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蓮
朱秉蓮(1901年—1940年),字愛周,生於江蘇省海州直隸州贛榆縣朱莊村(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曾任贛榆縣保安局長,升任贛榆縣縣長。在抗日戰爭中身亡,入祠中華民國忠烈祠[1]。
生平
编辑1918年,錄取江蘇省第十一中學,1922年,考取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後,以警官身份,任職江蘇省贛榆縣公安局長,升任縣長備大隊長與縣政府秘書。1936年,任江蘇省第三水警區區長。1938年,國民政府任命其為贛榆縣縣長,他在當地組織江蘇省警備旅,加入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在顧祝同與韓德勤指揮下,與日軍作戰。1939年,日軍攻下贛榆縣縣城,朱秉蓮率眾退守山區,協同中共新四軍,進行游擊戰。1940年,在作戰中身亡。
身後與親族
编辑朱秉蓮過世後,發生新四軍事件,其子其璠、其亮率警備旅殘部,編入林彪麾下八路軍一一五師,為陳士榘直屬部隊。在對日抗戰結束後,國共內戰爆發,江蘇警備旅在山東日照的殘部,隨梁興初進入東北,編入第四野戰軍第三十八軍,1950年曾參與韓戰。留在江蘇的部隊,則編入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一軍,與國民黨軍隊作戰。1946年,其子朱其塘、朱其均因為協助中共人民解放軍後勤工作,被國民政府處決。隨國民政府敗退,第三十一軍移防福建,參與金門戰役,以及之後的八二三砲戰,為對台灣作戰的主力部隊。
1949年,其子朱其璠與其孫朱學賓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朱秉蓮被承認為抗日烈士,入祠台北市忠烈祠。其孫朱學恆為台灣網路紅人與政論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在中國大陸的家族,被劃為國民黨右派。朱秉蓮之妹,在反右運動至文革期間,曾被下放勞改數十年。其家族也因為被列為右派,長期遭受監控。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追認朱秉蓮的抗日烈士身份,重建他在文革期間被搗毀的墳墓。
註釋
编辑- ^ 朱學恆是抗日先烈的後代. 中時電子報影音. 2011-03-28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1)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