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露(英語:Liza Lou,1969年)為美國視覺藝術家,以使用串珠創作大型雕塑而聞名。2002年,露获得麦克阿瑟奖。露目前居住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和美国洛杉矶[1]

麗莎·露
Liza Lou
出生1969年(54—55歲)
 美国紐約市
运动雕塑
奖项麥克阿瑟獎
2002
网站lizalou.com

早年和求學時期

编辑

麗莎·露在紐約出生,成長於洛杉磯。她曾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藝術學院,1989年因為教授不重視她使用串珠創作的作品而退學。[2][3]

職業生涯

编辑

初期(1991年—1999年)

编辑

麗莎·露創作了藝術品《廚房》(Kitchen,1991年—1996年)嶄露頭角。《廚房》佔地168平方英尺(15.6平方米),按真實廚房比例創作的串珠複製品。[4]這件作品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5]之後,露創作了《後院》(Back Yard,1996年—1999年)。在這件作品中,露邀請志願者一同重現佔地525平方英尺(48.8平方米)的後院草坪。[6]

露叛逆地讓串珠成為創作媒材。之後,露在與南非的串珠藝術家合作的過程當中,逐漸從早期的具象創作轉變為更抽象的藝術創作。[7]

南非德班(2005年—2014年)

编辑

露的藝術延伸到了社區,因為她需要許多人的幫助來織造大型串珠雕塑和裝置。[5][8]露與「藝術家協助組織」(Aid to Artisans)對話時,提出了一個想法:透過串珠工藝作品為高危社區提供收入。因此,2005年,露搬到南非德班成立工作室,與一群祖魯族婦女合作。[9][10]當時,德班愛滋病疫情嚴重,城鎮的失業率高達70%。露與50位手藝精湛的祖魯族串珠工匠創作了許多雕塑和繪畫作品。[11]露表示,在非洲工作時,她體會到了藝術作品的創作方式有多麼重要,而創作過程與作品的意義不可分割。[12][13]

露開始強調創作過程而非概念,這可以從她2016年創作的裝置藝術《浪》(The Waves)看出來。這件作品展示了一千塊白色的串珠,還有洗碗布大小的方塊,呈現了製作它的手的痕跡,還有裂痕、條紋和污漬。[7]露認為,德班工作室的婦女開闊了她對美的感知。她說:「我有幸與這些婦女一起工作,她們的美麗、優雅觸動我心,快樂和笑聲也感染了我。」[14]

南加州(2014年至今)

编辑

2014年,露返回洛杉磯後仍持續經營德班工作室,委託她們製作編織品和畫布,將其融入到裝置藝術中。[1]目前,露經常孤獨地在莫哈維沙漠戶外創作。[15]露在創作當中加入素描,展現出更獨特的創作風格。她表示,「(孤獨)讓我有機會以多年來不曾有過的方式探索素描。」露持續堅持獨立作業,專心在當下的無聲勞動中。[10][16]

然而,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人們必須保持社交距離時,露感受到了孤獨的沉重。她在Instagram上邀請大眾參加她的公共計畫「一起分離」(Apartogether),鼓勵藝術家和大眾一同收集材料和舊衣物,拼湊成「安慰毯」。[17]她通過Zoom主持藝術家講座和「縫紉交流」活動,與參與者互動。[18]

2021年,露的作品《渴望之線》(Desire Lines)問世,這件作品為單色串珠雕塑,呼應她的創作環境,即沙漠的約書亞樹景觀。[9][19]

獎項

编辑

2002年,麗莎·露獲得了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麥克阿瑟獎;2013年,露獲得了匿名女性創作家獎。[20][2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Christopher Bagley. Liza Lou. Sep 2008 [24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2). 
  2. ^ Sheets, Hilarie M. Weaving a Way Out of Isol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3-26 [2020-03-2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3. ^ Continuous Mile. Glass App.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3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4. ^ Kitchen. Mocoloco. 2005-09-06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英语). 
  5. ^ 5.0 5.1 Schneider, Julie. The Journey Behind Liza Lou’s Behemoth Beaded Kitchen. Hyperallergic. 2021-06-06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美国英语). 
  6. ^ Backyard. Mocoloco. 2015-03-16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英语). 
  7. ^ 7.0 7.1 Zara, Janelle. Dream weaver: artist Liza Lou on the teamwork behind her beadwork. wallpaper.com. 2018-09-09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英语). 
  8. ^ Beading Off: Artist Liza Lou Talks New Show at Lehmann Maupin. Hashtag Legend. 2017-01-25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美国英语). 
  9. ^ 9.0 9.1 Woodcock, Victoria. Liza Lou’s ‘beautiful little bunker’ in Joshua Tree. Financial Times. 2021-09-25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10. ^ 10.0 10.1 Ollman, Leah. Liza Lou. ARTnews.com. 2018-11-01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美国英语). 
  11. ^ Bagley, Christopher. Liza Lou. 2008-09 [201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2) (英语). 
  12. ^ Wilkinson, Isabel. One Artist’s Surprising, Powerful New Subject: 1,000 Dishcloths.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5-12 [2021-09-0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美国英语). 
  13. ^ Liza Lou. The Talks.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美国英语). 
  14. ^ ArtAsiaPacific: In Collaboration Interview With Liza Lou. www.artasiapacific.com. 2021-09-10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英语). 
  15. ^ In the studio with… Liza Lou. Apollo Magazine. 2021-08-24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美国英语). 
  16. ^ 'My Whole Life Has Been Following This Single Material': How Liza Lou's Obsession With Beads Transformed a Village in Africa. Artnet News. 2018-09-10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美国英语). 
  17. ^ Sheets, Hilarie M. Weaving a Way Out of Isol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3-26 [2023-07-1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美国英语). 
  18. ^ Lou, Liza. Liza Lou on Building Community During Coronavirus. ARTnews.com. 2020-07-10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美国英语). 
  19. ^ Yerebakan, Osman Can. Liza Lou Reflects on Three Decades of Making Wondrous Works from Tiny Glass Beads. Artsy. 2021-09-17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英语). 
  20. ^ Recipients to Date. Anonymous Was A Woman.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美国英语). 
  21. ^ Liza Lou. www.macfound.org.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