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铭》,出土文物。舊稱為行氣玉珮銘或行氣玉銘,约作于战国後期,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更名的原因是後代發現文物拓本並非由玉珮上翻印,原文刻於十二面玉柱上。玉柱高5.3厘米,直径3.5厘米。為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資料,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過去郭沫若先生认为它是战国初期的作品,于省吾先生认为它是晚作品。[來源請求]

內容主旨

编辑

其上有铭文,同字連續處以橫畫二筆之重文符號表示,若計入重文,铭文共四十五字:“行氣,深則畜(蓄)、畜(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有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内气炼养方法的文字描述,亦有學者認為此物是房中術的記載文獻。 台灣學者郭革凡先生則認為它是最早的針灸與醫療氣功文獻。[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論《行氣銘》文意為傳統中醫針法之理論依據.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7).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