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作者
沒有或很少條目链入本條目。 (2023年8月27日) |
隐含作者(英語:implied author),又譯作隐指作者[1],是文學理論術語,是指文本呈現而經讀者建構的作者形象,不同於實際存在、有血有肉的真實作者(英語:the real author)。故縱使真實作者否認,文學評論仍可將文本呈現的價值觀、要素與手法歸因於文本的隱含作者。[2][3]
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 1961)中首次提出此概念,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某一个叙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现出来的形态,正由于隐含作者有意地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1]
参考文献
编辑註腳
编辑- ^ 1.0 1.1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 Follett, Taylor. Fantastic Beasts: Amazing Writing and Terrible Representation. Daily Californian. November 28, 2016.
- ^ 【哲學蟲洞】林斯諺/作品價值觀,等於作者想法嗎?藏身幕後的「隱形作者」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www.twreporter.org.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中文(臺灣)).
- ^ implied reader. Oxford Reference. [2023-08-14]. doi: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0959594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