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 beat是一項發源自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校園文化,意思是Demonstration of beat[1],即拍手腳踏地並叫口號的行爲:「大群學生在搞活動的時候,穿着代表自己屬會或學院T-shirt,然後一字排開,一邊用腳大力踩地,用手配合打拍子,另一邊大聲叫喊口號,一大班人玩得好過癮」[2],通常在莊活動宣傳和迎新營時學生會進行Dem beat來吸引人注意,同時據稱也有建立隊員認同感和團結精神的用途。

香港大學亦有與Dem Beat相似的校園文化 - Dem Cheer 。「Dem Cheer」和「Dem Beat」常常被混淆。從歷史上看,「Dem Cheer」比「Dem Beat」發展得更早,來自於香港大學1912年創立首間宿堂 - 聖約翰學院後發展到不同舍堂,只會於聯合舍堂文化、運動比賽、迎新活動或迎新營進行。除了聯合舍堂喝彩比賽(Inter-hall Cheer Competition)外,很少會於校園內進行[3]。而「Dem Beat」則主要起源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學生會幹事宣傳,後來逐漸發展到其宿舍中,常見於不同學生會宣傳高峰期於校園內進行。

除了發展時間的差異外,「Dem Cheer」和「Dem Beat」在本質上有許多不同之處。「Dem Beat」主要使用廣東話,強調押韻和有趣的短句,通常伴隨著重複的拍手和單腳擊地的動作,以強調節奏感,因此得名「Dem Beat」。這種表演通常由一位高年級學生(俗稱大組長)在高處帶領,例如站在餐廳的圓桌上。參與者不必像軍隊那樣整齊排列,而是圍繞著帶領者進行活動。

這些差異使得「Dem Cheer」和「Dem Beat」在形式和氛圍上各具特色,分別展現了各自宿舍文化的獨特性。

爭議

编辑

在中大,通常開學後一兩個月的上莊高峰期,中大大學站廣場、康本國際學術園及范克廉樓文化廣場每逢早上、中午和傍晚人流故多的時間都成為中大Dem beat的熱門地點,更有幾個不同團體排隊輪流Dem beat的情況出現。然而Dem beat對部分人士而言十分滋擾,在2009年則發生過「SCBA Dem beat事件」:當時正舉行中大日本文化祭,但逸夫書院(SC)的工商管理學院學生突然開始dem beat宣傳,期間一名外國女士認為Dem beat對她構成滋擾,上前阻止,但同學沒有理會,引起廣泛討論[4]。此外,亦有人對這種校園文化感到不解,認為行為荒誕、反智,質疑其所謂團結的意義[5]。2009年,中大學生報一篇名為《校園文化:被逼大雜燴》的文章也批評Dem beat這類行為是透過群體壓力對人壓迫,使大部分人無法抗拒要參與其中[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校園怪譚:為何要Dem Beat?. 輔仁文誌.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2. ^ 添馬男. Dem Beat. 主場新聞. 2013-02-26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3. ^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2011-11-07 [綜合製作] Interhall Cheers Competition 2011 University Hall, 2011-11-06 [2024-10-05] 
  4. ^ 中大生搗亂日本文化祭. 東方日報. 2009-03-24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5. ^ 莫哲暐. 校園怪譚:為何要Dem Beat?. 輔仁媒體. 2013-02-17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6. ^ W.A.L.K. 校園文化:被逼大雜燴. 中大學生報. 2012-07-30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8).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