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村 (臺北市)

文化村,是台灣日治時代台北市東門町東部的住宅地,範圍大約是現仁愛路(東門町通)以南,東至連雲街,南至信義路(三張犁道路),西至杭州南路一帶。村內有東西向的「北一條」至「北三條」和「一條通」至「七條通」共計十條道路。中正區的文北里因位居文化村之北,故名[1]

發展沿革

编辑

文化村乃由高砂建築信用購買組合所興建,每戶建坪皆33坪以上,共45戶,以檜木為主要建材,並大量注資於馬路、下水道、自來水、油燈、電話和街燈等基礎設施整備,為當時最為流行標榜設備科學化的「文化住宅」。[2][3][4]

道路

编辑

以下是從北往南對應「北一條」至「北三條」和「一條通」至「七條通」的部分道路。

  • 杭州南路一段77巷─金山南路一段63巷
  • 杭州南路一段101巷─金山南路一段73巷─臨沂街61巷
  • 杭州南路一段105巷─金山南路一段79巷─臨沂街63巷
  • 杭州南路一段111巷─金山南路一段89巷
  • 杭州南路一段131巷─金山南路一段123巷─臨沂街69巷
  • 杭州南路一段143巷─金山南路一段129巷─臨沂街71巷
  • 金山南路一段110巷─臨沂街60巷─臨沂街75巷

參考文獻

编辑
書目
  • 台灣事業通信社,《台灣の事業人と土地》,台灣事業通信社,1931。
引用
  1. ^ 東門外的故事(續) - 芝麻專欄.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2. ^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台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10年 (PDF). [2015-1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17). 
  3. ^ 臺灣日日新報《膨張する台北市街産業組合で経営する東門町の文化村総檜造りの家が田圃に異彩を放つ》1924年7月1日,日刊5版,第8666號。
  4. ^ 《瑠公圳水利組合區域圖》. [201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2).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