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婉

台灣藝術家

陳幸婉(1951年—2004年),臺灣臺中人,現代藝術家。其父為臺灣雕塑家陳夏雨,使她從小接觸藝術環境。後因興趣,在母親與父親舊友李梅樹支持下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1972年畢業後曾短暫任教職,後辭職投入創作。1981年師從李仲生,將自動性技法用於複合媒材繪畫中,為創作生涯轉捩點,後期作品由鮮明淺色系轉為厚重、沉穩色調,並加入紗網、麻布等布料與現成物結合水墨創作。

生平

编辑

1972年國立藝專畢業後,陳幸婉曾先後任教於台北縣(現新北市)三芝國中、臺中市西苑國中、梧棲國中,期間並與同為藝專同學且同為藝術家之程延平結婚,直至1979年辭去教職專心創作,並以兒童美術教育為業。1981年入李仲生門下學習,受其觀念啟發,將自動性技法用於複合媒材繪畫中,為其創作生涯之重要轉捩點。1984年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與抽象繪畫第三獎,於臺灣現代藝術圈獲得獎項肯定。1985年後因創作不停往返於臺灣與各國間。1992年取得法國十年居留權並於巴黎定居,於1996年與程延平離婚,2004年因乳癌逝於法國。[1][2]

藝術創作

编辑

1972年陳幸婉畢業後開始進入抽象藝術領域,運用油漆為媒材進行大面積色塊創作,色彩簡單而強烈,惟未留下太多作品[3]

1970年至1984年間嘗試複合媒材創作,主要為大面積著色,以塊面堆砌成主要畫面;或著重色彩堆疊間及筆觸表現[2]:49

1981年拜入李仲生門下,開始嘗試自動性技法,改以壓克力顏料創作,加入木條、布條等媒材,以及石膏與裱貼技法創作,並有大尺幅的創作。她1984年創作〈作品8419〉 以半自動技法,使用壓克力顏料、木條、報紙裱貼、石膏、畫布裱木板等媒材[3]

1985年至1989年間作品由鮮明淺色系轉為厚重、沉穩色調,並加入紗網、麻布等布料[2]:74;1990年至2004年間嘗試納入水墨畫創作方式[2]:90,1993年之後主要創作以紅、黑或白色為主調,色彩更加單純。其中1993年〈紅色風景〉即為紅色與黑色綜合媒材創作之一,1995年〈戰爭與和平No. 2〉則是將此二主色調布料加工後的代表作之一。2000年前後,依自身感受創作了系列水墨,例如2000年〈夢、希望、死亡〉[3]

展覽紀錄

编辑

早在1975年,陳幸婉即與臺灣青年畫家陳世興等人組成「夏畫會」,於臺北省立博物館進行聯展[2]:177-178,1984年後陳幸婉開始積極投入國內外各項個展及聯展活動,並多次獲得現代藝術獎項的肯定。

1984年,陳幸婉的首次個展於臺北「一畫廊」舉辦,同年參加臺北春之藝廊「異度空間」展,為臺灣第一次的裝置藝術展[4],1985年陳幸婉至法國遊學,期間所見所聞讓她對歐洲新表現主義印象深刻,因此1987年返臺後創作,於臺北龍門畫廊及臺灣省立美術館舉辦個展,1990年陳幸婉參加國際藝術家交換計畫至瑞士巴賽爾藝術家工作室,開始用水墨媒材進行創作試驗,隔年於埃及開羅Masharbia畫廊展出水墨作品,1992年因取得法國藝術家十年居留證,開始長年於巴黎、臺灣兩地來回奔波,在創作畫面上捨去畫框,突破規則性邊界。1995年陳幸婉接觸二戰時期的資料,心有感觸而創作〈戰爭與和平〉系列作品。1996年於埃及沙漠旅行中拍攝腐化乾枯動物遺骸的一系列作品,隔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從原型的探求到大地之歌」。1999年應邀德國法蘭克福「Gierig畫廊」參與〈中國當代藝術聯展〉聯展。2001年陳幸婉因罹患眼疾虹彩炎,開始修練法輪功,創作風格從繁複走向簡約,同年於臺中「清水科元藝術中心」舉辦「光雕時光」個展,隔年展出水墨作品[2]:177-178,此後因身體狀況,創作量逐漸減少。

得獎紀錄

编辑

陳幸婉就讀藝專時期都沒有參加比賽,因為當時的全省美展、臺陽美展等傳統大型美術比賽,抽象畫非主流繪畫。[2]:41

1984年以作品〈8411〉獲得首屆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望獎,該比賽為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新展望獎以推動臺灣現代與當代藝術發展為重點。[2]:20-21同年她也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抽象繪畫第三獎。[4][5]獲得獎項對陳幸婉來說是很大的鼓勵,開啟後來赴法國遊學的動機。[6]

1989年陳幸婉獲得李仲生基金會舉辦的首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創作獎。[7]

年份 獎項名稱
1984 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
1984 臺北市立美館首屆抽象繪畫第三獎
1989 李仲生現代繪畫創作獎
1991 教育部甄選赴巴黎國際藝術村創作一年
1995 文建基金會甄選赴美國舊金山海德蘭藝術中心創作半年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陳, 幸如. 象王行處落花紅: 陳幸婉紀念集. 2005.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張, 雅婷. 陳幸婉藝術創作之研究. 2005. 
  3. ^ 3.0 3.1 3.2 應, 廣勤. 用生命經驗創作 一位女性藝術家─閱讀陳幸婉的紅與黑. 藝術認證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4-10, (58)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4. ^ 4.0 4.1 大臺中藝術工作者資源建置計畫. 台中市藝術家資料館.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5. ^ 藝術珍貴,夢想不貴!-陳幸婉. 黎藝術館. [2022-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6. ^ 順天畫家 陳幸婉.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7. ^ 李仲生基金會大事記.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