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號屠宰場
《第五號屠宰場》(英語: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是美國作家克爾特·馮內果的小說作品,於1969年出版,也是他生涯的代表作之一。1945年,德勒斯登遭到大轟炸時,馮內果本人正巧身在德國,他與其他戰俘一起,在第五號屠宰場地貯存獸肉的地窖裡捱過了一夜,逃避了頭頂上的一場狂轟濫炸。二次大戰的親身經歷,衍生了這部史上以來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1],所以是根據他在德勒斯登大轟炸的真實經歷而成的作品[2]。
第五號屠宰場 | |
---|---|
原名 | Slaughterhouse-Five |
作者 | 克爾特·馮內果 |
类型 | 黑色幽默 科幻小说 哲学小说 战争小说 元小说 |
语言 | 英文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Dell |
出版時間 | 1969年 |
出版地點 | 美国 |
媒介 | 印刷(精裝及平裝) |
页数 | 186頁(第一版,精裝),215頁(Laurel/Dell Books平裝) |
所获奖项 |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百佳科幻奇幻小说[*]、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 |
规范控制 | |
ISBN | ISBN 0-385-31208-3(第一版,精裝) |
故事簡介
编辑故事的主人翁畢勒是一個可以穿梭時空的人,他將這種能力稱為時光旅行。因此故事並不是一條直線的開展,而是如電影手法中的蒙太奇一般,可以隨意看到他的出生與死亡。第二章即如此敘述:「畢勒‧皮爾格林已經無視於時間的存在了[3]。」
在畢勒的時光旅行中,1945年的德勒斯登大轟炸和被外星人綁架到特拉法馬鐸星球,是小說中最關鍵的安排。畢勒曾經試著寫信給新聞報將特拉法馬鐸星球的事公諸於世:「當特拉法馬鐸上的人看到一具屍體的時候,他想到的只是這個人在此一特定時刻正處不良情況,但他在其他的許多時刻中卻活得好好的。現在,當我自己聽說某人死了,我只不過聳聳肩,學著特拉法馬鐸的人對死人的語氣說:事情就是這樣(So it goes)[4]。」
小說裡將所有令人悲傷的死別,包括畢勒的戰俘時期、德勒斯登大轟炸、岳父的空難、妻子的死亡,全部用一句「事情就是這樣(So it goes)」來詮釋,並以黑色幽默來反擊天地的不仁。
書中的戰爭描寫,也引起了廣大美國青年的迴響,稱其為最偉大的反戰書。1969年此書出版的同時,正逢越戰,亦有《第五號屠宰場》促成了美國退出越戰一說[5]。
評價
编辑《第五號屠宰場》被廣泛的視為是20世紀相當重要的經典作品,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選出的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第五號屠宰場》名列第18名。
改編作品
编辑中譯本
编辑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馮內果著,洛夫譯:《第五號屠宰場》(台北:麥田出版,2007),封底敘述。
- ^ 馮內果:「我目睹過德勒斯登的毀滅。我見過這座城市先前的模樣,從空襲避難所出來以後,我又見識到了它被轟炸後的慘狀,我的反應之一當然是笑。上帝知道,這是靈魂在尋找寬慰。」見馮內果著,劉洪濤等譯:《沒有國家的人》(台北:麥田出版,2007),頁14。
- ^ 馮內果著,洛夫譯:《第五號屠宰場》,第二章,頁54。
- ^ 馮內果著,洛夫譯:《第五號屠宰場》第二章,頁57-58。
- ^ 詹宏志:「如果說史托威女士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實質上促成了黑奴解放戰爭,我們就不妨說馮內果的《第五號屠宰場》實質上促成了美國人退出越戰。」見詹宏志:〈從遠方凝視戰爭--介紹馮內果的《第五號屠宰場》〉,收錄於馮內果著,洛夫譯:《第五號屠宰場》,頁15。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语录上有关Slaughterhouse-Five的语录
- 官方网站
- Kurt Vonnegut discusses Slaughterhouse-F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BBC World Book Club
- Kilgore Trout Collection
- Photos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Slaughterhouse-F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siting Slaughterhouse Five in Dresd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laughterhous Five – Pictures of the area 65 years la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laughterhouse Five digital theatr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