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奇那陨石
布莱奇那隕石 | |
---|---|
類型 | 原始無球粒隕石 |
分類 | 小行星的無粒隕石 |
群 | 布莱奇那群 |
組成 | 橄欖石、斜長石、單斜輝石、硫化鐵、 鉻鐵、氯磷灰石、鎳黃鐵礦、隕鐵、熔體雜質 |
國家 | 澳大利亞 |
地區 | 南澳大利亞 |
坐标 | 31°18′00″S 138°23′00″E / 31.300000°S 138.383333°E |
墜落隕石 | 否 |
發現日期 | 1974年5月26日 |
總已知重量 (TKW) | 202.85克(7.155盎司)(2個碎片) |
命名和發現
编辑布莱奇那隕石以澳洲南部的布林曼(Blinman)命名,B.M.伊芙於1974年5月26日在31°18′00″S 138°23′00″E / 31.300000°S 138.383333°E發現兩塊碎片,總重量約200公克[1]。
描述
编辑布莱奇那隕石的礦物成分是橄欖石(80%)、長石(10%)、單斜輝石 (5.5%)、鐵硫化物(3%)、鉻鐵(0.5%)、氯磷灰石(0.5%)和黃鐵礦 (0.3%),還有微量的隕鐵。熔體雜質包括玻璃與斜方輝石和長石。化學和礦物成分與夏夕尼隕石相似,但微量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2]。
母體
编辑分類
编辑在1978年被歸類為與夏夕尼隕石相同[3],但是在1983年對微量元素的分析顯示布莱奇那隕石與夏夕尼隕石基本上並不相同。因此布莱奇那隕石成為一種新隕石群的標本,被分為布莱奇那群[2]。迄今,此一分類仍然是有效的[1][4]。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Brachina. Meteoritical Society. [15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 ^ 2.0 2.1 2.2 Nehru, C. E.; Prinz, M.; Delaney, J. S.; Dreibus, G.; Palme, H.; Spettel, B.; Wänke, H. Brachina: A new type of meteorite, not a chassignit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 January 1983, 88 (S01): B237. Bibcode:1983JGR....88..237N. doi:10.1029/JB088iS01p0B237.
- ^ Graham, A. L. The Meteoritical Bulletin http://articles.adsabs.harvard.edu/cgi-bin/nph-iarticle_query?bibcode=1978Metic..13..327G&db_key=AST&page_ind=4&plate_select=NO&data_type=GIF&type=SCREEN_GIF&classic=YES. 1978, 55: 331 [15 December 2012].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Grady, Monica M. Catalogue of meteorites 5th ed. rev. and en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166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