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1953年1月15日)
编辑1953年1月15日,以「府教社字第14號」文件,對北山(含多寶塔)、寶頂山、南山、舒成岩、石篆山(含千佛岩)、石門山(含陳家岩)、佛安橋、七拱橋、玉灘、妙高山等13處石窟,又分別以「府教社字第16、17、18號」文件,向石窟所在地的區公所發出《通知》:在這些石刻周圍,「土改」中要劃留出文物保護範圍地面,「以備培修」。
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北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2 | 寶頂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3 | 南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4 | 石篆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5 | 千佛岩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石篆山北面0.75公里處的山灣內 | 千佛岩摩崖造像於1996年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距三驅鎮場鎮約5.5km,南距石篆山摩崖造像1000公尺。造像分布在長131.1米、高5.2米的崖壁上,崖壁蜿蜒曲折,分為西北段和東段兩段,共有造像11龕,現存像487身。龕形主要有方形龕和圓龕,為佛教造像題材,主要有西方三聖、觀音、觀經變、地藏等。另外,該處造像存有題記碑刻榜題63則。造像雕鑿於明代,規模較大 | |
6 | 石門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7 | 陳家岩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石門山東面1.5公里的山頂 | 共編2號。陳家岩摩崖造像北距金山鎮約2公里,西距省道S310約1公里,南距拾萬鎮約5公里,陳家岩摩崖造像分布在長18.1公尺、高3.5米的崖壁上,共編為4號,存像310身。造像題材有十二圓覺菩薩、千佛、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力士等。第1龕龕頂不存,寬1.41公尺、高1.14公尺,存像3身。第2龕龕形大部不存,殘寬0.47公尺、高0.47公尺,存像1身。第3龕為方形龕,開口寬1.14公尺、高1.2公尺;龕口寬0.85公尺、高0.7公尺。龕左右壁及龕外左右壁面各刻小佛像7排,共存像238身。第4號為洞窟,窟室平面方形,窟室寬4.33公尺、高3.52公尺、深7.1公尺,共刻像68身。正壁三佛居中,體量相當,坐高0.92公尺、肩寬0.4公尺、胸厚0.24公尺、頭長0.31公尺。佛像均跏趺坐於蓮台上,蓮台高0.35公尺、直徑0.78公尺,蓮台下為束腰須彌座,高0.68公尺。正壁與左右側壁轉角處各刻1身菩薩像,左右側壁造像作上下兩層布置,下各刻5身菩薩像,上層為善財五十三參內容。菩薩像頭均不存,體量相當,殘高0.56公尺、肩寬0.32公尺、胸厚0.18公尺,菩薩均跏趺坐於方台上,台高0.48公尺、寬0.68公尺、深0.24公尺。窟壁均雕以山石作背景 | |
8 | 佛安橋摩崖造像 | 代 | 珠溪鎮三溪鄉八角村豹子塘小溪左岸的石崖上八角村4組 | 佛安橋摩崖造像南距珠溪鎮約3.7公里,距大足區約26公里。分布於長30、高8~10米的南面石壁上,共計造像13龕,造像89尊。為儒、釋、道三教合一造像區,造像題材有毗盧佛、道君、孔子組合以及釋迦牟尼佛、三世佛、華嚴三聖、地藏、觀音、力士、天王等。造像始建於南宋(第12窟後壁右側存紹興十年造像記1則)。佛安橋摩崖造像規模較大。三教窟 窟高3.2公尺,寬3.8公尺,深4.7公尺。正壁中央刻毗盧佛,左側鐫記「奉佛弟子古及之發心造毗盧佛一尊」,左邊刻李老君,座前鐫記「奉真弟子白大明造」;右邊刻孔夫子,座前鐫記僅存「……士……子……心造……壬辰記」數字。左壁上層刻尊者5身,均有鐫記,第一「佛弟子古大雅同室杜氏造,祈眼光明,壬辰三月記」。第二「弟子左瞧之造此尊者,用祝父永士福極,壬辰三月記」。余還有楊元祐夫婦、李安夫婦、古彥卓夫婦的造像記。下層鑿5尊者,有鐫記「弟子周思義造」。右壁上層刻尊者5身。有胡冉覺、牟伯安、任氏五四娘、古遺直夫婦等造像鐫記。卜層刻尊者5身。有古彥昭夫婦和母親以及白稱「奉善弟子」的古九思等人的造像鐫記。窟左右壁間還刻有地藏菩薩、供養人像等。鐫工題記為「東普攻鐫造,處士文孟周記」。此窟造像,為「三教」信徒同時、同地、同窟、同工各發心愿、各崇神祇、合夥而造之典型。 | 八角村摩崖造像 |
9 | 七拱橋摩崖造像 | 代 | 珠溪鎮響水村西北500公尺 | 七拱橋(珠溪橋)是以前進入珠溪鎮的必經之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全部用石頭徹成,造型優美,歷史悠久,因建有七個拱而得名七拱橋。七拱橋摩崖造像西距珠溪鎮約1.5公里,距縣道榮雙路0.8公里,距大足區約25公里, 於1964年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七拱橋摩崖造像分布於長約38公尺、高約9米的崖壁北面,共計造像龕6龕,像殘毀不存。該處大部造像被文革期間和後期修建公路時損壞。現存第1號龕,龕口方向17°,龕高2.35公尺、寬3.3公尺、深2.2公尺;龕正壁刻主尊,殘毀嚴重,僅存部分座台和背光遺蹟,據考,造像內容為「僧伽三十四化」題材。共6龕。窟始鑿於南宋,清添刻。高浮雕造像。位於七拱橋公路左高9公尺,長38米的石崖上。宋代造像爲一佛二菩薩龕、釋迦佛窟、孔雀明王窟、觀音龕、地藏王菩薩窟,惜多殘。清代釋迦佛窟,平頂,高2.1公尺,寬2.5公尺,深2.8公尺。主像釋迦高1.7公尺,肩寬0.5公尺,坐式;侍阿難、迦葉,各高1.2公尺。右壁刻造像記」今處大足縣安賢裏,地名蒲家壩,信士宋延齡,室人劉氏,發心修釋帝位佛二尊,左右阿蘭迦舍二尊,幷石香爐二座,祈佑吉祥如意。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月吉旦建立。」 | 響水村摩崖造像 |
10 | 玉灘摩崖造像 | 代 | 珠溪鎮三溪鄉玉河村 | 共13龕、窟,造像800餘尊。始刻於南宋,明、清、民國均培修。造像高浮雕。1號窟,弧形頂,高2.5公尺,寬2公尺,深1.6公尺。主像地藏面容憨厚,頭戴披風,身穿素衣,手執錫杖,赤足踏於石臺上,高1.10公尺,肩寬0.39公尺。側分刻羅漢8身。左右脅侍二立像,高0.83公尺。右壁龕內坐六臂觀音2身;下部方龕雕二如意輪觀音。左壁一龕,內刻六臂觀音,淨瓶觀音。壁面還存二地藏龕,另存供養人十身等;左壁見」紹興七年(1147)十二月七日工畢」。11號千佛窟,中心柱式平頂窟,高3公尺,寬3.7公尺,深3.7公尺。中心柱寬厚均1.3公尺,四面鏤空至頂,正面浮雕毗盧遮那佛,高1公尺,以結跏趺式坐於束腰蟠龍座上,有火焰形背光。窟後壁及左右遍刻千佛坐像560餘身,頭多殘,形態各異,較具生活氣息。中心柱右面鐫」普州攻鐫文仲璋,男文琇,侄男文凱等造此數洞功德,紹興十八年(1148)孟冬記」。中心柱左右還存明、清游記和妝修記2則。余龕內容爲孔雀明王、呵利帝母、天王、觀音、佛像,多風化 | |
11 | 妙高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12 | 多寶塔 | 代 | 大足縣 | ||
13 | 舒成岩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處)(1963年4月)
编辑1963年,縣人委以「(63)會辦字第235號」文件公布,幷附《大足縣重點文物名單》。
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北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2 | 寶頂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3 | 南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4 | 石篆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5 | 千佛岩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6 | 石門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7 | 陳家岩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8 | 佛安橋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9 | 七拱橋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10 | 玉灘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11 | 妙高山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12 | 多寶塔 | 代 | 大足縣 | ||
13 | 舒成岩摩崖造像 | 代 | 大足縣 | ||
14 | 復隆四村古墓 | 宋 | 大足縣 | 1963年4月 |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1982年4月4日)
编辑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龍水東嶽廟 | 清 | 龍水鎮朝陽街 | ||
2 | 馬跑教堂 | 清 | 石馬鎮街村東南300米太平社區1社 | 教堂爲中西式結合建築。坐南朝北,由經堂、鐘樓及其他房舍組成。整個教堂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公尺,其中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公尺。教堂前排由一樓一底磚石房屋和四層樓的鐘樓組成。面闊70公尺。教堂大門爲雙扇木門,高2.8公尺,寬1.70公尺。房屋高13公尺,共有大小房間17間;鐘樓高25公尺,頂部爲哥德式尖頂,上有十字架。經堂爲教堂的主要建築,爲典型的歐式建築,正面立有8根圍柱,柱徑0.65公尺,柱礎爲四方形,每邊0.94公尺,圓柱高約9公尺。圓柱之上爲三角形屋頂,三角底面有」上天之門」四個大字,在字的上面有聖心十字架圖案,兩側各有一展翅飛鴿,三角尖頂口立有十字架。整個經堂建築高15公尺,面闊14.4公尺,進深36.35公尺。經堂前有普通踏道7級,高1.5公尺。經堂西面連沿有列平房共7間形成自然圍墻,另有一列正面無墻壁的平房橫置在空壩的南邊沿。空壩中有一干打磊圓形建築,周長16.40公尺,高3.50米 |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1986年1月22日)
编辑1986年1月22日,縣政府足府(1986)第4號文件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其中石窟25處。
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西北村古墓 | 宋 | 鐵山鎮西北村東南500公尺 | 俗稱將軍墳。1座夫婦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藻井頂雙室墓。墓室長4公尺,寬2公尺,高2米;周壁施女侍者、魚、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半開門、鬥栱等浮雕內容。另1墓與其不同的是刻男侍者像 | |
2 | 紅旗村古墓 | 宋 | |||
3 | 金河村古墓 | 宋 | |||
4 | 長石村古墓 | 宋 | 郵亭鎮長石村西南1公里 | 1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石砌長方形藻井頂多室墓,即分前、中、後三室。前室已毀,總長7.6公尺,寬4.2公尺,高1.5公尺。中、後室壁上雕有四根八角柱,其上有大鬥,下有2柱礎。在八角柱間-有19尊僧人雕像,現存七尊,頭已殘 | |
5 | 解瑜墓 | 宋 | 玉龍鎮東興村西1公里 | 墓主,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分前後雙室,總長7.2公尺,寬3公尺,高2.7公尺。室內周壁有方柱、鬥栱、花卉、半開門等浮雕內容。出土石質墓誌1方,長1公尺,寬0.06公尺,厚0.11公尺,竪刻549字,」宋故太廟齋郎解瑜墓誌」,」嘉祐庚子歲(1060)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於大足」 | |
6 | 翠屏村古墓 | 宋 | 龍崗鎮翠屏村南300公尺 | 1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已暴露長方形石砌多室墓。前室部分已毀;中室長2.4公尺,寬2.1公尺,高1.8米;後室長1.2公尺,寬1.6公尺,高1公尺。室內周壁施方柱、鬥栱、花卉、八童嬉戲、半開門等浮雕內容 | |
7 | 南塔(文峰塔) | 清 | 龍崗街道翠屏村西500公尺 | 2錐形九級石質實心塔。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足知縣王德卒等建。文峰塔與著名的宋代多寶塔(北塔)一南一北互爲呼應,但風格各異,又稱南塔。此塔造型少見,似非密檐式又非樓閣式。通高15公尺。底層周長12.9公尺,塔身次遞內收,無門窗及裝飾,塔檐外凸呈半2狀,素麵,四、三、二層分刻一巨字,合爲」文峰塔」三字,字徑米許,楷書,署款」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亥(酉)孟春月穀旦」。塔剎由二層石料構成,頂石爲半球狀,惜半懸於外。基本完好 | |
8 | 潮陽洞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沙壩鄉 | ||
9 | 普和寺摩崖造像 | 宋 | 郵亭鎮新利鄉新紅村 |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6尊,位於農舍後的石臺上。從左至右爲迦葉、淨瓶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難、達摩。迦葉神態持重,高1.43公尺,肩寬0.53公尺,厚0.33公尺。淨瓶觀音,高1.23公尺,肩寬0.54公尺,胸厚0.33公尺,頭著花冠,神情慈祥,胸佩瓔珞,手持淨瓶,坐於蓮臺上;阿彌陀佛坐蓮台,高1.33公尺,肩寬0.67公尺,厚0.35米;大勢至已殘;阿難站高1.63公尺,肩寬0.65米;達摩,高1公尺,肩寬0.43公尺,厚0.23公尺。普和寺摩崖造像西北距普和禪院5公尺,距成渝高速、S108、S205約7公里,距城區約40公里。左右壁對稱刻「十聖觀音」,現共存像10尊,其中,左壁存5身,右壁存3身菩薩像。龕口左側孔雀明王龕,造像風化殘蝕較重,僅存造像遺蹟,於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以普和寺摩崖造像為依託,建成了普和寺,該寺廟分為上、下殿,上殿有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下殿有十八羅漢、濟公等。普和寺摩崖造像共有造像2龕,造像18身。其中,「十聖觀音」龕龕口方向135°,龕高2.2公尺、寬3公尺、深3.35公尺,龕內正壁刻三佛像,左右壁對稱刻「十聖觀音」,現共存像10尊,其中,左壁存5身,右壁存3身菩薩像。龕口左側1.5米處為孔雀明王龕,造像風化殘蝕較重,僅存造像遺蹟。 | |
10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郵亭鎮郵亭鄉寶香村7組 | 共2窟,造像21身。造像爲高浮雕近圓雕。1號窟高3.7公尺,寬5.5公尺,深3.8公尺,正壁釋迦結跏趺坐式,頭左右分刻一飛天;左壁4觀音立像,窟口爲1天王;右壁存3立觀音像;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補修碑。2號爲牛王菩薩窟,頂爲穹窿形,高3公尺,寬2.5公尺,深2.8公尺,後壁一菩薩結跏趺式坐於牛背的蓮臺上,側分侍一站式菩薩,旁襯菩提樹,牛王菩薩左右分刻二牛,一牛騎牧童,窟口刻天王 | 寶香佛耳岩摩崖造像 |
11 | 寶豐寺石刻 | 明 | 季家鎮寶峰村東南1.5公里 |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15尊,位於長20公尺,寬18米的神臺上。多爲菩薩像。其一,頭冠,肩披短巾,胸飾瓔珞,以游戲式坐於蓮台座上,坐身高0.8公尺,肩寬0.24公尺,胸厚0.14米;座高1.02公尺,寬0.9公尺,座北面鐫」成化□佑四年」文字。其二,頭冠,身著哉領天衣,胸飾瓔珞,雙手胸前持如意,趺坐於金剛束腰座上。坐身高0.87公尺,肩寬0.24公尺,厚0.13米;座高0.78公尺,寬0.29公尺,厚0.7公尺。其三,冠上有化佛,身穿哉領短袖天衣,胸飾瓔珞趺坐於束腰蓮座上,雙手腹間捧物(殘)。坐身高0.77公尺,肩寬0.26公尺,胸厚0.13公尺,座高0.57公尺,寬0.54公尺,寬0.48公尺。餘造像略同。西距季家鎮約3.8公里,南距鄉道道三季路0.8公里,距縣道文榮路3.8公里。寶豐寺座西朝東,有前殿、中殿、後殿三重殿。原寺廟建築皆被改建,現用石、磚、木築成。前殿和中殿內的圓雕造像皆為新塑。原有的3尊圓雕造像存放於後殿佛台之上,佛台正面為一佛二菩薩,佛像和右側菩薩像均結跏趺坐,左側菩薩為隨意坐,兩身菩薩像皆頭戴花冠,胸飾瓔珞;其中,左側菩薩像身後刻有明成化22年銘文,文:重慶府大足縣靜南鄉遇山里中峰寺主持 鐫造;右菩薩身後刻有明嘉靖五年銘文 | |
12 | 聖水寺摩崖造像 | 唐 | 高升鄉勝光村與安岳忠義鄉鄰界 | 地名寨子坡。聖水寺摩崖造像位於鄉道高忠路一側山體之上,距離高忠路約560米,南距寶山鄉8.7公里,距高升鎮場鎮約5公里,東距大足區區委區政府23.3公里,於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聖水寺造像岩面分上下兩層,高約5公尺,上層寬約8公尺,下層寬約14公尺;分布於西北、西南、東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12號。造像題材有千手觀音、三佛、單觀音、雙觀音、文殊、普賢等,題材較為豐富,清知縣李德題「滴水清波」。山頂上續建寺院,建休憩停,建築面積700平方公尺,左有滴水清波,右有千手觀音,各50平方公尺。為大足遠郊十二景之一。聖水寺摩崖造像開鑿於唐代 | |
13 | 興隆庵摩崖造像 | 宋 | 三驅鎮白果村東100公尺 | 庵已毀,存造像12龕,計50餘軀。平頂龕。造像高浮雕。其中8號龕,高1.4公尺,寬4公尺,深0.55公尺。主像西方三聖,中爲阿彌陀佛坐像,手結彌陀印,左坐觀音,右坐大勢至。三像左立一僧人,右立一武士。左壁刻」紹興六年(1136)鐫造聖像」字樣。11號龕爲飄海觀音龕,高2.1公尺,寬1.35公尺,深0.57公尺。一觀音赤足站於荷《上,雙手交叉,右手握左腕,左手握珠串,造型生動優美。下爲海浪揚波,水中刻盤龍、魚、龜等動物。側壁刻二仙人或捧盒,或作拱手狀;二童子左右分侍,下刻供養人一童二婦。餘龕內容爲佛、觀音等。造像北距三驅鎮約2.2公里,距鄉道三季路約100公尺,通過三季路約2.5公里與縣道龍廣路相連,造像分布於寬26、高5米的石壁上,現存造像13龕,造像共43身。主要以方形龕為主,也有圓龕和圓拱龕。造像主要雕刻於宋代,清代有增刻。從右至左編號:1號為光頭造像,2號、3號為觀音,4號為佛,5號為日月觀音,6號、7號為佛祖,8號為一佛二菩薩,9號為菩薩和柳本尊像,10號為佛祖,11號為西方三聖立像,12號為數珠手觀音,13號為一佛二菩薩。其中8號龕為方形龕,龕高1.7、寬3.55、深0.6公尺,龕底距地面3.1公尺。其上壁刻有"大宋紹興六年太歲丁未十月十五日"的造像鐫記 | |
14 | 靈岩寺摩崖造像 | 宋 | 寶興鎮柳河鄉青果村7組 | 寺已毀,存造像8龕,計30餘尊。刻於南宋,清道光、光緒補修。其中5號觀音龕高1.10公尺,寬1.40公尺,深0.17公尺。中刻淨瓶觀音,高0.94米;側刻2供養人,高0.52米;旁刻文殊騎獅、普賢騎象,像高0.68公尺,肩寬0.13公尺。壁見造像記,」紹興□□年□月」、」東普攻鐫文惟簡玄孫文藝刻」。余龕造像有,牛王菩薩、地藏、三世佛、六臂觀音、送子觀音等。部分龕殘損。靈岩古佛摩崖造像距縣道石三路約1.5公里,距潼滬路、城區約7公里,造像分布于山腰兩塊獨立石堡上,共有造像9龕,存像30身。其中較大石堡東北面有造像7龕,分上下兩層排列,東南面造像龕1龕,存像2身,另有摩崖碑2通。造像龕龕口多為圓拱形。造像始建造於宋代,清代有增刻。造像題材主要有地藏、華嚴三聖、訶利帝母、不空羂索觀音等。另存有道光七年、光緒四年培修記和道光七年裝繪記1則。柳河鄉天星村,宋刻,編11號。第1號不空躅索觀音龕.第2號訶利帝母龕,0.95X0.67X0.18公尺。龕右楣上方豎刻1題記:『『東普攻鐫文惟簡玄孫文藝刻」。3號土地,4號三佛,5號毗盧佛,6號地藏,7號牛王觀音,其外各號不辨 | |
15 | 桂花廟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天山鄉長元村南1.5公里 | 廟已毀,存造像4龕。4號龕,平頂,寬2.1公尺,高2公尺,深0.75公尺。主像爲老子像,高1.4公尺,肩寬0.35公尺,厚0.16公尺,頭戴通賢冠,尖領大袖袍,坐龍頭靠椅,手執朝笏;左右分侍一執扇人,高1.02公尺,肩寬0.25米;另存判官、官人等。余龕爲王母龕、地藏龕、佛龕,均彩繪,但規模小于4號龕。造像距潼滬路5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造像刻於一高2.5米、寬8米之獨立石堡的西、南、北三面石壁上,現存4龕53尊像。龕形多為方形,造像題材為地藏十方佛、地藏十王、九天玄女、訶利帝母像等,龕像遺存裝繪遺蹟。 | |
16 | 潮水寺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茅店村4組 | 寺已毀,共存造像3龕,其中2龕爲粗胚。刻於南宋,經改刻幷彩繪。位於距地1.10米的崖壁上。毗盧佛像龕平頂,高1.80公尺,寬3.90公尺,深1.07公尺。佛結跏趺坐式,像高1.04公尺,肩寬0.46公尺,頭戴化佛冠,略顯螺髻,身穿袈裟,雙手於胸作法指狀。側坐文殊、普賢二菩薩,均高0.86公尺,存圓形頭光和舟形身光。潮水寺摩崖造像,距潼滬路5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造像分布於寬10.7公尺、高3.53米的崖壁之上,共有造像3龕。造像刻於宋代,為佛教造像題材。其中,第1龕為「華嚴三聖」,龕口寬4.4公尺、高1.8公尺、深1.08公尺;刻像5尊,龕口中線方向為301°。第2號龕為空龕;第3龕為「天公、地母、彌勒」龕,刻像3身(現場查看,造像是後期打破原有造像所為)。造像均為後期信眾裝彩,原遺蹟模糊。在第1龕前地面豎立清乾隆59年的功德碑1通 | |
17 | 峰山寺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天山鄉峰山村2組 | 寺已毀,存造像19龕。始鑿於南宋,明、清增刻。位於長43公尺,高5~7米的崖面上。造像多佛教內容,〔見道教人物。其中3號爲觀音洞,平頂龕,高2.54公尺,寬4.3公尺,深1.35公尺,中刻釋迦佛坐像,以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佛飾螺髻,身披袈裟,背後存圓形身光及頭光;左右分侍十觀音,皆存圓形頭光,均立式,刻飾精美,手中執物各異,造型生動。7號爲聖母龕,高0.95公尺,寬1.25公尺,深0.77公尺,聖母半跏趺坐,下見未完工的乳母,側刻一帶翼童子,袒上身;左右壁分雕一美人,右壁刻」故鐫刻作處士文玠記,□曆辰紹興六年(1136)……造聖母」等。餘像內容爲釋迦、牛王菩薩等,還存清代龕多個,略。峰山寺摩崖造像距離中敖鎮6公里,距離大足城區14公里,距離上游水庫堤壩1公里。造像分布於高約7米崖壁上,造像雕鑿於西北、北、東北三面石壁上,作上下兩層布置,共計造像龕12龕,碑碣7通,刻像50餘尊。造像始建造於南宋時期,明、清有增刻。造像題材有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藥師、地藏組合以及十聖觀音、雙觀音、三皇、聖母、靈官等造像等。其中,十聖觀音像規模最大,龕長4公尺,深1.5公尺,高3公尺,內有10身造像。峰山寺摩崖造像為佛道合一造像區,造像題材在宋代大足地區較為流行,造像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作為大足宋代石窟寺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研究宋代的宗教信仰、宗教造像以及服飾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聖母龕 龕高1.0公尺,寬1.3公尺,深0.2公尺。正中刻聖母像,聖母像鳳冠霞帔端坐。右旁刻一羽人,肩長兩翼。下部有一未完工的乳母像。左右壁各立一供養人。鐫記:「攻鐫作處士文蚧記,丙辰紹興六年八月十日造聖母。」 三官龕 龕高2.4公尺,寬3.8公尺,深1.3公尺。正壁刻三官像,皆頭戴皇冠,身穿寬袖大袍,面頰豐腴,表情莊嚴,身軀魁梧,雙手捧笏,垂足端坐檯上。右壁刻道君一身。左壁己崩塌。 | |
18 | 板昌溝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雙溪村1.5公里(黃桷村南1.5km) | 共1龕,造像3尊。龕平頂,高3.1公尺,寬6.1公尺,深2.4公尺。三身佛半身像。高浮雕近圓雕。法身佛居中,高2.2公尺,肩寬1.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身披佛袍,手結最上菩薩印。左像爲報身佛,身高1.58公尺,肩寬1.6公尺,頭、衣與法身佛同,胸前爲石台。右爲應身佛,高2.55公尺,肩寬1.12公尺,頭著螺髻,豐面大耳,面目慈祥,左手持鉢於胸,右手斜伸朝上。三像身後均飾圓形身光及頭光,光內存雲朵及火焰。經1983年彩繪,造像北距峰山寺摩摩造像1.5公里,南距雙溪鄉村公路約500公尺,距離潼滬路約5公里,距城區約15公里,距上游水庫堤壩4公里, 共有造像1龕,碑碣1通,共刻像3身。造像龕開鑿于山腰一獨立巨石的南面,為方形龕,龕口方向163°,龕高3.02公尺、寬6.05公尺、深2.64公尺。龕內刻三佛像,均為半身,體量相當,高2.55公尺、肩寬1.36公尺、胸厚0.51公尺,像均頭布螺髻,低肉髻,臉型方圓,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其中,居中像雙手置於胸前作印,右像左手置於胸前托缽,右手曲肘上舉。 | |
19 | 老君廟摩崖造像 | 宋 | 高坪鄉高峰村 | 廟已毀,存造像10龕。始刻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清光緒十九年(1893)、光緒三十年(1904)培修。頭均殘,高浮雕。6號爲送子觀音龕,平頂,高1.2公尺,寬1.1公尺,深0.26米;後壁刻觀音坐像,左手抱小孩於左膝上,側分侍一人;左壁存造像記」昌州……任氏等發心造此佛龕……庚戌建炎四年五月初八日」。餘龕造像爲,呵利帝母、釋迦、三清、三官等,頭部補塑幷彩繪。還存清光緒培補記2則 | |
20 | 石壁寺摩崖造像 | 宋 | 高坪鄉新興村1組 | 寺已毀,存造像3龕,計50身。像坐東面西,位於一周長26.3米整石壁上。高浮雕造像。1號主龕高3.6公尺,寬3.5公尺,深0.57公尺。分上下龕,上龕幷坐從左至右:玉皇、孔子、釋迦、老子,主像旁分立侍者;下龕刻閻王、鬼卒等10餘身,應爲地獄。2號龕牛王菩薩坐蓮座於水牛背上,下方刻小牛7條,旁爲脅侍。3號窟殘,上有庚午嘉定三年(1210)摩崖碑一通。此處造像表現三教合一,較少見,惜頭多缺。石壁寺摩崖造像距離潼滬路約6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造像分布在山頂一巨石的西南壁面上,造像壁面高5.3公尺、寬8公尺,現存造像5龕,共刻像43尊。造像龕大致呈上下兩排布置,龕形主要為方形,主要造像有三教龕、柳本尊、牛王菩薩、玉皇等,其中,「三教龕」 高1.35公尺、寬2.26公尺、深1.2公尺,龕內正壁刻老君、釋迦佛、孔子、玉皇。柳本尊龕高1.29公尺、寬2.23公尺、深1.2公尺,龕內刻柳本尊、弟子以及地獄場景等。該處造像雕刻於宋代。龕像保存基本完整,於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地信眾於2006年在造像崖壁前修建有簡易保護建築。三教龕龕高3.6公尺、寬3.6公尺、深0.9公尺。分兩層造像。上層刻4像並排而坐,從左至右為玉皇大帝、孔夫子、釋迦佛、李老君,孔、釋、李三像左右各立一侍者;下層刻地獄圖,其間有閻王、鬼卒10餘身。此龕造像是玉皇神階提高,與孔、老、釋迦平起平坐的典型 | |
21 | 大石佛寺摩崖造像 | 明 | 棠香街道永岸村6組 | 寺已毀,造像19龕。始刻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清代增鐫。位於長25公尺,寬7.5米的巨石上。1號觀音龕、2號三世佛龕、3號七佛龕、4號西方淨土龕、5號二佛龕、6號孔雀明王龕、7號地藏龕、8號西方三聖龕、9~18號刻觀音、地藏、羅漢、千佛等內容,19號龕位於100米外,刻於清同治八年(1869)。其中,7號地藏龕,高1.2公尺,寬1.1公尺,深0.4公尺。頭著白毫,身著僧衣,以結跏趺式坐於幾腿檯面上,側刻錫杖,身高0.9公尺,肩寬0.4公尺。壁面刻造像記」大明永樂十四年十二月□日庚申吉旦」。另100米外小石佛寺,還存清代造像11龕,圓雕造像34尊,略。位於棠香街道三合村四組(原永岸村四組)寨子坡位,距省道S205約1公里,距城區約4公里,距南山石刻景區,文峰塔(南塔)約5公里。現存摩崖石刻22龕,造像162身,位於9號龕右側100米處為靈官造像,保存完好。刻於石壁及石包上,分刻於四處,年代為明代和清代,題材為佛教題材。造像內容有觀音、地藏、西方三聖、七佛、靈官、十六羅漢等。石刻分布長25公尺、高7.5公尺。從左至右編號為22龕。1號龕為三立像,頭殘,2號龕距1號龕約5公尺,為觀音龕,龕外飾以牌坊,四柱三間,廡殿頂,龕內刻觀音,雕刻精美,次間龕刻世俗造像。3號龕刻三世佛坐像。4號龕刻七佛像,排坐於七個小圓龕內。5號龕為西方淨土變龕,高2.4公尺、寬3公尺、深0.4公尺。6號龕為二佛並坐。7號龕為孔雀明王龕。8號龕為地藏龕,高1.2公尺、寬1.1公尺、深0.4公尺,龕左刻大明「永樂十四年」造像記。9號龕為西方三聖龕,龕口方向0°,龕底距地平1.2公尺,龕寬4.65公尺、高2公尺、深0.68公尺,坐像高1.12公尺。位於此龕右側100米處為靈官造像,刻於石包上,方位33°,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刻於同治八年。此龕為圓拱龕,距地坪0.8公尺,龕寬1.71公尺、高2.4公尺、深1.8公尺,靈官像高1.85公尺、頭長0.35公尺、肩寬0.3公尺、胸厚0.38公尺,頭戴束髮冠,額上有眼,左手橫於胸前,屈指,中指上豎,右手執鞭舉過頭頂。龕沿周圍有凹槽,為排水溝 | |
22 | 雙山寺摩崖造像 | 明 | 國梁鎮雙山村東500公尺 | 寺已毀,存造像7龕,位於長18.2公尺,高5米許的崖面上。1號幅高2.5公尺,寬1.85公尺,題」龍泉」二巨字,楷書、□刻,橫列文字;中部浮雕」二龍戲珠」圖案;下部刻盤龍吐水。2號羅漢龕,高1.9公尺,寬2.8米;羅漢居中,高1.84米;右上雕童子,下刻一女像;兩側雕菩提樹,龕外鐫」道光四年(1824)仲浣三月士□敬刊」。3號刻觀音、4號刻龍王、5號中刻釋迦,左刻孔子,右刻老君;6號二郎神、關羽像。另存圓雕數尊。位於國梁鎮雙山村三組(原雙山村四組)金銀坳坡頂,距縣道璧劉路約500公尺,距S310約9公里,距城區約34公里,距石門山石刻約18公里。造像雕刻在坡頂北面和西面長25公尺,高7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龕6龕,碑碣1通,從右至左通編為7號,存像21身。造像始建於明代,清代有增刻。龕形主要為方形龕,造像題材為關羽、川主、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觀音、大肚羅漢等 | |
23 | 多寶寺摩崖造像 | 明 | 石馬鎮先鋒村10組 | 寺已毀,存造像5龕,位於長30公尺、高15米的崖壁上。造像高浮雕,規模較大,惜風化較甚。1號龕,高10公尺,寬11公尺,深3.4公尺。主像千手觀音,坐高3.5公尺,肩寬1.65公尺,頭頂化佛冠,面目風化,衣飾不清,現存18手;左侍1男,著大袖窄袍,雙手合於胸前,像高1.77公尺,肩寬0.6米;左刻維摩天地獄變像圖 | |
24 | 無量寺石刻(含舍利塔) | 明 | 鐵山鎮麒麟村 | 無量寺造像建於明,造像不多,碑刻為主。無量寺山門口建1亭,亭北面檐下1匾額,刻「無量佛」3字。匾下神龕塑1彌勒坐像。龕內1題記,乃「重慶大足縣妙高口無量寺,開山修造大戒比丘如勝號住持徒釋明才賢森、賢福」等,記述造像情況,時間為「正德十二年(1517)六月一日」。亭南面檐下匾額刻「解結菩薩」4字,匾下神龕刻六臂觀音。龕內左右壁各有題記。無量寺正殿造像不存。正殿外右旁刻1關聖帝君像,有題記「金錢六兩五分,無量寺住持僧照慧裝修關聖帝一尊」。正殿後大雄殿內置1龕台,上刻三身佛圓雕像。題記2則風化不識。龕台前1圓雕像,其座台1題記:「無量寺住持僧翠峰,徒普勝、普峻,裝如勝祖師一尊,乾隆十一年(1746)」 | |
25 | 大佛寺石刻及大佛寺塔墓 | 明 | 鐵山鎮麒麟村2組 | 六角七級石質密檐式墓塔。高7.2公尺。須彌座塔基高1.9公尺,六角形。六角形塔身,逐層內收,第一層各面開龕,龕桃尖頂,高0.7公尺,寬0.5公尺,深0.1公尺,轉角處爲圓柱,柱端刻鬥栱;各層挑檐,塔剎爲葫蘆形,高1.9公尺。寺已毀,存圓雕像6尊。其中,阿彌陀佛,立式,高4.85公尺,頭飾螺髻,身披袈裟,豐面,神態安詳,手作接引狀。另毗盧佛高2.21公尺,肩寬1.1公尺,厚0.45公尺。大佛寺石刻計有圓雕像9尊、摩崖造像3龕及石塔1幢。圓雕造像位於大佛寺內,共9身:大佛像居中,為立式,高5公尺、肩寬1.66公尺,像頭布螺髻,臉型方圓,頸刻肉褶線,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著長裙,左手橫置左腰際,右手下垂作接迎印,跣足立於低台上,身後飾舟形背光。其餘圓雕像皆為坐式,體量相當,坐高0.86公尺,肩寬0.41公尺,其中5身圓雕的頭部皆為後期補塑。大佛像雕刻刀法流暢,技藝嫻熟,是大足明代石刻造像的精品。石塔建於明代,座落於半山之間,聳立在方形石基台上;基台高1.1公尺、邊寬3.05公尺。石塔仿木建造,通高約9公尺,氣勢壯觀;分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塔基圓形,為束腰仰、覆蓮須彌座;其上為山花蕉葉,再上為密檐式塔身,五級;再上為平座層,上承圓缽,頂以舒張的蓮葉作結。第一級塔身較高,平面呈八邊形;高1.22公尺、面寬1公尺。塔身轉角處立圓形倚柱,柱間額枋出頭交絞;普拍枋相交未見出頭。轉角鋪作出45度斜拱,各面補間鋪作2朵,為一斗三升。拱上承撩檐槫,槫亦交絞造;再上塔檐。塔身各面開有尖拱型淺龕,高0.65公尺、寬0.5公尺、深0.1公尺;龕內未見造像。其餘各級塔身相對較矮,高約0.4公尺,素麵。寶鼎塔剎。石塔規模較大,在大足地區明代石塔中較為少見,屬代表之作。石塔仿木建造,細節較為真實可靠,對於明代木構建築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摩崖造像位於村民王興才家後坡,鑿刻在距地坪約3米的崖壁之上,大致水平布置。造像3龕,為佛教題材;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存有半身軀體。自左向右第二龕為半身觀音像,保存最好;觀音戴花冠,高0.96公尺、肩寬0.58公尺、胸厚0.28公尺。第一龕造像所在岩體脫落,滾之地面。造像現已風化較為嚴重 | |
26 | 桂香村摩崖造像 | 明 | 鐵山鎮寶山鄉桂香村西400公尺 | 1窟,造像17身。始鐫於宋,明代改刻,清代妝彩。位於長12公尺,高8米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主像釋迦牟尼,高1.75公尺,肩寬0.45公尺,厚0.2公尺,頭飾高肉髻,穿哉字領通肩佛袍,左手戴佛珠,右手執寶珠,結跏趺坐於束腰蟠龍蓮花臺上,身後飾火焰紋背光。阿難、迦葉分侍兩旁,迦葉高1.15公尺,肩寬0.3公尺。阿難高1.15公尺,肩寬0.35公尺。迦葉側刻一力士,高0.19公尺,肩寬0.09公尺,雙手執錘。餘像風化不清 | 菩薩坡摩崖造像 |
27 | 光明殿摩崖造像 | 明 | 高坪鄉三界村2組 | 廟已毀,存造像4龕,位於長12公尺,高11米的崖面上。始刻於明代,清代續雕。最上爲玉皇龕,中爲天皇,坐式,像高約1公尺,左侍文官一老一少,老者持杖,右侍身著盔甲的武士和一護衛像,侍者像高0.8米許。2號龕刻釋迦和菩薩,主像高1公尺,肩寬0.48公尺。座上刻」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3號龕刻川主、藥王、土地,像高米許。4號呵尼諦母龕,主像高米許,肩寬0.33公尺,側雕武士及二童子。崖面中部橫刻四大字」清風明月」,邊飾」雙獅戲球」。造像距離潼滬路約8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5公里, 於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分布在高7.95米、寬10.7米的崖壁之上。共有造像5龕,碑竭6通,造像15尊。龕形主要為方形龕,為儒、釋、道三教融合的造像題材,其中,「三教龕」為方形平頂龕,龕口方向88°,龕高2.05米、寬4.6米、深1.01公尺,龕內刻佛像、老子、孔子及兩身菩薩共5身像;龕下部刻出香案,高1.34米、寬4.58公尺,香案上浮雕圖案5幅。 | 光明廟摩崖造像 |
28 | 眠牛寺摩崖造像 | 明 | 高坪鄉三界村7組 | 寺已毀,存造像6龕。始鑿於明代,清乾隆、咸豐年間相繼增刻。位於長10公尺,高5米的崖面上。均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龕高1.37公尺,寬1.08公尺,深0.5米;觀音頭著化佛冠,身穿短袖衫披巾,胸飾瓔珞,手執如意,結跏趺坐於蓮臺上,觀音通高1.2公尺,像高0.75公尺,肩寬0.28米;下爲一跪伏牛,龕左壁刻」大明萬曆拾三年(1585)二月十八日」。2號龕,弧形頂,高0.96公尺,寬0.98公尺,深0.2公尺。刻一官服人像,壁刻」彭陳氏秋元寄石捐修,咸豐九年(1859)八月二十六日」。余龕造像多刻於清代,幷存清乾隆造像記1則。距離潼滬路約8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5公里,造像分布在高7.5米、寬11米的壁面上,共有造像6龕,刻像12尊。龕形主要為圓拱形。造像始刻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清代有續刻 | 眠牛石摩崖造像 |
29 | 斗碗寨摩崖造像 | 清 | 中敖鎮天山鄉三角村9組 | 共5龕,位於長11公尺,高5米的崖面上。1號龕,平頂,高1公尺,寬2.1公尺,深0.45公尺。龕內浮雕灶王、川主、玉皇、送子觀音,其中玉皇高0.97公尺,肩寬0.27公尺,餘像高度約同。2號觀音龕高1.55公尺,寬1.8公尺,深0.45公尺。觀音結跏趺坐於蓮臺上,通高1.28公尺,肩寬0.28米;側分侍一童子,高0.7公尺,肩寬0.22公尺。3號老君龕,像高1.26公尺,肩寬0.3公尺,右侍太陽菩薩。4號刻地母,脅侍二童子。5號雕釋迦坐蓮台,像高0.76公尺,肩寬0.23公尺。另存藥王、天君、灶母,上述造像身高同釋迦佛。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1公里,距城區約22公里,距上游水庫堤壩5公里,北距黃家溝100米, 造像開鑿於斗碗寨坡西北崖壁上,造像崖壁寬20米、高3.5公尺。共有造像6龕,刻像19身。均為方形龕,造像開鑿於清代,主要有佛、玉皇、老君、觀音、地母等造像。其中三個龕的龕口均立龕柱,柱上刻出楹聯 | |
30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郵亭鎮長河村東北400米 | 共4龕,均平頂龕,系道教造像。造像高浮雕。2號天尊龕,高2.5公尺,寬3公尺,深0.4公尺。正壁造像分三層:上層刻7天尊坐像;中下層各13天尊亦坐式,惜頭皆殘。右壁上部刻3尊坐像;下刻一武士站立。左壁刻造像記「丁亥(1167)乾道東普鐫處士文玠,男文孟周,文孟通記」。3號爲三清龕,正壁上層刻三清坐像,側分侍二尊道者;下層刻立像15尊;左壁雕三聖母及十武士,右刻聖母武士各1身。4號三清龕,刻三清坐蓮台,左壁3站像,右壁像殘 | 長河佛爾岩摩崖造像 |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1988年9月16日)
编辑1988年9月16日,縣政府足府發(1988)143號文件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其中石窟36處。
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永紅村岩墓群 | 漢 | 郵亭鎮永紅村東1公里 | 24座墓,分布在約300平方米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其中1座墓長3.15公尺,寬2.2公尺,高1.7公尺。室內棺台長2.2公尺,寬0.67公尺,高0.48公尺,長方形石案長1.67公尺,寬0.4公尺,高0.44公尺。個別墓壁鑿有魚、波浪紋、太陽紋。出土有陶俑等隨葬品 | |
2 | 建福寺古墓群 | 漢 | 石馬鎮石門村內 | 6座墓,分布於建福寺坡約175平方米範圍的岩壁上。以石板砌成長方形平頂墓。其中1墓長1.85公尺,寬2米;室內有1石棺台;周壁施石龕各一個,龕內均雕有浮雕人物形象;墓門上方鐫樓閣式塔,塔身雕有一人物形象;墓壁右側壁刻有」□□□元六年二月」題記。建福寺崖墓群南距石馬鎮約3.3公里,距省道S310銅龍路約200公尺。現存崖墓6座,塔龕2龕,呈上下兩排分布在長70米的山崖上。從左至右第三座墓室墓向0°,開口寬1.35公尺、高1.44公尺,墓口寬1.02公尺、高1.26公尺、深2.3公尺,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平頂。從左至右第六座墓方向15°,墓室呈長方形,平頂,後壁開龕。從左至右第二塔龕高1.42公尺、寬1.22公尺、深0.32公尺。龕內刻舍利塔,置於蓮座上,塔高1.42公尺。塔身正面刻一圓龕,直徑0.37公尺,圓龕內刻一像,像高0.3公尺,左手置腹前,右手舉於胸前,結跏趺坐。塔龕從遺存看可能是明清作品 | |
3 | 半邊廟崖墓群 | 漢 | 中敖鎮大屋村西1公里 | 4座墓,分布於約150平方米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墓室長4.5公尺,寬2.5公尺,高1.8公尺。壁上有龍、花卉、鹿等浮雕圖案 | |
4 | 大土村古墓 | 宋 | 龍水鎮大土村西南500公尺 | 1座夫婦合葬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平頂雙石室墓,墓室長3.48公尺,寬1.9公尺,高2.5公尺。室內周壁有青龍、白虎、朱雀、侍者、半開門、鬥栱、方柱等浮雕內容。出土有宋代青釉陶罐、碗、燈、帶流罐等 | |
5 | 太平村古墓 | 宋 | |||
6 | 獅子坡古墓 | 宋 | 季家鎮梯子村北500公尺 |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夫婦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平頂雙石室,墓室長2.75公尺,寬1.2公尺,高1.4米;兩側壁隱起方柱各4根;後壁施半開門、男侍者浮雕內容。出土有陶罐、碗等遺物 | |
7 | 峰岩村古墓群 | 明 | 郵亭鎮峰岩村西500公尺 | 15座墓,占地面積約21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墓室長2.1公尺,寬0.95公尺,高1.1公尺。後壁有小龕,龕內置陶房1件。出土灰陶房、白釉陶碗等遺物 | |
8 | 大雄寺古墓群 | 明 | 萬古鎮大雄村東1公里 | 25座墓,占地面積約500平方公尺。封土多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側壁均隱起方柱各4根,室內填滿泥水 | |
9 | 狀元沖古墓 | 明 | 龍石鎮保家村北1.5公里 | 又名狀元墳。1座墓,占地面積約3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石結構雙室墓,長4.6公尺,寬3公尺,高2.6米;周壁鐫花草、魚、錢幣等浮雕圖案 | |
10 | 寶竹村古墓群 | 宋 | |||
11 | 現龍村古墓群 | 明 | 三驅鎮燈塔鄉現龍村 | ||
12 | 幽緣寺僧人墓 | 清 | 中敖鎮峰山村西2公里 | 1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墓前立舍利塔,已毀。暴露石砌墓室,墓門有」光霞老僧」題記和花草浮雕內容。外室爲正方形,邊長4公尺,高1.86米;外室前後壁鑿有長方形龕,寬0.9公尺,高1.22公尺,進深0.28米;龕內刻有僧人坐像,身著通肩袈裟,圓形頭光,像高1.04公尺,肩寬0.4公尺。內室呈六邊形,實際上內室爲石棺,每邊長1公尺,高1.86公尺 | |
13 | 中蓬村古墓群 | 清 | 中敖鎮中蓬村西1公里 | 1座合葬墓,條石圍砌封土長9,寬8.7公尺。墓前立有仿木結構石碑樓,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帶八字墻。額題」佑啓台」,邊欄有龍鳳、花卉等浮雕圖案。碑文尚存」道光九年(1829)嘉平月」 | 肖家灣清墓 |
14 | 月台村古墓群 | 清 | 高坪鄉月臺村南1公里 | 縣文物保護單位。10座墓,形制基本相同,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尺。莫瑞亭墓,以條石圍砌封土長6.4公尺,寬5.1公尺,存高3.45公尺。墓前有拜台和仿木結構石碑樓,碑樓爲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額題」旨旌表」及九龍圖,邊欄有花鳥、動物等浮雕圖案。碑文鐫:」四川大足東道重慶府大足縣闕廂裏,賜授登四郎翰林院孔目諱□嵩字廷仁號瑞亭墓。」 | 羅盤石墓群 |
15 | 百菊村古墓 | 清 | 高升鎮百菊村東500公尺 | 1座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尚存仿木結構石碑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邊欄施戲劇人物、瓜果、卷草紋、九龍等浮雕內容,碑文已漫漶 | 陳家灣清墓 |
16 | 武魁牌坊 | 清 | |||
17 | 唐氏孝節牌坊 | 清 | |||
18 | 黃橋村舍利塔 | 清 | 寶興鎮黃橋村北2公里 | 1座墓,墓前立六邊形基座舍利塔,通高4公尺。須彌座上是雙層蓮台,雙層覆鉢式塔身出檐,寶珠式塔頂 | |
19 | 半邊寺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三溪鄉涼水村 | 共編1號,計40餘尊。半邊寺摩崖造像南距珠溪鎮約620公尺,距省道S205約12公里,距大足區約40公里。共有造像3龕,刻像74身。其中「佛道窟」窟口方形,穹窿頂,高1.85公尺、寬2.2公尺、深2.3公尺,正壁造三尊坐像,居中為觀音,左右為玉皇和王母,觀音左手執淨瓶,右手執柳枝,玉皇和王母坐靠背椅,手執朝笏,左右立侍者。左右壁造像作上下兩層布置,上層正中各坐一天尊像脅侍二侍者,其左立五真君、右立六真君像;下層各橫列十一真菌想,左右壁天尊、真君像頭上側壁均刻榜題,內均題鐫名。該處造像建於宋代。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造像紀年漶滅,時代不明 | |
20 | 靈角寺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沙壩鄉馬王村1組 | 寺已毀,存造像4窟,像多殘。3號窟,圓形頂,高3公尺,寬3.7公尺,深4.9公尺。內存半身圓雕殘像10尊,無頭。左右壁刻坐式小像,像高0.16公尺,左壁5排155尊,右壁4排112尊,風化甚重,不知確切內容。靈角寺北距珠溪鎮約10公里,東距易家廟3.1公里,距大足區約34公里。摩崖造像分布在長20公尺、高3米的南面石壁上,為佛教造像區;共計造像3龕,空龕1龕;造像計200餘尊。造像刻於明代,殘毀嚴重。第3號龕龕口方向180°,龕內主像殘毀不存,左、右壁下部千佛像部分殘毀 | |
21 | 張家廟摩崖造像 | 宋 | 龍石鎮新生村北200公尺 | 廟已毀,存造像7龕、窟,計百餘軀,位於長25公尺,高5米的石壁上。坐南向北,高浮雕造像。損毀較甚,部分被現代彩繪。1號窟,弧形頂,寬3.8公尺,深2.3公尺,高2.4米;主像爲佛,頭殘,坐式;側分立3觀音,頭戴花冠,胸飾瓔珞,衣紋流暢,彩帶飄舞,足踏蓮花,均高1.5公尺,肩寬0.3公尺。3號窟弧形頂,長4.5公尺,深1.8公尺,高2.8米;主像西方三聖,分高1.15公尺,肩寬0.4公尺,以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後壁存小像4排,風化較重難辨身份,壁面殘見」紹興三年(1133)」、」李良臣爲父□□造佛君開天」、」李良臣造三聖」。餘多殘 | |
22 | 保家村摩崖造像 | 宋 | 龍石鎮保家村1組 | 共3龕,均平頂,位於長20公尺、高5米的崖壁上。1號龕,長7.7公尺,高2.3公尺,深1.5公尺。造像面西南,中爲釋迦佛,以結跏趺式坐於蓮臺上,通高1.1公尺,肩寬0.4公尺,背飾2光;側分侍觀音各5尊,多立式,像高1.15公尺,肩寬0.25米;其中,近佛兩尊觀音爲鏤空雕,余爲高浮雕。2號龕造像爲地藏,殘。3號龕,寬1.8公尺,高1.6公尺,深0.5公尺,主像雨師,怒目瞪眼,坐於荷《座上,像高0.7公尺,肩寬0.4公尺。壁刻二龍,左側一卷髮人像,高0.5公尺,肩寬0.2公尺 | 老君岩摩崖造像 |
23 | 青山院摩崖造像 | 宋 | 龍石鎮龍門村 | 青山院位於龍石鎮萬福村九龜山頂,寺廟依山勢而建,主體建築縱向布局,座北朝南,建築占地2000平方公尺。寺院始建時間不明,清乾隆、咸豐年間都曾重修,估計始建於明代。寺院山門已毀,存兩層基台以及前、後兩重殿。第一重基台高2.5公尺,第二重基台高1.6公尺。前殿面闊六柱五間,寬16公尺,進深七間,深10公尺,穿斗式屋架,懸山頂。後殿面闊四柱三間,寬16公尺,進深五柱四間,深8.4米,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結合的屋架結構;檁上墨書有康熙三十七年、咸豐二年維修年款。左右廂房已毀,現為信眾仿修的廊宇。後殿另保存有石質經幢1座,木匾1塊。青山院摩崖造像分布於青山院後殿緊臨的獨立石堡上,造像4龕,分布在高1、寬3.5米的崖壁上。龕形均為方形,造像為佛教題材: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地藏,文殊、普賢等。其中,右起第2號龕距地坪4公尺,龕口方向183°,寬1.4、高0.98、深0.3公尺。共4龕,存高浮雕造像10軀,位於長8公尺,寬5米的崖壁上。1號龕普賢騎白象,前爲牽象奴,惜殘。2號龕平頂,高1.34公尺,寬0.86公尺,深0.24米;內容爲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像頭、手殘,坐於蓮台之上;站弟子高0.59公尺,肩寬0.18米;站菩薩高0.66公尺,肩寬0.17公尺,亦殘,略見大形。3號龕,弧形頂,高0.92公尺,寬0.72公尺,深0.2米;刻地藏菩薩,高0.66公尺,肩寬0.24米;身穿哉字領通肩袍,左手捧鉢於胸,右手執錫杖於胸前,善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座高0.18公尺。4號龕,高0.83公尺,寬0.63公尺,深0.23公尺,刻文殊騎獅,惜殘 | |
24a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珠溪鎮柏木村10組 | 共3龕,造像50身,位於長21米、高3~5米的崖面上。1號龕殘。2號三教龕,高2.3公尺,寬7公尺。造像已改刻,內容爲觀音、十八羅漢、老君、孔子等,或立、或坐;壁上刻造像記2則,其一」男子斯敏造此太上老君一位,爲七過妻室古氏三九娘子升天界男女□□□□紹興九年(1139)八月十八記」。3號龕,穹窿頂圓形龕,高1.2公尺,寬1公尺,深0.6公尺,頂殘。左像送子娘娘,高0.7公尺,盤膝坐,袒胸露乳,懷抱小童,另有5小兒攀附其身。右刻一官人,高0.9公尺,懷中抱一小孩 | |
24b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
25 | 前進村摩崖造像 | 宋 | 高升鎮石梯村 | 高升菩薩岩石窟的佛道合一造像。菩薩岩石窟,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的高升鎮石梯村。文物普查時以村為名,今據當地俗稱「菩薩岩」而更名。造像刻在一高220厘公尺、寬400厘米的岩 石上,共5龕20身像,始刻於宋代。摩崖鑿造佛教的西方三聖 及道教的九子母、玉皇、三官地母等龕,通編為5號。其中2號和4號三官地母龕較為重要 | |
26 | 三教寺摩崖造像 | 宋 | 寶興鎮寶興鄉大堰村4組 | 北距大足約12.8公里,距S205潼滬路約6公里,距寶興鎮1公里。三教寺摩崖造像共8龕,存像97身,龕形主要為方形或圓拱形。造像雕刻於宋代,造像題材有千手觀音、老君、十佛、地藏十王、水月觀音等,為佛教和道教合一的造像區。造像龕內存有多則後世的裝繪記,其中,第5龕左壁下部存有「東普攻□」□□」兩行造像記。寺已毀,存造像7龕,位於長15公尺、高2米的石壁上。3、4、5、6龕鐫於宋代,1、2、7號龕刻於清代。造像風化嚴重。長方形平頂龕。造像高浮雕。其中3號龕,高1.3公尺,寬0.79公尺,深0.6公尺,又分上下龕。上龕高0.43公尺,寬0.65公尺,深0.15公尺,雕有4觀音像,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像高0.17公尺,肩寬0.07公尺。下龕高0.52公尺,寬0.7公尺,深0.1公尺,造像嚴重風化。此處存造像記3則,分別刻於南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元年(1796),均殘 | |
27 | 星火村摩崖造像 | 宋 | 鐵山鎮鐵山鄉星火村(現屬西北村) | 星火村摩崖造像南距鐵山鎮約2.5公里,距縣道文榮路2公里,現存造像1龕,為方形龕,龕口方向126°,龕高1.35、寬2.7、深0.3公尺。龕內刻像三身,居中為玉皇,左為川主,右為觀音,三像體量相當,坐高1.05公尺,像皆被後期裝繪。該龕造像雕刻於民國初年,保存較好 | |
28 | 福興寺摩崖造像 | 宋 | 鐵山鎮鐵山鄉星火村南1.5公里 | 寺已毀,存造像11龕。高浮雕造像,部分完好。1號地藏龕,弧形頂,高1.3公尺,寬0.8公尺,深0.37公尺。地藏高1.05公尺,肩寬0.42公尺,厚0.06公尺,左手置胸,右手持錫杖。4號爲千手觀音龕,高1.34公尺,寬1.34公尺,深0.5公尺,弧形頂。主像觀音高0.9公尺,肩寬0.35公尺,頭戴花冠,著哉字領衣,雙手捧淨瓶于胸,以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周繞玉手數十隻。興福寺摩崖造像北距西北水庫160米,南距鐵山鎮約2.5公里,距縣道文榮路2公里;於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興福寺摩崖造像坡頂北面石壁,始鑿於宋代,後代有增刻;造像集中分布於寬9.5公尺、高3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11龕,存像30身。造像題材主要為地藏、千手觀音、六臂觀音、羅漢等 | 福星寺摩崖造像 |
29 | 三存岩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麻楊鄉觀寺村北2公里 | 西距觀寺村小學5公尺,50米處為觀寺村村級公路。共3龕。宋代始鑿,明代增刻。均爲平頂龕。高浮雕。1號龕,長1.5公尺,寬2.87公尺,深0.27公尺。主像爲西方三聖,均坐像,像高0.48公尺,肩寬0.25公尺。2號龕,長0.97公尺,寬0.83公尺,深0.4公尺。主像觀音坐蓮台,像高0.52公尺,肩寬0.26公尺,左右分侍立一童子,高0.34公尺。3號地藏龕,長1.7公尺,寬0.77公尺,深0.28公尺。地藏坐式,高0.43公尺,肩寬0.22公尺,兩側分刻五閻王,像高0.42公尺,肩寬1.1公尺。三龕之下高浮雕二龍,龍長2.6公尺。另存明萬曆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功德碑3通,造像雕刻于山腰石壁上,造像崖壁高3米、寬5.5公尺,共有造像3龕,刻像32身。龕形為方形平頂龕,其中,西方三聖龕龕口方向261°,龕高1.48米、寬2.28米、深1.45公尺,龕內正壁刻西方三聖,左右壁刻十六羅漢。另外,保護建築牆身內立有「修塑璧山神佛」、「裝修觀音寺佛碑」等碑碑碣7通,上石時間分別為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間 | 三層岩摩崖造像 |
30 | 普聖廟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麻楊鄉金盆村 | 編10號。始刻於宋,明清有補刻。第1號龕,宋刻,3.10×6.00×1.30公尺。正璧刻柳本尊,戴四方平頂巾,著俗裝,眇左眼,缺左耳,斷左臂。左右立丘紹二女,左女捧盤,置1 手和4筒經卷,右女捧盤.置1耳,1經盒。二女外側各立1男像,張口怒目,神態威嚴.左 男之右豎刻「天魔俱膽碎」,右男之左豎刻「外道盡崩摧」。龕左右壁各刻1力士.第2號圓首碑,清刻。第5號觀音像,明刻。距舒成岩摩崖造像5公里, 造像分布於高3公尺、寬22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10龕,刻像29身,另存1通碑碣。龕形有圓拱形、方形和圓形,主要造像有柳本尊行化圖、阿彌陀佛、寶經手觀音、牛王菩薩像等。其中,第1號「柳本尊行化圖」龕口方向239°,龕高2.8公尺、寬6公尺、深1.65公尺,龕內刻柳本尊及弟子、侍女等10身像,人物造型飽滿圓潤,雕刻精美 | |
31 | 玉皇廟摩崖造像 | 宋 | 中敖鎮麻楊鄉柿花村東北500公尺 | 廟已毀,存造像1龕。高浮雕。平頂龕,高2.2公尺,寬4.4公尺,深1.2公尺。玉皇坐於龍頭椅上,頭著冕冠,穿寬袖大袍;兩側分立手執蕉《扇的侍者各一,左右再各立一天尊,捧笏板。左右壁分刻判官坐像,判官旁各立侍者一人。龕外存清乾隆十二年(1747)、嘉慶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年(1840)彩繪記。附近還存它地遷來之清代龍王、地母、釋迦佛等圓雕造像15尊。南宋造像多殘,近年補塑頭部。距離中敖鎮場鎮7公里,距大足城區15公里, 於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雕刻于山頂南面寬8米、高5米的崖壁上,共有玉皇造像1龕,刻像11身。為方形平頂龕,龕口方向190°,龕高2.4、寬4.47、深1.5公尺。造像刻於正壁和左右側壁,居中主尊坐高1.24、肩寬0.45、胸厚0.26公尺。造像開鑿於宋代 | |
32 | 石佛寺摩崖造像 | 宋 | 高坪鄉高峰村南2.5公里 | 寺已毀,共存造像7龕,計51尊,頭部斷後補塑,全身彩繪。1號殘窟,長3.7公尺,寬2.45公尺,深1.8公尺。主像釋迦佛,結跏趺坐於束腰圓形蓮座上,像高0.66公尺,肩寬0.26公尺,座高0.54公尺,佛著袍,右手握寶珠置於腿上;正、側壁還存造像13尊,已殘。2號道教龕,高1.8公尺,寬5公尺,深0.43公尺。正壁幷坐:鳴釣、玉皇、天君、地母、無極老祖、無極老母;右壁毀。3號老君龕,平頂,高2公尺,寬2.56公尺,深1.15公尺。正壁坐太上老君,左刻靈寶天尊,右刻川主像;左壁龕口立一童子,右壁像已毀,壁題」東普故鐫處士文玠、孟男周,紹興二十九(1159)孟頭記」。餘龕造像爲觀音、牛王菩薩、釋迦佛等。距離潼滬路約5公里,距城區約15公里,北距石佛溝500公尺。造像分布在高3公尺、寬15.5米的崖壁上,現有造像7龕,刻像38尊。龕形主要為方形,造像題材有釋迦佛、觀音、地藏、老君等。其中,「釋迦佛龕」龕口方向185°,龕高1.84公尺、寬3.5公尺、深1.23公尺,龕內刻像13身,釋迦佛居中,其左右各刻6身立像。另外,存有造像記一則,文:東普攻鐫處士文玠男孟周己卯紹興二十九年孟東月」記」 | |
33 | 塔耳山摩崖造像 | 明 | 智鳳鎮黃連村6組 | 存摩崖造像8龕,圓雕造像5尊。始鑿於明代,清代增刻培補。1號龕,弧形頂,高1.2公尺,寬1.5公尺,深0.27公尺,造像高浮雕,內刻灶王、灶母,像高1.05公尺,肩寬0.39公尺,灶母著披風,右手握珠置於膝上,左手〔放膝上,腳穿尖履。灶王一手置膝蓋上,造一手握方形物,衣紋厚重,兩像比例勻稱。2號龕刻靈官,3號刻觀音、童子,4號刻老君,5號刻」三王」像,6號刻釋迦,7號刻孔子,8號爲聖母。以上均爲高浮雕造像。圓雕造像有玉皇、川主、南嶽、金童、玉女等 | |
34 | 新農村摩崖造像 | 明 | 龍水鎮新農村8組 | 存1龕及圓雕殘像7尊。龕灰砂岩,弧形頂,高2公尺,寬2.7公尺,深0.9公尺。主像真武大帝,高1.8公尺,肩寬0.5公尺,頭戴披風帽,腰系絲帶,盤右腿,左腳踏蛇,坐於龜背上。左右二脅侍,高1.2公尺,肩寬0.34公尺。龕邊各立1供養人,一著官服,一殘,高0.57公尺,肩寬0.28公尺。上述雕像頭爲補塑。另存圓雕殘像7尊。上有明」嘉靖十四年(1536)八月吉日記」款 | |
35 | 七佛岩摩崖造像 | 明 | 龍石鎮石馬村3組 | 共存7龕。始刻於明代,清咸豐五年(1855),民國五年(1196)培修。均爲高浮雕。內容爲千手觀音、七佛、三世佛、地藏、達摩等。其中,2號千手觀音龕,高3.6公尺,寬3.5公尺,深1.1公尺,觀音主身已殘,約12平方米的壁面密布姿態各異的觀音手臂,計200餘隻,手分執不同的法器。5號地藏龕,高1.4公尺,寬2.3公尺,深0.4公尺,地藏結跏趺坐式,幷排1像殘。壁面刻」大明永樂辛卯(1411)庚申吉日造」。7號三世佛龕,存同年造像記。8號達摩龕,高1.05公尺,寬0.62公尺,深0.3公尺,達摩坐式,壁刻」西天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字樣 | |
36 | 西溝村摩崖造像 | 明 | 郵亭鎮西溝村5組 | 老觀音摩崖造像。計4龕,風化較重,僅2龕基本可識;另存1題刻。位於長50公尺、高10米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高1.4公尺,寬1.4公尺,深1公尺,龕內存2像,左立像高1.1公尺,肩寬0.3公尺,面目風化,衣飾隱見,爲俗裝,長衣束腰,肩爲披巾,雙手胸前合十;右立像高1公尺、肩寬0.4公尺,面部〔風化,著袈裟,胸開一方孔。2號龕,高0.75公尺,寬0.5公尺,深0.4公尺,內雕一俗裝人物,高0.58公尺,肩寬0.2公尺,爲供養人。另距摩崖造像10米處刻」天下太平,日月□佛」八字,字徑1.8公尺,鑿孔成字 | |
37 | 白岩寺摩崖造像 | 明 | 國梁鎮國梁鄉三鳳村1組 | 佛像1尊,經近人彩繪。坐南面北,高浮雕造像。通高1.2公尺,身高0.9公尺,肩寬0.45公尺。頭飾螺髻,面長方,較豐滿,身穿佛袍,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側存」西天大會佛祖」、」南海見觀音」字樣。像基本無損。白岩寺摩崖造像位於空堂坡頂,北方1公里為「雙吳」村際公路,東距「萬國」公路1.5公里,北方坡下800米為王師全院子。據村民介紹,歷史上此處曾建一座寺廟,造像甚多,1958年被拆毀,造像同時殘毀,現僅存2龕,分布於高3公尺、寬2.5米的崖壁北面,造像計2尊。題材為觀音、佛像等。造像刻於明代,清代裝彩 | |
38 | 真武祖師摩崖造像 | 明 | 石馬鎮新勝村西200公尺 | 共1龕,弧形頂,高2.2公尺,寬2.1公尺,深1公尺。真武大帝居中,高1.5公尺,肩寬0.6公尺,厚0.3公尺。頭戴平頂方冠,面蓄美須,身著鎧甲,左手撫腿,右手執劍,足蹬靴,左腳踏龜,右腳踏蛇,端坐於石臺上。側侍二像高1.4公尺,肩寬0.6公尺,厚0.3米;左像束頂,瞪目閉唇,穿2領窄袖袍,腰系帶,手執劍鞘,足蹬靴;右像形同左像,手握方印。門側分立一高0.25公尺,肩寬0.15公尺,厚0.05米的官人及婦女像。壁刻」皇清嘉慶八年(1803)」等文字 | 新勝村摩崖造像 |
39 | 先進村摩崖造像(佛耳岩) | 明 | 高升鎮先進村6組 | 1龕,位於距地2.7米的山崖上。龕圓形頂,高2.9公尺,寬1.67公尺,深0.8公尺。造像高浮雕。後壁刻接引佛1尊,高2.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面目慈祥,身穿袈裟,手結接引印,左壁存明代造像記,竪刻8行,字多風化;右壁刻清道光補修記 | 野雞沖摩崖造像 |
40 | 古佛洞摩崖造像 | 明 | |||
41 | 雷公嘴摩崖造像 | 明 | 中敖鎮麻楊村1組 | 共3龕,位於長10公尺,上下高7米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高1.45公尺,寬1公尺,深0.4公尺,刻玉皇大帝及王母,像高1.25公尺,肩寬0.4公尺。2號刻淨瓶觀音,側侍金童、玉女。3號刻釋迦佛,高1.25公尺,肩寬0.4米;左侍灶王夫婦,右侍太陽、月亮菩薩。南距麻楊村村級公路4公里,距潼滬路8公里,距城區約28公里,造像分布在雷公嘴坡西南面的石壁上,造像崖壁寬8.2米、高2.2公尺,現存造像4龕,刻像15尊。主要造像建於明代,造像題材有釋迦牟尼、觀音、送子觀音、地母等內容。 | |
42 | 麻揚村摩崖造像 | 明 | 中敖鎮麻楊村1組 | 距潼滬路8公里,距城區約28公里。造像分布在老觀音坎石壁上,現存造像6龕,造像25身,碑1通。多為方形龕,造像主要有觀音、三清以及劉備、關羽等,該處造像建於明清時期 | |
43 | 龍鳳山摩崖造像 | 明 | 中敖鎮農豐村 | 共2龕。始鑿於明代,經清同治年間妝彩。位於長3.8公尺,寬2.6米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其中地藏龕平頂,高1.6公尺,寬1.2公尺,深0.9公尺。地藏以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身著哉字領佛袍,雙手捧牟尼珠於胸前,座前臥小獅。右侍一持錫杖弟子;左一老供養人像,雙手捧金於胸前。另一龕造像爲淨瓶觀音,側侍二童子。觀音坐高0.8公尺,肩寬0.33公尺,厚0.15公尺。童子高0.5公尺。距潼滬路1公里,距城區約8公里,造像分布在高1.3、寬3.3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2龕,刻像6身。龕形為圓拱形,主要造像題材有釋迦佛、觀音等。另外,存有清代功德碑1通,碑陽和碑陰功德記分別上石於嘉慶九年(1804年)和光緒五年(1879年) | |
44 | 新興村摩崖造像 | 明 | 高坪鄉新興村2組 | 1龕,位於距地4米高的崖面上。龕平頂,高1公尺,寬1.2公尺,深0.6公尺。造像高浮雕。內刻如意珠觀音,神態安詳,頭著高花冠,穿長袖衣,胸飾瓔珞,雙手捧如意珠於腹,以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左右分侍一童子,站立於荷花上。造像距離潼滬路約6公里,距城區約20公里, 造像位於距地坪3.5米高的崖壁上,共1龕,刻像3身。圓拱形龕,龕口方向42°,龕高1、寬1.5、深0.4公尺。龕正壁刻寶珠觀音,左右側壁刻善財、龍女 | |
45 | 新南村摩崖造像 | 明、清 | 三驅鎮石桌鄉新楠村東2.5公里 | 1龕、造像6尊,位於高5米的崖面上。始鑿於明,清補刻。龕高1.8公尺,寬5公尺,深0.7公尺。此龕造像內容豐富,上排左爲釋迦像,高0.85公尺,肩寬0.2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袒右肩,穿袈裟,以結跏趺式坐雲朵上;右爲老君像,像高0.85公尺,肩寬0.3公尺,頭飾道髻,左手執拂塵,右手放一膝上,結跏趺坐於雲朵之上;下排右刻觀音坐蓮台,玉皇、王母娘娘、牛王菩薩等 | 新楠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
46 | 衛平村摩崖造像 | 明、清 | 麻楊鄉 | 距S205潼滬路1公里,距城區約18公里, 於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分布於寬6.2、高2.85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3龕,刻像13身。其中,左側龕為方形龕,龕口方向315°,正壁刻立像4身,為阿彌陀佛和觀音像,左右側壁各刻童子像1身,後於左右側壁外另增刻2身像。龕右兩龕為後期增刻,兩龕之間為嘉慶十六年摩崖碑 | |
47 | 玄頂村摩崖造像 | 明、清 | 高坪鄉 | 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5公里,距城區約25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5公里, 造像分布在高5、寬7米的崖壁上,現存摩崖造像龕8龕,計造像12尊。龕形主要為圓形和圓拱形,造像題材有三世佛、觀音、靈官等。玄頂村摩崖造像始刻於宋代,明、清有續刻 | |
48 | 龍神村摩崖造像 | 清 | 寶頂鎮寶頂鄉龍神村西200米 | 共3龕,補修題記2則,位於長5公尺,高7米許的崖面上。刻於清代,」文革」致殘。頂龕平頂,雕觀音、日、月菩薩。中龕刻淨瓶觀音坐蓮台,龕平頂,高2公尺,寬1.3公尺,深0.35公尺,像高1.28公尺,肩寬0.36公尺。下龕,平頂,高1.23公尺,寬2.94公尺。造像內容:東岳、南嶽、川主、觀音等,均坐式,像高0.86公尺,肩寬0.36米許。另存清道光及光緒三十四年(1908)補修記2則,造像被近人彩繪 | 龍神觀音岩摩崖造像 |
49 | 東岳廟摩崖造像 | 清 | 寶頂鎮化龍鄉東岳村西北2公里 | 廟已毀,存高浮雕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牌坊。面闊3公尺,通高2.5公尺。被近人彩繪。明間下爲弧形龕,正中一女端坐,頭搭披風,耳飾環,著2領大袖服,腰系玉帶,兩手各捧一瓶於膝上,纏尖足。明間額枋刻戲曲人物若干。左次間一女端坐,懷抱兩子;右次間刻一男,頭著硬角襆頭紗帽,穿官袍,系玉帶,兩子攀於肩上,蹬靴坐式,神態玩味。坊柱刻聯,明間柱聯」徐經尋壽萬姓添麒麟,5橋□□三仙賜桂兒」;次間門聯」蓮口抱佛果生佛□,載柳隱仙宛若苔蘚」。次間額枋〔存戲曲雕刻。坊上還存」聚仙樓」、」會仙閣」圖等。造像位於東嶽村三組,曹家坳山頂,距小大路500公尺,距城區約7公里,距寶頂山石刻景區約2.5公里,距化龍水庫約3公里。造像分布在西北崖壁上,共有摩崖牌樓1座,造像龕1個。造像龕寬1.4、高1.23、深0.4公尺,距地坪1.2公尺。牌樓四柱三間隔,廡殿頂,寬2.3米、高2.53公尺,明間和次間均開龕,柱上刻楹聯,額枋、折柱花板和平板枋上浮雕人物、動物及花卉圖案9幅。明間圓拱龕高0.9米、寬0.67米、深0.35公尺,內刻淨瓶觀音像;次間內的圓拱龕高0.6米、寬0.5米、深0.23公尺,龕內分別刻世俗人像 | |
50 | 全佛岩摩崖造像 | 清 | 智鳳鎮登雲鄉阮家廟村9組 | 共1龕,5尊造像,位於長4公尺,離地高1.3米的崖面上。坐東向西,平頂龕,高1.6公尺,寬3.15公尺,深0.48公尺。淨瓶觀音居中,觀音頭戴化佛冠,身著哉領通肩天衣,胸飾瓔珞,雙手捧瓶於腹前,結跏趺坐於蓮臺上。通高1.44公尺,像高0.92公尺,肩寬0.35公尺,厚0.15公尺。左右分侍坐觀音各一,坐高1.22公尺,肩寬0.35米;兩側再分侍一童子。保存較好 | |
51 | 青果村摩崖造像 | 清 | 寶興鎮柳河鄉青果村6組 | 共2龕,位於長4公尺,高1.8米的石壁上。1號觀音龕,高1.1公尺,寬1.2公尺,深0.45米;主像觀音高0.68公尺,肩寬0.28公尺,觀音頭戴高花冠,胸飾瓔珞,搭披帛,穿長袖衣,結跏趺坐於石臺上;左侍善財,右侍龍女。2號龕較小,內雕千手觀音像,觀音高0.16公尺,肩寬0.06公尺,飾手36隻,坐於蓮臺上;下有圓雕造像4尊,爲阿陀佛,送子觀音等;壁面存清乾隆十年(1745)造像記 | |
52 | 天星村摩崖造像 | 清 | 寶興鎮天星村9組 | 共存造像11龕,經現人彩繪,位於長4.5米,高3.1米的崖壁上。均高浮雕造像。2號龕,半圓形頂,高0.89米,寬0.78米,深0.65米。造像爲淨瓶觀音,通高0.49米,像高0.32米,肩寬0.13米,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側一立像,略小。6號龕,半圓形頂,高0.72米,寬0.47米,深0.28米,主像送子觀音,通高0.47米,肩寬0.15米。3號爲釋迦佛龕,釋迦通高0.73米,像高0.45米,肩寬0.16米,側列文殊、普賢二菩薩。4號龕,刻淨瓶觀音,通高0.75米,像高0.55米,肩寬0.17米。餘龕多爲新補,-貌不詳 | 新菩薩摩崖造像 |
53 | 柿花村摩崖造像 | 清 | 中敖鎮柿花村南1.2公里 | 1龕、造像4尊,位於距地1.7米的桂花岩壁上。高浮雕造像。龕方形,平頂,高1.08公尺,寬1.3公尺,深0.85公尺。其中一像高0.36公尺,肩寬0.16公尺,爲面帶天真稚氣的小童。崖上殘見」大清元年滿月下浣補修……」。造像南距大足區約18.2公里,距中敖鎮9公里,距S205潼滬路約1公里,造像分布於一獨立岩體的東、南兩面石壁上,共有造像3龕,造像計8尊,另有摩崖碑刻4通。為佛教造像區。造像題材有觀音,文殊、普賢、雷公和電母組合等。碑刻上石時間為嘉慶二十一年、道光四年、道光二十九年、光緒二十六年 | 柿花村菩薩岩摩崖造像 |
54 | 梓桐溝摩崖造像 | 清 | 高坪鄉玄頂村南300米7社 | 廟已毀,存造像7龕。始鑿於明代,清代部分改刻幷妝彩。造像爲高浮雕。位於長9.5公尺,高3.5米的石壁上。1號龕,高1.5公尺,寬1.5公尺,深0.46公尺,主刻六臂觀音,通高1.1公尺,肩寬0.34公尺,雙手分執日、月,一手指地,一手持物,下兩臂膝間疊合上有寶珠。左右分侍一男一女。餘龕造像內容爲佛像、武士像等。另存功德題刻1則。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5公里,距城區約25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5公里,西距玄頂小學1.5公里, 於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造像分布於長0.81、高2.95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龕2龕、存像4尊。第1號為觀音龕,為圓拱形龕,龕口方向178°,龕口高1.34、寬1.4、深0.3公尺,共刻像3身,主尊為觀音像,左舒相坐于山石座上,左足踏仰蓮上,左右壁面各刻童子1身,龕口外刻楹聯一幅。第1號龕右側壁面存有道光十六年和光緒七年摩崖碑2通 | 半邊廟摩崖造像 |
55 | 九蹬橋摩崖造像 | 清 | 高坪鄉高峰村東北1公里 | 存造像3龕,修路題刻等6則。刻於清嘉慶年間。1號送子觀音龕,弧形頂,高1.12公尺,寬1.32公尺,深0.35米;送子觀音像高0.55公尺,側侍女像各一,懷抱小兒。2號日、月觀音龕,高0.34公尺,寬0.24米;觀音手持淨瓶坐於水中的蓮花上,兩邊雲朵中刻太陽和月亮,主像高0.34公尺,肩寬0.07公尺。3號彌勒龕,高1.12公尺,寬1.22米;彌勒高0.83公尺,肩寬0.49公尺,彌勒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神態生動;側分侍一童。另存清代修路題記5則,清嘉慶造像記1則 | |
56 | 九龍村摩崖造像 | 明~民國 | 高坪鄉九龍村5組 | 九龍村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西21公里的高坪鄉九龍村5組,該處造像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玉皇廟造像」,造像刻於明、民國兩代,共編4號。第3號窟,為三教合龕。此龕為斜頂龕,高2.44公尺,寬5.08公尺,深0.65公尺,龕內刻六像。造像距離潼滬路約12公里,距城區約23公里,距上游水庫約13公里,西距青九公路150米,造像分布在寬0.75米、高2.73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4龕,刻像11身。其中「三教龕」為方形龕,龕口方向180°,龕高2.24米、寬5.08米、深0.65公尺,龕正壁刻老子、孔子和釋迦佛等7身像,孔子像居中 | |
57 | 老佛洞摩崖造像 | 明 | 三驅鎮長坪村1組(原新橋村1組) | 1鋪,造像3尊。始雕於明代,清代培修。弧形窟,高2.45公尺,寬3.9公尺,深2.25公尺。高浮雕西方三聖像,像通高2.2公尺,肩寬0.53公尺,厚0.3米;阿彌陀佛,頭著螺髻,身披佛袍,左手持寶珠,右手胸前置,以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座下一盤龍,背後存2光;左侍觀音,頭著花冠,身穿天衣,胸懸壽牌,瓔珞,左手執淨瓶;身高1公尺,肩寬0.5公尺,厚0.2公尺。右大勢至高1.05公尺,肩寬0.5公尺,厚0.2公尺,右手執如意坐蓮臺上,台高1公尺。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十七年(1837)功德碑各1通。造像分布在寬約5米、高約3米的崖壁南面,計1龕3尊像。造像建造於明代,為佛教造像題材。龕口方向220°,龕高2.45米、寬3.9米、深2.25公尺,弧形頂。龕內主尊為佛像,坐高2.2公尺;左為觀音像,坐高1公尺;右為大勢至像,坐高1.05公尺。另有清代碑刻3通: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兩通功德碑和一通殘碑 |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1996年1月)
编辑1996年,縣政府又公布新發現的佛爾岩、楊施廟為文物保護單位。
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回龍寺古墓 | 明 | 季家鎮龍江村東南2公里 | 回龍寺墓地北距季家鎮約4.1公里,距縣道文榮路100公尺,回龍寺坡頂,墓向30°。該墓為石室墓,共有3墓室,共壁,處於同一封土下,總長3.9、寬3.8公尺。墓室前共用一個甬道,寬1.32公尺、深0.85公尺。各墓室前均有活動的雙扇板門,墓門寬0.9公尺;墓室平面方形。居中墓室高1.7公尺、寬1.3公尺、深2.65公尺;室內設棺台,長2.45公尺、寬0.85公尺、高0.27公尺。後壁有仿木建築裝飾,側壁和墓頂浮雕花鳥等圖案。左右墓室大小相當,高1.7公尺、寬1.1公尺、深2.65公尺,室內棺台長2.05公尺、寬0.9公尺、高0.1公尺,後壁刻龕形裝飾,高0.64公尺、寬0.5公尺、深0.08公尺。墓室上疊壓兩層墓頂石,厚0.35公尺。墓室頂部後側立一石塔,殘高2.55公尺;塔基方形,高0.1公尺、面寬1.4公尺;塔身刻雲紋、卷草等紋樣,塔頂不存。回龍寺古墓保存較為完整 | |
2 | 佛耳岩摩崖造像 | 宋 | |||
3 | 楊施廟圓雕石刻 | 清 | 金山鎮紅旗村4組南300公尺 | ||
4 | 寫字岩摩崖題刻 | 清 | 龍崗街道觀音岩村(寶興鎮青果村東700米) | 計10則,位於寫字岩長70餘公尺,寬8米許的崖面上。離地高5米許壁面刻」忍」字,字徑米許,下有跋文共11行,首行「大清咸豐八年(1858)」,末款」邑人遜齋曾志敏」。另見」節孝」內容的題刻多則,款皇清同治三年(1864)劉超儒,同治四年(1865)李堅廉等 | |
5 | 饒國梁紀念建築 | 民國 | 國梁鎮雲路村4社 |
大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2001年3月5日)
编辑大足縣人民政府2001年第4次常務會議決定將雍溪古鎮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
序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简介 | 備註 |
---|---|---|---|---|---|
1 | 雍溪古鎮 | 清 | 大足縣 |
大足區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2處)(2020年12月7日)
编辑大足區第二屆人民政府2020年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公布第一批大足區文物保護單位92處[2]
序號 | 名稱 | 分类 | 時代 | 地址 |
---|---|---|---|---|
1 | 龍神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寶頂鎮古佛村 |
2 | 東嶽廟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寶頂鎮東嶽村 |
3 | 塔耳山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智鳳街道黃蓮社區 |
4 | 全佛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智鳳街道阮家村 |
5 | 新農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龍水鎮新農村 |
6 | 大石佛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棠香街道三合社區 |
7 | 真武祖師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石馬鎮白光村 |
8 | 多寶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石馬鎮先鋒村 |
9 | 寶豐寺石刻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季家鎮石橋村 |
10 | 佛安橋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珠溪鎮八角村 |
11 | 玉灘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珠溪鎮玉河村 |
12 | 七拱橋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珠溪鎮玉灘村 |
13 | 半邊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珠溪鎮涼水村 |
14 | 靈角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珠溪鎮馬王村 |
15 | 潮陽洞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珠溪鎮馬王村 |
16 | 馬王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珠溪鎮馬王村 |
17 | 七佛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龍石鎮石龍村 |
18 | 張家廟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龍石鎮新生村 |
19 | 保家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龍石鎮保家村 |
20 | 青山院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龍石鎮萬福村 |
21 | 水利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郵亭鎮水利村 |
22 | 長河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郵亭鎮長河社區 |
23 | 西溝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郵亭鎮烈火村 |
24 | 普和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郵亭鎮新紅村 |
25 | 雙山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國梁鎮雙山村 |
26 | 白岩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國梁鎮三鳳村 |
27 | 前進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高升鎮太和村 |
28 | 先進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高升鎮先進村 |
29 | 老佛洞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三驅鎮長坪村 |
30 | 新楠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三驅鎮新民村 |
31 | 興隆庵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三驅鎮白坭村 |
32 | 青果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寶興鎮黃橋村 |
33 | 天星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寶興鎮轉龍村 |
34 | 靈岩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寶興鎮黃橋村 |
35 | 寫字岩摩岩題刻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寶興鎮黃橋村 |
36 | 三教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寶興鎮金竹社區 |
37 | 無量寺石刻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鐵山鎮麒麟村 |
38 | 大佛寺石刻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鐵山鎮麒麟村 |
39 | 星火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鐵山鎮西北村 |
40 | 興福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鐵山鎮西北村 |
41 | 桂香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鐵山鎮桂香村 |
42 | 三存岩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中敖鎮觀寺村 |
43 | 衛平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中敖鎮麻楊村 |
44 | 雷公嘴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中敖鎮麻楊村 |
45 | 麻楊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中敖鎮麻楊村 |
46 | 龍鳳山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中敖鎮轉洞村 |
47 | 柿花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中敖鎮金盆村 |
48 | 玉皇廟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中敖鎮金盆村 |
49 | 桂花廟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中敖鎮長源村 |
50 | 潮水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中敖鎮長源村 |
51 | 鬥碗寨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中敖鎮峰山村 |
52 | 板昌溝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中敖鎮雙溪社區 |
53 | 玄頂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高坪鎮玄頂村 |
54 | 梓桐溝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高坪鎮玄頂村 |
55 | 九蹬橋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高坪鎮高峰村 |
56 | 老君廟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高坪鎮高峰村 |
57 | 石佛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高坪鎮高峰村 |
58 | 九龍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高坪鎮青龍社區 |
59 | 新興村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高坪鎮新興村 |
60 | 石壁寺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宋 | 高坪鎮新興村 |
61 | 光明殿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明 | 高坪鎮冒咕村 |
62 | 眠牛石摩崖造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高坪鎮冒咕村 |
63 | 楊施廟遺址(含圓雕像) | 石窟寺及石刻 | 清 | 金山鎮紅旗村 |
64 | 翠屏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龍崗街道翠屏社區 |
65 | 百菊村古墓 | 古墓葬 | 清 | 高升鎮旭光村 |
66 | 回龍寺僧人墓 | 古墓葬 | 明 | 季家鎮龍塘村 |
67 | 獅子坡古墓 | 古墓葬 | 宋 | 季家鎮梯子村 |
68 | 建福寺古墓群 | 古墓葬 | 漢 | 石馬鎮石門村 |
69 | 太平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石馬鎮太平社區 |
70 | 紅旗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金山鎮紅旗村 |
71 | 新河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金山鎮金山村 |
72 | 半邊廟崖墓群 | 古墓葬 | 漢 | 中敖鎮三橋社區 |
73 | 中蓬村古墓群 | 古墓葬 | 清 | 中敖鎮加福社區 |
74 | 幽緣寺僧人墓 | 古墓葬 | 清 | 中敖鎮峰山村 |
75 | 西北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鐵山鎮西北村 |
76 | 狀元沖古墓 | 古墓葬 | 清 | 龍石鎮保家村 |
77 | 解瑜墓 | 古墓葬 | 宋 | 玉龍鎮東興村 |
78 | 大土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玉龍鎮大土社區 |
79 | 寶竹村古墓群 | 古墓葬 | 宋 | 龍水鎮保竹村 |
80 | 長石村古墓 | 古墓葬 | 宋 | 郵亭鎮天福村 |
81 | 永紅村崖墓群 | 古墓葬 | 漢 | 郵亭鎮元通村 |
82 | 峰岩村古墓群 | 古墓葬 | 明 | 郵亭鎮東勝村 |
83 | 現龍村古墓群 | 古墓葬 | 明 | 三驅鎮現龍村 |
84 | 月臺村古墓群 | 古墓葬 | 清 | 高坪鎮月臺村 |
85 | 南塔(文峰塔) | 古建筑 | 清 | 龍崗街道翠屏社區 |
86 | 武魁牌坊 | 古建筑 | 清 | 龍崗街道明星社區 |
87 | 唐氏孝節牌坊 | 古建筑 | 清 | 三驅鎮玉金社區 |
88 | 黃橋村舍利塔 | 古建筑 | 清 | 寶興鎮黃橋村 |
89 | 大足區烈士陵園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54年 | 龍崗街道翠屏社區 |
90 | 大足中學北樓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民國 | 龍崗街道西街社區 |
91 | 三驅金鼎寺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清代 | 三驅鎮半邊街社區 |
92 | 唐赤英故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清代 | 石馬鎮新立村 |
參考資料
编辑- ^ 《大足縣人民政府2001年第4次常務會議紀要》:審議雍溪鎮人民政府關於對雍溪古鎮進行保護的請示,會議一致認為雍溪古鎮具有一定的文化旅遊價值,保護雍溪古鎮是一項非常緊迫的重要工作。會議決定,對雍溪古鎮實行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並成立保護雍溪古鎮領導小組,由縣長趙崇亮任組長,副縣長曾足幼、周放、陳雲國任副組長,有關部門及雍溪鎮負責人為成員;保護工作重點是搞好總體規劃,挖掘文化內涵和旅遊價值。會議決定將雍溪古鎮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爭取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大足府发〔2020〕45号).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2020-12-07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