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簡臣(?年—?年),字開樂四川樂至縣人,明末李自成張獻忠之亂,鄒簡臣起義兵,得十餘萬人,恢復順慶十餘城,閣部王應熊奏其功,授邛州知州,轉戰爐簡間,屢以績陞按察司副使[7]

鄒簡臣
大明通政使司右通政
籍貫四川樂至縣
字號字開樂
出生生年不詳
逝世卒年不詳
墓葬洪雅縣花溪[1]
出身
  • 崇禎十五年壬午科四川鄉試舉人
著作
  • 《壬辰紀畧》[2]
  • 《玉皇觀碑記》[3]
  • 《動植譜》[4]
  • 〈眉山書院記〉[5]
  • 〈□禪寺記〉[6]

生平

编辑

中式崇禎十五年壬午科四川鄉試,張獻忠作亂后,其餘孽佔據四川各個州縣,前明的遺臣王應熊樊一蘅唐王的詔命在四川剿匪,命鄒簡臣撫南鎮,南鎮的守將見到鄒簡臣就哭,鄒簡臣說:「哭什麼哭,若有二心,我的頭都可以拿去嗎,不要這樣作兒女姿態」,授邛州知州,又被任命為下川南道,招撫流亡,有很多得人心的政績,後被李乾德誣陷罷職,寓居洪雅,時劉文秀偽造永曆詔召鄒簡臣,鄒簡臣不去,遣緹騎來捉他,被他逃去,吳三桂亂蜀時,再召他也不去,在花溪修房居住,學者稱「易齊先生」,著有《壬辰紀畧》,存於家[8][9]

註釋

编辑
  1. ^ 「通政司鄒簡臣墓縣西南六十里花溪」。[嘉慶]《洪雅縣志》
  2. ^ 「《壬辰紀畧》,鄒簡臣撰,臥雲子簡臣,樂至人,明未流寓洪雅,此書作於壬辰歲,故以名篇,書中所敘皆哀亂事,不忍卒讀,簡臣尙有總志被檄所作也,喪亂之後,文獻藉以不没,厥功實多」,《嘉定府志》典籍九
  3. ^ 「玉皇觀碑記。故明通政司鄒簡臣,樂至人。嵗癸巳。遊擊慕公來署是邑。明禋廟貌燼後皆新,而玉皇舊址最先克舉,事竣,嘱余為記,余曰:「何成功之速也」,慕公曰:「市民有子病幾危,夢神語能新我廟貌者生之,緣此感動,爭獻材力,以迓休祥」,嗟乎世俗之誣亦至此,夫玉皇位號不載於經史,天文躔次之書亦無由,稽自浮屠氏倡其說,漢晉齊梁荒唐封祀又從而張大之其為風影明甚雖然有無不必論矣使其為無也祠祀属之贅舉又何能司人禍福使其為有也則上帝儼臨天子且親郊於圜丘配以祖考諸侯卿大夫不得與焉乃街衢里巷丈室藏之無乃太褻與況乎操豚侈祝日應非禮之祈瑣瑣為人免災釋患以希供奉有是理哉嘗讀丹經謂入泥丸徑寸名紫極垣有玉帝神居焉而道家者流又或指絳宮為通明殿夫泥丸非首乎絳宮非心乎乃一以紫極稱一以通明著是王皇之尊則首也玉皇之神則心也人能自伸其神於萬物之表而不失其尊則玉帝廟貌靈爽不在冥漠而在一身矣抑世俗常譚皆曰玉皇即天也余以為天無所不覆於人為大父父之待子所愛必極顛連疾病呼之即應理有或然其心惟孝子是恤惟逆子是懲善人天之孝子也不善則天之逆子也守身而事雖菽水可以承歡躍冶不祥雖鼎鐘亦難底豫然則祀玉皇者為善不為惡借廟貌以嚴心可也舍心而求祉於廟貌不可也既宰是邑請以此意布之,敬玉皇者,或於政教亦有助乎,慕公曰然,為勒之石」。[嘉慶]《洪雅縣志》
  4. ^ 「原序八:郡有志,自宋吕昌明始,本圖經而增廣之,蓋專志也,若以山水志者,則有張開《峩眉志》、袁子讓《二山志》,以政事志者則有鄧嘉猷《西南備邊志》《四諫奏議》,以文章志者則有《唐求詩集》、邵博《聞見後錄》、安磐《頤山集》,以道釋志者則有張道陵《峩眉山神異記》、無名氏《峩眉記》、陳惟直《刀圭錄》,以動植志者則有沈立《海棠譜》、孫長民《海棠記》、鄒簡臣《動植譜》。總其義類,殆數十百種,此其人或官於斯,或游於斯,生於斯,代不一人,人不一書,而要以闡山川之勝槩,紀風土之殊宜」,《嘉定府志》序八
  5. ^ 《眉州屬志》卷十六文七
  6. ^ 「□禪寺,縣西南八十里,明宏治中有真聰者卓錫□□傅有虎自北山来,與僧對坐良久乃去,僧曰人與獸不相習,慈與猛不相容也,而相視以月,莫逆於心,彼此忘機其禪乎,重建梵宇,遂以名寺,中憲大夫鄒簡臣有記」,[嘉慶]洪雅縣志卷七
  7. ^ 「鄒簡臣,樂至人,德行文章爲時推重,崇禎壬午以易魁蜀榜,闖獻之亂,起義兵得十餘萬人,恢復順慶十餘城,閣部王應熊奏其功,授邛州知州,轉戰爐簡間,屢以績陞按察司副使。〔安岳縣志〕」《簡陽縣志》卷二十二災異篇兵災二十八
  8. ^ 「鄒簡臣,樂至人,崇禎孝廉,獻亂後餘孽紛據州郡,王應熊、樊一蘅,故明臣也,唐王命專勦蜀寇,檄簡臣往撫南鎮,鎮將見而泣,簡臣曰:「何泣也,心苟異,則吾頭可取,何作兒女子態哉」,會永曆命為下川南道,招撫流亡,多惠政,以李乾德誣罷職,寓居洪雅,時劉文秀矯永曆詔召不至,遣緹騎來逮,尋得閒脱去,吳逆亂蜀,再召不往,築室花溪,學者稱易齊先生,著有壬辰紀畧,存於家」。[嘉慶]《洪雅縣志》
  9. ^ 「鄒簡臣字開樂,崇禎壬午舉人。甲申,張獻忠據蜀,簡臣奉母居順慶,適大學士王應熊、總督樊一蘅奉命剿蜀寇。簡臣偕趙司鉉等倡召義旅,得十萬餘人。賊畏避,復順慶十餘城,應熊上其功,授邛州知州,歷桂王、唐王,晉通政使司右通政,贊理蜀王軍務。表奏十二事,頗言內閣馬吉翔之奸,勸上收大權,用正人。吉翔陰銜之,幾罹害。隱滇之祿豐以免。後歸洪雅,築廬花溪,日與諸子講《易》,學者稱為易齋先生。著有《壬辰紀略》」。《樂至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