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色
髮色為頭髮毛囊色素沉着而形成之互異顏色,決定髮色的因子是由黑色素之兩種不同型態所支配:真黑色素(eumelanin)及褐黑素(pheomelanin)。 一般而言,黑色素較多則髮色則較深,反之則較淺。單一個體的髮色可能隨時間演進而導致黑色素變化,進而產生改變。少數情況之下,甚至會產生多髮色的現象。
部分特殊髮色與族群血緣相關。然而,隨著移民現象與全球人口交移往來,在單一民族下個體髮色群中已產生了多種顯著變異,因而導致多種新生髮色的衍生。
生物性遺傳學理
编辑髮色起因於兩種互異的色素型態組合:真黑色素(eumelanin)及褐黑素(pheomelanin)。
褐黑素致使紅橘色和黃色髮色的生成,另一方面,髮色的暗度則取決於擁有褐色和黑色兩種亞型的真黑色素。含量較低的棕色,真棕色素(brown eumelanin)生成金髮色,而含量較高的棕色,真色素則會致使褐髮色的生成。高含量的黑色,真黑色素(black eumelanin)產生黑髮色,而低含量的黑色,真黑色素則產生灰髮色。所有人髮毛囊皆有褐黑素。
褐黑素化學穩定性較真黑色素為高,但較真棕色素為低,因此氧化時較不易分解。這也是為何在人工漂色(bleach)時會產生潮紅着色。隨著褐黑素繼續分解,髮色會逐呈橘色、黃色,最後變成白色。
至今關於髮色的遺傳學仍未成立一套完整的基因遺傳學原理。就其中單一理論而言,至少有兩對基因支配髮色的生成。
就其一表型(褐髮色/金髮色)而言,其具有一顯性褐髮色對偶基因,以及一隱性金髮色對偶基因。擁有褐髮色對偶基因毛髮則會呈現褐髮色,反之無褐髮色對偶基因毛髮為金髮色。因此一對雙方皆為褐髮色男女有可能產下金髮色的後嗣。
另外一組基因配對為非紅髮色/紅髮色者,非紅髮色對偶基因為顯性而紅髮色對偶基因為隱性。擁有雙紅髮色對偶基因者為紅髮色,但為紅褐色(金棕色)或橙紅色,依第一對基因配對而互異。
此兩種基因模型無法解釋所有的褐髮色、金髮色、紅髮色之色度組合(如白金髮色與深金髮色/淺褐髮色),亦無法解釋為何有些個體髮色隨時間而增深。髮色之亮度取決於多組基因配對之累積效果。個體多因子性狀之遺傳型得受環境影響而產生表型變異。
自然髮色
编辑人類具有多种自然髮色。
-
黑髮色
-
褐髮色
-
赤褐髮色
-
栗髮色
-
紅髮色
-
金髮色
-
灰髮色
-
白髮色
黑髮色
编辑黑髮色是自然髮色中最深者,也是最鋥亮者;由高度的真黑色素構成,較其他髮色為疏淺。黑髮色十分常見,遍布全球,並為多數亞非人種的主要髮色。[1]
褐髮色
编辑褐髮色於南歐、東歐與美國南方分布最廣;由高濃度真黑色素構及低濃度褐黑素所構成。就兩種真黑色素而言(黑髮色與褐髮色),擁有棕色--真黑色素個體生成褐髮色。 褐髮色者通常亦屬中等股髮束型。英語中通常也稱褐髮色人為brunettes/brunets。
金髮色
编辑金髮色有多種分類:近白色者(白金髮色)及深金髮色者不等。"Strawberry blonde"是金髮色與紅髮色的混種,一般認為起源自凱爾特人種及多數斯堪的納維亞民族。此髮色為十分罕見者,成分幾乎由褐黑素所構成。就金髮色而言,幾乎任何比例成分的褐黑素及真黑色素皆可能導致金髮色生成;但其中兩者含量不高。褐黑素含量較高時,髮色偏金黃色;真黑色素含量較高時,髮色偏金灰色。有許多例子是出身為金髮色之孩童隨時間而髮色加深。金髮民族多為北歐人種及其於北美之後裔。
赤褐髮色(Auburn hair)
编辑赤褐髮色(金棕髮色)是由褐黑素與真黑色素所構成。赤褐髮色人種於北歐及西歐,特別是法國分布最廣。
栗髮色
编辑栗髮色在東歐民族當中最常見。
紅髮色
编辑紅髮色有幾種變異:緋紅色、深褐紅色與紅酒色,因Mcr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基因(Mcr1基因製造的蛋白質負責接受MSH--黑色素細胞刺激賀爾蒙的訊息,刺激黑色素合成)變異所致。紅髮色屬隱性。所有髮色當中紅髮色褐黑素含量最高,而真黑色素則較低。紅髮色是所有髮色當中最罕見者,多半分布於蘇格蘭、愛爾蘭與挪威、丹麥、瑞典與荷蘭。
灰白髮色
编辑灰及白髮色是由於缺乏黑色素沉着所產生。髮色之所以呈現出灰色與白色是由於光線照射所致。灰髮色通常伴隨年齡增長生成,就少數人而言可能在十分年幼時即產生灰髮(如10歲的兒童)。白髮亦為其然。此外,甲狀腺失調或缺乏維他命B12也可能導致灰白髮色生成。[5]
《皮膚病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於一份2005年報告中發表, 白種人多於30多歲以後髮色開始變灰,而亞洲人則於接近40歲時髮色開始變灰。但大多數黑種人則到40多歲後髮色才會開始轉灰。[6]
附註
编辑- ^ Hair Color:Two Hair Colors for an Infinite Pallette. [201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2).
- ^ 存档副本. [201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 ^ 存档副本. [201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2).
- ^ 存档副本. [201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5).
- ^ Juangbhanit C, Nitidanhaprabhas P, Sirimachan S, Areekul S, Tanphaichitr VS. Vitamin B12 deficiency: report of a childhood case. J Med Assoc Thai. June 1991, 74 (6): 348–54. PMID 1744541.
- ^ Burford, Michelle. Gray Hair Myths and Facts. AOL Health. August 2009 [August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