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地杜鵑

婆羅洲地杜鵑,(學名:Carpococcyx radiceus) 是杜鵑科的一種大型陸生杜鵑物種,牠是婆羅洲島的特有物種,在屬於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地區都有發現。它僅生活於潮濕的森林。它受到棲息地喪失的威脅。它以前被認為與蘇門答臘地杜鵑同種。

與杜鵑科中的許多物種不同,婆羅洲地杜鵑不是巢寄生物種,而是自己撫養後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地杜鵑歸類為潛在瀕危物種。牠通常不是一種常見的鳥。儘管它也採用次生林作為棲息地,但構成威脅的原因之一是構成其棲息地的森林日益破碎。由於其肉的味道難聞,它並沒有被婆羅洲的土著居民獵殺。然而,他一直在為其他設置的陷阱中死亡。

特性

编辑

婆羅洲地杜鵑的體長可達60釐米,是大型杜鵑之一。尾巴平均約為30釐米。喙略微向下彎曲,長度為4.7 釐米。關於這種杜鵑物種的體重的數據很少。然而,8月份稱重的雄性重455克,而9月份稱重的雌性重540克。沒有明顯的兩性異形。

婆羅洲地杜鵑是一種害羞且難以觀察的鳥類。它大部分時間都在地面上度過,但也能夠飛過灌木叢。偶爾,牠也會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翅膀略微張開。人們對繁殖知之甚少。然而,繁殖季節似乎在2月至7月期間。

牠們經常跟隨鬚豬身後獵食昆蟲,在東加里曼丹的五種語言中,有三種稱牠們為“豬鳥”。在婆羅洲地杜鵑的胃中,還檢測到了甲蟲、螞蟻、小蛇、青蛙以及小種子和水果。

參考

编辑

Phillipps, Quentin & Phillipps, Karen (2011). Phillipps'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Borneo. Oxford, UK: John Beaufoy Publishing. ISBN 978-1-90678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