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龍屬學名Byronosaurus)是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牠的屬名是紀念拜倫先生(Byron Jaffe),以感謝他及其家人對蒙古科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挖掘團隊的支持與援助。拜倫龍的第一個標本於1993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烏哈托喀被發現,第二個則於1996年在大約8公里以外的地方被發現。

拜伦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80–75 Ma
拜倫龍的想像圖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伤齿龙科 Troodontidae
亚科: 伤齿龙亚科 Troodontinae
属: 拜伦龙属 Byronosaurus
Norell, Makovicky & Clark, 2000
模式種
傑氏拜倫龍
Byronosaurus jaffei

Norell, Makovicky & Clark, 2000

古生物學

编辑

拜倫龍是小型、敏捷的恐龍,約只有1.5米長及50厘米高。牠的體重約有4公斤[1]。不像其他的傷齒龍科,拜倫龍的牙齒是沒有鋸齒的,呈針狀,適合捕捉小型的鳥類蜥蜴哺乳動物。這些牙齒與始祖鳥最為相似。

化石

编辑
 
編號IGM 100/972的幼年頭顱骨標本

目前發現了兩個拜倫龍的成年化石,都是頭顱骨。其中一個長23公分的標本,保存狀況比其他已發現的傷齒龍科頭顱骨更為良好。這個頭顱骨在鼻端有空間,可以讓空氣先從鼻孔進入再經過口部,這是與現今鳥類相似的特徵。

在1994年,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人曾經研究過兩個幼體標本(編號IGM 100/972、IGM 100/974)。這兩個標本發現於蒙古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鄰近火焰崖,位於一個偷蛋龍類的蛋巢內。由於其中一顆蛋內有偷蛋龍類胚胎,幾乎可以確定這個蛋巢是屬於偷蛋龍類。當時,諾瑞爾等人將這兩個部分顱骨歸類於馳龍科。在2009年,諾瑞爾等人經過重新研究後,將這兩個部分顱骨改歸類於拜倫龍[2][3]。這兩個顱骨屬於幼年個體,鄰近者蛋殼碎片。科學家無法解釋為何幼年拜倫龍會出現在偷蛋龍類的蛋巢。目前的相關解釋有:幼年拜倫龍成為偷蛋龍類的獵物、牠們以剛出生的偷蛋龍類為食、拜倫龍有依賴、與其他動物共生的習性[4]

參考

编辑
  1. ^ Montague, R. (2006) "Estimates of body size and geological time of origin for 612 dinosaur genera (Saurischia, Ornithischia)[永久失效連結]". Florida Scientist 69(4):243–257
  2. ^ Bever, G.S. and Norell, M.A. (2009). "The perinate skull of Byronosaurus (Troodontida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cranial ontogeny of paravian theropod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657: 51 pp.
  3. ^ Mackovicky, Peter J.; Norell, Mark A. Troodontidae.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84–195. ISBN 0-520-24209-2. 
  4. ^ Norell, Mark A.; Clark, James M.; Dashzeveg, Demberelyin; Barsbold, Rhinchen; Chiappe, Luis M.; Davidson, Amy R.; McKenna, Malcolm C.; Perle, Altangerel; Novacek, Michael J. A theropod dinosaur embryo and the affinities of the Flaming Cliffs dinosaur eggs. Science. November 4, 1994, 266 (5186): 779–782. PMID 17730398. doi:10.1126/science.266.518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