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仔姑,或稱椅子姑三姑,是臺灣傳說中已故的一名三歲女童魂魄,過去人們會在上元節上巳節中秋節的夜晚,以類似扶乩方式用椅子向她問事求卜。

椅仔姑
漢字 椅仔姑
白話字 Í-á-ko͘
台語羅馬字Í-á-koo

傳說

编辑

臺灣相傳此女是被嫂嫂家暴虐待至死的三歲女童,因死時仍坐於竹椅上,故爲後人喚作「椅仔姑」[1]。臺灣民間認為此女與陳姑娘阿秀姑娘皆是三位專門保護養女的守護靈,生前都是別人家的養女或童養媳 ,皆受盡虐待而死,差別在前者是兒童虐待打死後埋在猪舍、陳姑娘投河自殺、阿秀姑娘投湖輕生[2]

華人地區類似的傳說與儀式有廣東福建、臺灣鹿港習俗,是在中秋節用菜籃為扶乩道具的籃姑[3][4][5]、閩南習俗在中秋節用飯匙作扶乩道具的姑仔[6][7]等等。學者認為這類皆是由廁神紫姑習俗所演變而來[8]

戲說台灣》在2011年將椅仔姑的傳說改編拍為同名戲劇。

儀式

编辑

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依舊可見到此儀式[9]。台灣人主要是在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八月十五晚上進行。鈴木清一郎認為此等儀式有追悼亡者之含意在內,學者記載認為帶有遊戲的成份較多[10]

儀式稱為「迎椅仔姑」[8]、「關椅子姑」[9]、「關椅仔姑」[8]等。一說閩南語的「關」,可指陰陽間的關卡,是進入陰間,人與鬼神聯絡之意[11];另一說,朱介凡認為「關」同於觀神的「觀」[8]。也有人稱「關(觀)三姑」,但池田敏雄在《民俗臺灣》表示有臺灣人把兩者弄混,經他詢問過臺北萬華老婦,「關三姑」與「關椅仔姑」的儀式與用途並不同,前者是問陰間事,後者是占卜[12]三姑在「關三姑」是作為引導活人靈魂入地獄探望親友的角色[13]。福建的文獻也記載「觀三姑」是種觀落陰[14]

連雅堂在《雅言》記載:「中秋之夕,小兒女集庭中,兩人扶一竹椅,上覆女衣一襲,裝義髻,備鏡奩、花米、刀尺之屬;焚香燒紙,口唸咒語,以迓紫姑(臺人謂之:椅仔姑)。至則其椅能動,問以吉凶則答;如聞呼嫂聲,則神忽止。或曰:紫姑,某氏女,為嫂所虐,殺而埋諸豬欄,故向是處以迓;聞呼嫂而驚走也。」

王國墦《臺北市歲時紀》紀錄台北市人會將小竹椅四足朝上,再將飯匙畫上人的眼、耳、筆、舌,簪以紅花綁在椅上,以竹篾為圈,上加紅彩,前覆空水桶,上置胭脂、水粉、香花、水果、剪刀、尺等物[8]。小竹椅是代表該名女童[13]。兩女子分提四個凳腳,輕輕同聲以臺灣閩南語反覆咒唱某歌謠,直到感到椅子沉重時,便是椅仔姑降臨。觀眾可問事,椅子就會以敲擊表示回答,但人們不可說到「嫂」字,不然就會離去[8]。也有地方是需要三位少女,兩位扶椅,一位唱咒,並且傳說三位少女不是處女的話,那麼三姑的亡靈就不會來,椅子也不會搖擺,因之女性們在作此術時,也在考驗貞操[2]

《南洋商報》報導台灣人在上元節用一小竹椅上紮一件少女的衣服,另置以一個盛滿的水桶,以兩名少女扶椅至豬圈或廁所,燒香與紙錢,招請椅仔姑,然後回到庭院,互念某歌謠,直到椅子搖動,就可問事,但只問年歲而已[15]。這類似山東莒县上元節習俗,也同樣到豬圈以竹椅迎紫姑[16]

歌謠

编辑

用來招喚椅仔姑的歌謠在臺灣各地略有不同,有些及提椅仔姑是三歲,並且描述穿著、祭品。

文獻 歌詞
《三峽鎮志》[17] 三歲姑,四歲姐,阮兜有檳榔心,也有番薯藤,好食不分恁,分阮三姑較親;親落親,親豆藤,豆藤白波波,一條路仔通奈河,行到奈河橋,腳也搖、手也搖。
《台湾童謡》[18] 椅仔姑,請妳八月十五來坐土,土腳起,鉸蓮花,繡蓮子,蓮子燴 ,姑仔今年妳幾歲?三歲三,穿白衫,滾烏邊,穿繡裙,繡荷包,荷包腰肚圍,穿色褲滾青邊,也有花,也有粉,也有胭脂給妳姑仔點口唇,也有鉸刀尺,也有花粉鏡,姑仔神那到,梏三下水桶來顯聖。
《歌謠與生活》[1] 椅仔姑、椅仔奴,請妳三姑來坐土,土土椅,繡蓮花、蓮花子,今年姑仔是幾歲?三歲三,穿白衫,黑領罩,白手巾仔,繡腰包,腰包賴著錢,腰包錢足多,色褲滾青邊,也有花,也有粉,也有胭脂,點嘴唇,也有檳榔心,荖藤葉,好食嘛分妳食,分妳三姑來就身。
《臺灣民間文學集》[19] 椅仔姑、椅仔奴、請恁姨仔姑仔來坐土。土脚起、加蓮花、綉蓮子。蓮子過、今年姑仔幾歲?三歲三、穿白衣、白衣鳥領罩、綉裙綉縖包。縖包都々圓、色褲緄靑墘。也有花、也有粉、也有梹榔靑、也有荖葉籐、好食不分恁、分阮三姑仔較是親。

有些並沒提椅仔姑是三歲。

文獻 歌詞
《臺北市歲時紀》[8] 椅仔姑,椅仔姐,請汝姑姑來坐椅,坐椅定,坐椅聖,若有聖,水桶頭上來作聖。
《臺北縣誌》[8] 椅仔姑,椅仔姐,請妳三姑來坐椅,坐伊定,坐伊正,坐正正,好名聲,剪刀尺,好粉鏡,請汝鵠三下,來作聖。
《南洋商报》[15] 椅仔姑,椅仔姐,請您姑姑來坐椅,坐椅定,坐椅正,正正有名聲,水桶頭扣三下來作聖。

參考

编辑
  1. ^ 1.0 1.1 楊麗祝. 《歌謠與生活: 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 台灣: 稻鄉出版社. 2000. ISBN 9789867862150 (中文(臺灣)). 
  2. ^ 2.0 2.1 劉昌博. 《台灣搜神記》. 台灣: 黎明文化. 1981-03 (中文(臺灣)). 
  3. ^ 劉志文. 《廣東民俗大觀》. 中國: 廣東旅游出版社. 2007-01-01. ISBN 9787806538333 (中文(中国大陆)). 
  4. ^ 福建省诏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诏安县志》. 中國: 方志出版社. 1999-12. ISBN 9787801225412 (中文(中国大陆)). 
  5. ^ 尤增輝. 《鹿港斜陽》. 台灣: 大漢出版社. 1979 (中文(臺灣)). 
  6. ^ 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东山县志》. 中國: 中华书局. 1994-02. ISBN 9787101013306 (中文(中国大陆)). 
  7. ^ 云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霄县志》. 中國: 方志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01225436 (中文(中国大陆)).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朱介凡. 《中華諺語志》. 台灣: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9-08-01. ISBN 9789570500042 (中文(臺灣)). 
  9. ^ 9.0 9.1 葉肅科. 《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 台灣: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93-09-01. ISBN 9789575962623 (中文(臺灣)). 
  10. ^ 鈴木清一郎. 《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台灣: 台湾日日新報社. 1934 (日语). 
  11. ^ 陳正之. 《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 台灣: 臺灣省政府. 2000. ISBN 9570271698 (中文(臺灣)). 
  12. ^ 陳艶紅. 《『民俗臺灣』と日本人》. 台灣: 至良出版社. 2006. ISBN 9789577863515 (日语). 
  13. ^ 13.0 13.1 吳瀛濤. 《台灣民俗》. 台灣: 眾文圖書公司. 1970 (中文(臺灣)). 
  14. ^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 上卷. 中國: 中國ISBN中心. 1996. ISBN 9787507601091 (中文(中国大陆)). 
  15. ^ 15.0 15.1 羊羽. 台灣的元宵節. 《南洋商报》. 1971-03-01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新加坡)). 
  16.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馬晋封作品紀念展》. 台灣: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0-08-01. ISBN 9570264322 (中文(臺灣)). 
  17. ^ 王明義. 《三峽鎮志》. 台灣: 臺北縣三峽鎮公所. 1993 (中文(臺灣)). 
  18. ^ 陳金田. 《台湾童謡》. 台灣: 大立出版社. 1982-09 (中文(臺灣)). 
  19. ^ 李獻璋. 《臺灣民間文學集》. 台灣: 臺灣新文學社. 1936-06-1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