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型铜鼓,是一类铜鼓,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欽州市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

特点

编辑

灵山型铜鼓制接近北流型[1],出土的年代从东汉至唐朝。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及越南北部。其形制与北流型接近,体形也较大,次于北流型铜鼓。形象精巧,鼓面平展,胸壁微凸,胸以下逐渐收缩成腰,胸与腰之间仅以细线为界。鼓面所饰青蛙塑像都是后面二足并拢为一的“三足蛙”[2],蛙背上饰画线纹或圆涡纹,有的青蛙上又有小青蛙,称“累蹲蛙”[3]。鼓面的太阳芒数不统一。此外还有骑兽纹、兽形纹、鹭鸟纹、云纹、雷纹、半圆纹、席纹等等[4]。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主要是岭南的乌浒俚人[5]

图像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蒋廷瑜著. 铜鼓艺术研究.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12: 12. ISBN 7-219-00991-7. 
  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 钦州文史 第9辑 “愿风吹我到钦州”史料选编. 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 2002.09: 41. 
  3. ^ 万辅彬等著. 大器铜鼓 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8: 45. ISBN 978-7-5046-6382-5. 
  4. ^ 范宏贵著. 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3.07: 344–345. ISBN 978-7-5363-6610-7. 
  5.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 广西铜鼓图录.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09: 19. ISBN 7-5010-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