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戏鱼(1903年4月—1994年10月2日),本名李濂河南省济源县人。郑州大学教授。

生平简述

编辑

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膺从师辈,每有心得,酷爱书法,才华出众。青年时正逢济源奉仙观重修并改名道德宫,其碑匾即由他撰文书写,誉满乡里。[1]

1926年大革命时期,从北京大学放假回乡,曾短时间担任济源县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长。

从1925至1935年在清华北大十年。其间对美学产生浓厚兴趣。研练书法,博览历代名迹,吸取众家之长,书体以行书见长,并富于书卷气。经美学大师邓以蛰宗白华教授的悉心指教,逐步走上中国美学研究之路。1936年,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即由姚华弟子创办的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任教授。

1939至1956年,一面在清华、北大及北京其他院校从事教学,一面深入学习研究美学理论。先后在《清华学报》、《北师学刊》、《湖社月刊》、《上海大公报·艺术周刊》、《北京晨报·学园》等报刊上发表关于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和美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章。

1957年在北京大学被打成“右派”。郑州大学校长到京劝说他回河南任教。离京时致信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己之遭遇申述不平。六十年代初,河南省委文教书记刘仰峤率工作组到郑州大学,对一些统战对像中的“右派”重新甄别,然后“一风吹”(摘帽),李戏鱼由此解脱。

在郑州大学先后任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一生挚友中有同乡杨放之。又与同省籍学者冯友兰交谊深厚,终生对冯执弟子礼。五七年离京以后一直保持书信联系,每入京必诣冯府问候请益,即使在“文革”期间亦然。[2]

“文革”后撰写《建立中国美学体系刍议》,在《郑州大学学报》发表,后被收入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美学史论文专集》,在美学界引起反响。

著有《中国美学论丛》,其前三部——《礼乐论》、《中国诗论》、《中国画论》——已经出版,其后四部即《书论》、《文论》、《音乐舞蹈论》与《建筑雕刻论》则未及付梓。冯友兰在为《中国画论》所作序言中说他“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特立独行,神游乎中”。

1994年10月2日在郑州病逝。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参见济源当代人物介绍《李戏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ISBN7-01-002757-9)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