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经》(巴利語Bālapaṇḍita-sutta標準藏語༄༅།།མཛངས་བླུན།།),十三卷。又名《贤愚因缘经》,北魏曇學(或作曇覺、慧覺)等译,藏譯本是從漢語轉譯[1]。佛教譬喻(本起)故事集經典[2]

概述

编辑

隆莲考证说:曇學(或作曇覺、慧覺)与威德等八人,西行求经至于阗大寺,恰遇当地五年一次而举行的般遮于瑟会,会中长老各讲经律,曇覺等八人听毕便分别记录,译成汉文,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返回高昌,整理后总成此经。又经过流沙,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将其题名为今名[3]。以後由凉州再传至建业(今江苏南京)。此即为《贤愚经》的传译经过。此经一名《贤愚因缘经》,为叙因缘故事的典籍。汉译本原为十三卷,后世分卷较多[4]

参考

编辑
  1. ^ Jonathan A. S ILK. Chinese Sūtras in Tibetan TranslationA Preliminary Survey. 2019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2. ^ 王志远主编. 中国佛教百科 第1卷 历史·人物·典籍. 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8年4月: 87. ISBN 7-80178-517-7. 
  3. ^ 吴枫,宋一夫主编. 中华佛学通典.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8年12月: 1059. ISBN 7-5442-0347-6. 
  4. ^ 耿铭著. 《玄应音义》文献与语言文字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386–387. ISBN 978-7-208-1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