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死球時代
大聯盟死球年代(Dead-ball Era)是指美國職棒大聯盟在1900年至1920年間的一段時期,當時的比賽進攻較少,得分偏低,且全壘打很罕見。這段時期有著明顯的特徵:球賽以投手的主導為主,球隊更注重短打、盜壘和小球戰術,而非依靠全壘打等強力進攻手段來得分。
主要原因包括:
- 比賽用球質量差:當時的棒球經常重複使用,且不會頻繁更換,隨著比賽進行,球會變髒、變軟,讓打者更難擊出遠距離的球。
- 投手規則寬鬆:投手當時有更多的自由使用不同的投球技巧,包括使用髒球(如唾液球、沙紙球等),這讓球變得難以擊打。
- 球場設計與規模:一些球場的外野範圍特別大,這使得擊出全壘打變得更加困難。
- 比賽文化:當時的棒球文化更傾向於短打與小球戰術,球隊通常會依靠犧牲打、盜壘來得分,而非全力追求長打或全壘打。
死球年代比賽用球的質量相對較差,這是導致比賽進攻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具體來說,當時的棒球材質與製造工藝與現代有很大差別,加上使用規則不同,進一步影響了比賽。
1. 比賽用球質量
编辑- 重複使用:在當時,棒球並不像現今頻繁更換。常常一顆球會用完整場比賽,直到球破損才會更換。隨著比賽進行,球會變得髒污、變軟,外皮甚至會出現變形,這讓打者更難預測球的飛行軌跡,並且減少了擊球時產生的彈性。
- 變髒、變軟:隨著球變得髒污且變軟,擊出的球速和飛行距離都會受到影響。髒球還會讓打者難以看到球的旋轉,進而影響擊球表現。
- 球的材料與製造工藝:當時的棒球核心是由橡膠或軟木製成,外面纏繞著羊毛或棉線,然後包裹牛皮。這些球的彈性相對現代的棒球差,導致擊球的效果也較弱。
2. 投手規則的寬鬆
编辑在死球年代,投手享有很多今天已被禁止的技巧和策略,讓他們在與打者對決中佔據優勢。以下是一些例子:
- 髒球(Spitball):投手會將唾液、汗水、油脂等抹在球上,使球在投出時產生異常的旋轉和軌跡。髒球會導致球飛行時更不規則,難以被打者掌握。這在當時是合法的。
- 禁忌球(Shine ball、Emery ball):投手使用磨光的一面或是用沙紙等物品在球上做手腳,這讓球的一側變得更光滑或更粗糙,從而影響球的空氣動力學,使球的飛行軌跡更難預測。
- 投球技巧:當時的投手擁有更多的自由使用各種古怪的投球動作,讓打者難以預測球的投出點與飛行路徑,這讓投手在死球年代占據主導地位。
- 例子:
- 艾迪·西考特(Eddie Cicotte):他是死球年代著名的投手,常使用髒球並以其難以預測的球路著稱。他的髒球(spitball)特別有效,在比賽中他利用這個技術成為當時的一線投手之一。
- 克里斯蒂·馬修森(Christy Mathewson):他是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投手之一,儘管不依賴髒球,卻在策略性地使用不同的投球技術來支配比賽。他擁有「霾球」(fadeaway pitch),這種球的特點是突然下墜且方向難以預測。
3. 投手壓制與進攻困難
编辑- 由於球的質量下降,加上投手能使用這些技術,打者的表現往往被嚴重壓制。在這個時代,低分比賽非常常見,2-1或1-0這類比賽成為常態,讓這個時期被稱為「死球年代」。
- 全壘打數量極低,擊出全壘打更是罕見事件。以當時的明星打者之一,泰·柯布(Ty Cobb)為例,他以技術型打擊和速度聞名,而非力量,全壘打數據相對極少。
總結來說,死球年代的比賽用球質量差,加上投手享有諸多現代比賽中已被禁止的技巧,使得投手占據極大優勢,打者難以發揮力量進攻,整體比賽風格更偏向防守和戰術。
轉折點發生在1920年,當時一位知名的打者雷·查普曼(Ray Chapman)被投手投出的球擊中頭部身亡,這引發了對球的安全問題的關注,隨後大聯盟開始制定更嚴格的規則來限制投手的投球技巧,並要求在比賽中更頻繁地更換棒球。這一改變促成了所謂的「活球年代」(Live-ball Era),全壘打數量明顯增加,進攻變得更活躍,代表人物如貝比·魯斯(Babe Ruth)也因為這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
正式稱呼是「Dead-ball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