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內核

提供的服務比傳統核心少的核心

電腦科學中,微内核(英語:Microkernel,μ-kernel),是一種內核的設計架構,由盡可能精簡的程式所組成,以實現一個作業系統所需要的最基本功能,包括了底層的定址空間管理、執行緒管理、與进程間通訊

微内核的示意图
分别为宏内核、微内核、混合內核的操作系统结构

概論

编辑

微核心的設計理念,是將系統服務的實作,與系統的基本操作規則區分開來。它實作的方式,是將核心功能模組化,劃分成幾個獨立的行程,各自運行,這些行程被稱為服務(service)。所有的服務行程,都運行在不同的位址空間。只有需要絕對特權的行程,才能在具特權的執行模式下運行,其餘的行程則在使用者空間運行。

這樣的設計,使內核中最核心的功能,設計上變的更簡單。需要特權的行程,只有基本的线程管理、内存管理进程间通信等,這個部份,由一個簡單的硬體抽象層與關鍵的系統調用組成。其餘的服務行程,則移至使用者空間。

讓服務各自獨立,可以減少系統之間的耦合度,易於實作與除錯,也可增進可移植性。它可以避免單一組件失效,而造成整個系統崩潰,內核只需要重新啟動這個組件,不致於影響其他伺服器的功能,使系統穩定度增加。同時,作業系統也可以視需要,抽換或新增某些服務行程,使功能更有彈性。

因為所有服務行程都各自在不同位址空間運行,因此在微核心架構下,不能像宏内核一樣直接進行函式調用。在微核心架構下,要建立一個行程間通訊機制,通過訊息傳遞的機制來讓服務行程間相互交換訊息,調用彼此的服務,以及完成同步。採用主從式架構,使得它在分散式系統中有特別的優勢,因為遠端系統與本地行程間,可以採用同一套行程間通訊機制。

但是因為行程間通訊耗費的資源與時間,比簡單的函式呼叫還多;通常又會涉及到核心空間到使用者空間的環境切換context switch)。這使得訊息傳遞有延遲,以及傳輸量throughput)受限的問題,因此微核心在通訊寬容度不足下,可能出現效能不佳的問題。

就程式碼數量來看,一般來說,因為功能簡化,微核心使用的程式碼比集成式核心更少,其原始碼通常小於10,000行。例如,MINIX 3的原始碼少於6,000行[1]。更少的程式碼,也代表更少的潛藏程式bug,對於重視安全性的人來說會較為偏好。

微核心列表

编辑

微内核结构必然是多线程的,第一代微内核,在内核提供了较多的服务,因此被称为“胖微内核”,它的典型代表是Mach,它既是GNU HURD也是Mac OS X的内核。第二代微内核只提供最基本的OS服务,典型的OS是QNX,QNX在黑莓手机BlackBerry 10系统中被采用。L4微内核系列也是著名的微核心。

變種微核心

编辑

包括Windows NTMac OS X等,都宣稱採用微核心架構。為了追求效能,他們將需要具備特權的服務組件放進核心空間,違反了微內核的基本設計原則,更為接近整塊性核心的設計方式。這被稱為混合核心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he MINIX 3 Operating System. minix3.org. [2016-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