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濤觀(1853年3月20日—1901年10月21日,生於咸豐三年二月十一日,卒於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日),字季沅,四川省重慶府大足縣彌陀鄉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父永洪,母彭氏,弟兄四人,其為四子。

生平履歷[1][2][3]

编辑
  • 中進士後,初任安徽讞局副辦,以廉能著稱。
  • 光緒十六年(1890年),授鳳陽知縣,鳳陽素貧瘠,螟蝗為災,其日督民役,捕殄螟蝗如山,積病始除,三年大治。
  • 光緒十九年,調辦秋闈,即辦理省舉人考試,嚴肅認真,考試人才,有某生以巨金行賄,其峻拒之。
  • 光緒二十一年,攝全椒,旋移英山,在英山大堂,其書擬一聯懸掛,聯云:「自愧未為天下甘霖,已負我讀書稽古,平居自命;果何以慰吾民屬望,惟對他衡情斷理,隨處殫心。」,英山前令以疲軟去,積案累累。其至,量地遠近,定某日訊某案,預示於庭,到期即訊,不數月,滯牘一空。是年冬,晉同知銜,當道嘉其才,調充桐城縣令,桐城地當要衝,人文蔚起,冠蓋相望,其應接咸宜,賢聲卓著。適清理田賦,大吏責效嚴,乃減騎從,循阡陌,民不擾而事辦妥。
  • 光緒二十三年,檄署太平。
  • 光緒二十六年,大通盜賊蜂起,其地距太平約二百里,四野騷然,日有數驚。其力持鎮靜,練民團,捐廉購軍械,揮師出,擒斬盜賊魁首,亂平。以功,廉訪使趙次珊不次擢用,並報中丞于蔭霖,下令新進,奉為圭臬。突於光緒二十七年九月,積勞卒於官,年四十九歲。子二:長亨謙為江西府經歷,次亨濟官皖縣大尹。
  • 光緒二十九年葬於大足高橋壩。廣西巡撫柯逢時,為其墓撰書《墓志銘》。
  • 其為文,多駢體,下筆有奇氣,所作《蜀典跋》,可為代表,《跋》云:「補群籍漏遺之典,作一邦文獻之徵,如介侯張先生《蜀典》者乎?」「敗瓦殘礫,皆供考訂,幽花細草,咸佐馳驅。朗若列眉,燦若編齒,都為一十二卷,弁以二百餘言,可知物博司空,舊是君家絕學,從此典征蜀國,豈獨《禱杌》遺篇。」,讀來琅琅上口,勢若游龍。另有《旌表節孝周士欽之妻楊氏》—文,仍為駢體,刊刻在觀音岩。《桃山謁岳忠武王祠》一詩,載《民國大足縣誌·文征》,中有「誓殲北虜回南渡,最憾金牌出玉墀」之句。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梁濤觀傳」,《民國大足縣志》卷五,第12頁
  2. ^ 「梁濤觀墓誌銘」,《民國大足縣志》卷八,第49頁
  3. ^ 「大足最後一名進士——梁濤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大足縣委員會教科文衛委員會編.《大足文史 第19輯 大足掌故》,2004.12.第122-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