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一個火柴人/沙盒1
↑
這是一個火柴人的用户页之一。用户沙盒是用户页的子頁面,属于用户的測試區,不是維基百科條目。 您可以直接创建自己的沙盒,也能在创建用户子頁面時,添加 {{User sandbox notice}} 作為沙盒使用。公用沙盒:主沙盒 | 使用指南沙盒一、二 | 模板沙盒 | 更多…… 外觀選項: 用字選項: |
高麗青瓷是指朝鮮半島在高麗時代發展出的青瓷製作技術及其成品,目前估計此技術最遲在十世紀後半已開始發展。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與其能製造青瓷,因此高麗青瓷能在世界陶瓷史上佔一席之地。高麗青瓷的發展與高麗跟中國的貿易交流有密切關係,早期的造型、釉色等受中國許多窯場影響,但後來逐漸往更加豐富的裝飾技法發展,並在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到達極具特色的成熟巔峰期,製造了極具代表性的象嵌青瓷。最後,高麗青瓷在十四世紀走向衰微,之後轉向其變種──粉青沙器的發展。
發展過程
编辑高麗青瓷的發展過程與高麗王國的盛衰息息相關,方炳善教授依據高麗青瓷的出現、成熟以及衰退,將大致的發展時期分為四期:初期、中期、後期以及末期。
初期大約是高麗太祖到靖宗年間,約128年。此時期由新羅王朝末期的混亂,走向統一,並因為商人為仲介的關係,開啟了中韓貿易,而從中國輸入了瓷器製作的技術,並開啟了青瓷與白瓷的生產。
中期則大約是文宗到仁宗年間,100年左右的時間。依樣受到中國宋朝影響,此時期的青瓷加入了印花、刻花、透雕等技術,也代表著高麗青瓷的製作邁入成熟,最著名的作品極為翡翠青瓷。
後期則是毅宗到元宗期間,約127年。此時期政權轉移,藝術發展蓬勃,是青瓷發展的全盛期,此時期代表為象嵌青瓷。
末期則是忠烈王至恭讓王時期,約116年。由於蒙古入侵高麗,使得高麗國力漸衰,最後亡於朝鮮王朝。此時期的代表作為粉青沙器。[1]
中國的影響
编辑高麗青瓷與中國青瓷有著相當深遠的淵源,相傳最早的時候,高麗陶工是在中國陶工(來自越窯)的指導下開始製作青瓷。西元十二世紀前,高麗青瓷仍深受中國青瓷影響,而後方漸漸發展出自我的獨創特色。中國許多窯場皆對高麗青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為顯著的分別為越窯、耀州窯以及汝窯。
越窯對高麗青瓷的影響可分別由窯爐、器形等角度探討。從中國浙江越窯的荷花心窯址及北韓峰泉的員山里窯址的比較中,不難發現兩者窯爐的長度、寬度及結構都極為相似,證明兩地技術的交流頻繁。從青瓷樣貌來看,則可見越窯的玉璧形足圈對高麗的影響。學者認為,八、九世紀流行於中國的碗底玉璧形足圈與十世紀時京畿道龍仁市西里窯址的「先日暈底」及「日暈底」有相似之處,且高麗磚築窯及塾圈等技術也直接受到五代越窯的影響。
高麗出土的中國陶瓷中,也不乏許多耀州窯的名品,故很早即有人肯定耀州窯對高麗青瓷的重要影響。學者認為兩者在釉色、器形、印花技法及紋飾皆有共同性。部分高麗青瓷高級品在耀州窯原有的紋飾中再加入細陰刻線,更加提升其獨特性。
汝窯與高麗青瓷的交流亦相當頻繁,汝窯名品《盤口折肩瓶》、《玉壺春瓶》等在高麗多有相似之作;高麗青瓷中常見的〈花形盞托〉(一種以瓶口或外翻的多辦花口圓托作為台器、其上放置盞碗的器形) 也早在中國出現過。汝窯與高麗青瓷的關係可藉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汝窯《蓮花式溫碗》及高麗青瓷的《花口碗》比較得知。從外表來看,除了色澤的不同,兩作品的確在器形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故宮所藏蓮花式《溫碗》的用途為盛裝熱水、用作「溫酒」;而《花口碗》的器皿則相對較小,是否有溫酒用途仍有待商榷。此外也有圖錄將其與許多蓮花盤一同拍攝,在功能上顯出小碗與盛盤的組合。因此很難斷定高麗青瓷的許多特徵是否必然源自於中國,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間技術交流的密切度。[1] [2][3]
獨創特色
编辑高麗青瓷雖追仿中國,因其自身的天然條件,如胎土、釉料等因素使得其開展出獨創特色,不再只是中國青瓷的仿製品。為追仿汝窯而製造的翡翠青瓷,因為本身釉層薄且透明,和厚釉層的北宋汝窯、南宋龍泉窯相當不同。許多青瓷的創作靈感來自大自然的動植物,再配合可塑性較高的胎土,因此動植物形象的象形青瓷開始流行。利用黑、白色的裝飾鑲嵌在器皿上,創造出異色的圖案效果,象嵌青瓷成為高麗青瓷最具特色的種類。銅畫青瓷則是利用氧化銅在瓷胎上繪畫,由於燒造不易,銅料而貴,因此成為稀世珍品。
翡色青瓷
编辑高麗十一世紀後半即掌握製作青瓷的技巧而能製造出有玉光釉面的瓷器,徐兢於宣和五年(1123)年出訪高麗後所著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便有紀載其所見的高麗人使用的器皿,而這些器皿與汝窯很像。但細看能發現,翡翠青瓷釉層較薄且透明,很少看到冰裂紋,幾乎可以完全看見胎土的灰青色,且翡色青瓷的發色取決於胎土和釉料間的調和,再加上因為釉料含錳,顏色呈灰色,除了錳,翡翠青瓷的鈣含量也較高。
象形青瓷
编辑自十一世紀末起便有人開始製作象形青瓷,至十二世紀始大為流行。利用高麗青瓷的胎土較為均勻,容易塑造成各種形狀的特質,工匠大量製造出各式樣貌的象形青瓷,主要以動植物及人形為主。此類的名作有於澗松美術館的《青瓷鴨形硯滴》及《青瓷母子猿形硯》,製作手法精煉,作品優美而活靈活現。
象嵌青瓷
编辑象嵌青瓷為高麗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類別,在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蔚為流行。其裝飾技法是在原本的的器皿上刻、剔畫出圖案與線條,再填入赭、白色的粉料,並刮去溢出的化妝土,素燒後再上青釉燒製。 由於配合透明度高的青釉,在青釉之下仍可清楚可見黑白圖案,與灰青的底胎形成鮮明對比。
銅畫青瓷
编辑銅畫青瓷為高麗青瓷中別具特色的種類,韓國學者稱之為「辰砂青瓷」,最早在十二世紀前半已開始發展,十二世紀中葉到十三世紀數量開始增加 。其技法為運用含氧化銅的顏料在瓷胎上繪畫,之後再施青釉燒製,通常會與其他的技法如象嵌、刻花等一起運用。由於同在高溫燒窯時狀態極不穩定,因此不易產生鮮豔的銅紅色,再加上銅料昂貴,故傳世品相當稀少。[4]
重要作品
编辑青瓷瓜形瓶
编辑高22.7公分,屬國寶94號,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據說此件作品出土於高麗王朝第17任國王仁宗陵墓-長陵。此件作品屬於沒有紋樣、色彩和裝飾的純青瓷,是令人進一步了解12世紀中期高麗青瓷的重要出土物,若從釉藥、顏色和形狀來看,亦為高麗青瓷的代表作。
其來源與中國古代青銅酒器「尊」有關,推測是在中國北宋時期製作成陶瓷後傳入韓國,此件作品展現了高麗青瓷的釉藥之美,也突出了其特有的造型。[5]
青瓷透刻七寶紋香爐
编辑高15.3公分,屬國寶95號,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此件作品將陽刻、陰刻、透刻、鑲嵌、貼花等多種技巧融合。香爐由花托、花瓣的爐身及七寶結紋樣透刻球形裝飾的花形蓋組成,下方是三隻兔形的足,爐蓋中間有孔,而七寶紋透刻的花蕊上有鑲嵌原點,被認為是初期的鑲嵌技法,此件作品被認為展現了12世紀的精美技法。[6][7]
青瓷獅子香爐
编辑高21.2公分,口徑11.1公分,數國寶60號,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青瓷獅子香爐為十二世紀高麗青瓷全盛時期的作品,由燃香部分的香爐本體以及獅子形狀的爐蓋所組成。爐蓋獅子的雙目以紫土為底,以黑色點睛。獅鬃與腳趾等細部以細線陰刻;而獅身香爐鈣及爐口點面寬邊上則刻有「散花紋」;爐身則以稀疏的雲紋表現。作品的釉彩淡綠泛有光澤,獸面足則露出褐色的胎土,靈動中帶有威嚴。 此香爐因與中國宋朝使臣徐競所作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敘述的獅子香爐有關而受到矚目,雖作品本身於徐競所見稍有差異,但仍被認為是能表現十二世紀前半葉青瓷發展狀況的代表。[8][9]
青瓷象嵌雲鶴紋梅瓶
编辑高41.7公分,屬國寶68號,藏於韓國澗松美術館。
此件作品的梅瓶造型為中國唐代已有的器形,是高麗青瓷受中國影響的表現之一,但其技法同時極具特色。瓷器表面鑲嵌黑、白色土,表示雲紋、白鶴、圈紋等圖案。這些圖案的排列平均散佈在瓷器表面,雲鶴是否有黑白圈紋包圍亦是有秩序的。瓶底則為一圈竹葉紋,也以黑、白色土做小圈點裝飾。整件瓷器運用象嵌技術展現細緻的圖案,再配合具透明感的青釉,使得作品更有層次感。[10]
青瓷銅畫葫蘆形水注
编辑高32.5公分,屬國寶133號,藏於韓國三星美術館。
此件作品從高麗王國大臣崔沆的墓裡出土,為目前最早可紀年的銅畫青瓷。此青瓷在造型上仿造葫蘆,同時以銅紅料畫出蓮花瓣的邊緣,使得整件瓷器起看起來又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細節部分,在每一片的「蓮瓣」上以陰刻技法刻出細線作畫花瓣的細脈。在器的頸部,雕有一個手持蓮花的小人,其眼睛、褲子亦用銅紅料上色。[11][12]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方炳善; 金恩慶翻譯,翁宇雯整理. 追求完美--宋代青瓷與高麗青瓷的異同. 故宮文物院刊. 2008, (304).
- ^ 片山まび; 彭盈真譯. 從亞洲觀點看高麗青瓷─以研究史所見的對外關係為中心. 故宮文物院刊. 2007, (287).
- ^ 李孟學. 北宋汝窯與高麗青瓷. 書畫藝術學刊. 2011, (10).
- ^ 劉毅. 高麗青瓷的幾項突出成就. 中原文物. 2004, (2004年3期).
- ^ 代表性文物:青瓷瓜形瓶.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2015-12-11].
- ^ 代表性文物:青瓷透刻七宝纹香炉.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2015-12-11].
- ^ 徐孝彬.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展出「天下第一高麗青瓷」. 大紀元新聞網. 2012-10-24 [2015-12-11].
- ^ 代表性文物:青瓷狮子盖香炉.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2015-12-13].
- ^ 12世紀高麗時期《青瓷獅子紐蓋香爐》. 廣藝網. [2015-12-13].
- ^ 청자상감운학문매병. 韓國澗松美術館. [2015-12-12] (韩语).
- ^ 青瓷銅畫葫蘆形水注. 韓國三星美術館. [2015-12-12] (韩语).
-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天青‧秘色:高麗青瓷展. 臺北: 臺北史博館. 200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