姆斯在男中音尤利烏斯·施托克豪森的音樂會上首次公開演出。[6]

樂譜記號

编辑

在第一版的樂譜中,未被命名的各個曲子標有下列的速度記號、調性,與表情術語。

第一冊:

1.      活潑的,G大調,佛羅倫斯坦與奧澤比烏斯。

2.      內心深處的,B小調,奧澤比烏斯。

3.      幽默且有些性急的,G大調,佛羅倫斯坦。

4.      急躁的,B小調,佛羅倫斯坦。

5.      單純的,D大調,奧澤比烏斯。

6.      很快速且富含內在熱情的,D小調,佛羅倫斯坦。

7.      不要快速彈奏並伴隨強烈的情感,G小調,奧澤比烏斯。

8.      生氣勃勃的,C小調,佛羅倫斯坦。

9.      無速度指示,活潑的,C大調,佛羅倫斯坦。

第二冊:

1.      敘事曲風且很快速的,D小調,佛羅倫斯坦。

2.      單純的,D大調,奧澤比烏斯。

3.      幽默的,E小調,佛羅倫斯坦。

4.      粗獷而明朗的,B大調,佛羅倫斯坦與奧澤比烏斯。

5.      柔和且歌唱著,將E大調,奧澤比烏斯。

6.      生動的,降B大調,佛羅倫斯坦與奧澤比烏斯。

7.      快活的幽默感,B小調。

8.      彷彿來自遠方的,B小調,佛羅倫斯坦與奧澤比烏斯。

9.      不要快速地彈奏,C大調,奧澤比烏斯。

來源

编辑
  • David Ewen, Encyclopedia of Concert Music.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59.
  • Robert Schumann, Complete Piano Works, Volume I, edited by Clara Schumann,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Breitkopf & Härtel.
  • 李怡嫻。舒曼 : 《大衛同盟舞曲集》,作品六之詮釋報告。 2010。

參考文獻

编辑
  1. ^ Margit McCorkle: Robert Schumann -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G. Henle Verlag, München 2003, S. 24–27.
  2. ^ Brief vom 20. Oktober 1837. In: Briefe NF. 1904, S. 102. 
  3. ^ Robert Schumann: Davidsbündlertänze. 1. Auflage. Breitkopf & Härtel, Leipzig 1887, S. 2.
  4. ^ Friedrich Gustav Jansen: Die Davidsbündler. Breitkopf & Härtel, Leipzig 1883, Neudruck Dr. Martin Sändig oHG., Wallauf bei Wiesbaden 1973, S. 19.. 
  5. ^ Hans Joachim Köhler: Davidsbündlertänze, 18 Charakterstücke für Klavier op. 6.In: Helmut Loos (Hrsg.): Robert Schumann - Interpretationen seiner Werke. Laaber, Laaber 2005, S. 32–41 (Band 1).. 
  6. ^ Margit McCorkle: Robert Schumann -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Henle, München 2003, S. 24.. 

外部連結

编辑
  • Davidsbündlertänze: Noten und Audiodateien im 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