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奈比多

InternetArchiveBot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7年前
基础条目 奈比多属于维基百科地理主题的基礎條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東南亞专题 (获评初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東南亞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东南亚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工作组图标
本條目由緬甸任務組提供支持。
城市专题 (获评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城市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城市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文中的几个民族欽族(Chin)、克倫族(Karen)、卡雅族(Kayah)和撣族(Shan)可以不先急着新建条目,它们可能和中国国内某些民族是相同的,只是称呼上不一致,等查证。Caoi 11:35:06 2005年11月8日 (UTC)

可看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Hello World! () 13:33 2005年11月8日 (UTC)

譯名

编辑

Pyinmana在台灣都譯為“賓馬拿”嗎?我查了一下Google台灣,但幾乎找不到(只有個位數的結果),而“彬馬那”反而更多些。所以標題還是統一用“彬馬那”這個譯名,然後列出其它譯名吧。--Wengier留言) 19:46 2006年2月12日 (UTC)

中国大陆官方的翻译是内比都哦!奈比多不是正式翻译!—冰封沙漠 2007年6月14日 (四) 08:36 (UTC)回复

遷都的目的?

编辑

如果說是出於安全考慮或是族群問題,遷都到更北邊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豈不更佳?此城與撣,克欽等族距離也更接近,戰略縱深更充足,而且歷史上也曾是都城。所以此處給出的理由不值得輕信,而且只是BBC一家之言,而我們都知道BBC的很多國際報道主觀的成分很大,所以此處需要其他參考,否則有失公允。

我覺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考慮到洪水和海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洪水和海嘯多發地區,由於仰光是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每年政府都不得不拿出更多錢抗洪,每次天災遭受的經濟損失也更大,因此希望把國家的重心北移來迴避天災:政治中心移出可能只是第一步,隨後一些工商業和部分人口應該也會從伊江三角洲北移。

當然BBC給出的兩條理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團結族群這一點,可以得到一些例證:尼日利亞遷都阿布賈,科特迪瓦遷都亞穆蘇克羅,澳大利亞建都堪培拉,加拿大建都渥太華,都是出於平衡各方面勢力的考量。只是不明白爲什麽別國遷都是爲了平衡族群,緬甸遷都就是爲了加強控制少數民族?Derekjoe (留言) 2009年2月17日 (二) 18:49 (UTC)Derekjoe回复

第三大城市?

编辑

有數據表明(來源:www.populstat.info):1891年時,緬甸的前三大城市是:曼德勒(18.88萬人),仰光(18.03萬人),毛淡棉(5.58萬人),而內比都的前身彬馬那直到1931年也只有1.43萬人,在遷都前人口約為10萬,不知道哪裡有證據表明“曾為第三大城市”?Derekjoe (留言) 2009年2月17日 (二) 19:04 (UTC)Derekjoe回复

名稱

编辑

最早本頁的名稱為「彬馬那」,後來改為「奈比多」。由今日觀之,臺灣與中國大陸均之譯名不同,別使用「奈比多」[1]與「内比都」。不過2007年11月7日User:Sl 以「見討論頁」為由,直接移動本條目至「内比都」。然討論頁實無相關討論或共識,故恢復既有條目名稱。--Koika (留言) 2010年10月22日 (五) 16:22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奈比多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27日 (二) 12:49 (UTC)回复

返回到“奈比多”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