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影业公司
中联影业公司,全名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联,于1952年11月成立,是一家主导自主艺术意向的仝人电影制作公司,以拍摄反映社会现实、维护艺术尊严的影片为制作方针,以提高粤语片的水准为己任,抵抗当时粗制滥造的粤语片,被称为“香港电影光荣旗帜”[1]。
中联电影是传统文学的延伸,继承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封建、反传统、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其中又以改编自“激流三部曲”的影片《家》、《春》、《秋》为代表作。
成立背景
编辑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电影失去内地庞大市场,而战后星马因为橡胶业而富庶起来,由於戏曲电影内容充满中国传统风味,当地华侨思乡情切,卖埠成绩相当不俗。当时粤语片的资金主要依赖“卖片花”[2],戏曲片的红伶是海外卖片花的保证,片商一窝蜂邀请伶人拍电影,“双生双旦”、“三生三旦”乃至“四生四旦”越演越烈。易赚钱自然急赶货,因粗制滥造而被贬抑为“七日鲜”[3],1952年出产的162部粤语片中,有64部为“歌唱片”,占总产量约百份之四十[4]。
1952年“伶星分家”事件,直接催生了由艺人组成的“粤语片四大公司”- “新联”(1952年成立,由《文汇报》廖一原策划,中国政府出资,卢敦、谢济之、李亨主理)、“中联”、“光艺”(1955年成立,由新加坡光艺院线何启荣家族投资,秦剑及陈文主持)及“华侨”(1956年成立,由何贤投资,张瑛和谢益之领导),成了一面进步的旗帜,坚持拍摄题材健康,富教育意义,宣扬传统道德的伦理电影。
股东
编辑“中联”成立时的21名股东是当时电影界台前幕后的精英,包括演员吴楚帆(出任董事长)、白燕(出任副董事长,于1961年接任董事长)、张活游、紫罗莲、李清、容小意、黄曼梨、梅绮、小燕飞及张瑛;导演李晨风(出任编导主任)、吴回(出任营业主任)、秦剑(出任秘书)、李铁、王铿、珠玑;制片陈文(出任发行主任)、朱紫贵、刘芳,马师曾及红线女夫妇以伶人身份稍后加入曾引发小风波。“中联”商标上的21颗星正是代表21名股东。
伶星分合风波
编辑因为市场需求伶人与影星合作拍片,大堆头的伶星合作影片大受本地及南洋观众欢迎。由于伶人需要登台唱戏,编排拍片常在子夜后,更有个别大老倌如新马师曾等特别吃香,登台及拍片夹缠不清,时常迟到,浪费其他同事时间,加上态度傲慢,薪酬更在影星之上,引起影星不满。其中以吴楚帆最为不满,以伶人主演的“歌唱片”大多没有教育意义,发起“伶星分家”,并组织“中联”提倡改善粤语片。
红线女与马师曾夫妇以“中联”的电影获得好评,希望拍摄有意义的优良电影,不计薪酬,先后加入“中联”,引起八和和同业反抗,当时刚成立的八和主席是新马师曾。部分班政家及伶人以“中联”标榜反对“歌唱片”是粤剧界的公敌,马红二人加入“中联”无疑是背叛八和,因而大肆抨击。某伶王更以自己在八和的地位发动八和中人,拒绝与马红夫妇合作演出,企图把二人摈出舞台之外,幸得薛觉先仗义执言而化解这次杯葛行动[5]。
中联小组
编辑由于“中联”制作认真,剧本需经再三审阅,有定本才开镜拍摄,而且拍摄工序细密,因此产量不多,而各成员按劳计酬,收入不足应付日常开支,各成员除接拍外间制作的电影以维持生计外,更自由组合创立电影公司拍片,这些公司被称为“中联小组”,采用“中联”名义发行[6],虽然人材资金远不及“中联”,但作品仍然叫好叫座。
1953年有3部出品:《情劫姊妹花》、《双雄斗智》及《往事知多少》;1954年有《芸娘》、《人隔万重山》、《自梳女》、《山长水远》、《百变妇人心》、《杜鹃魂》及《马来亚之恋》。
新人训练班
编辑1954年“中联”开办新人训练班,由吴楚帆担当主任导师,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教授新人戏剧知识。“中联”共开办两期训练班,在训练班出身而活跃影视有杜平、罗国维、朱江及吕奇等。
艺术成就
编辑“中联”的创业作是改编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同名小说的《家》,描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衰败,大受欢迎,吴楚帆更凭饰演男主角觉新的优异演出,而获选为五十年代中国五个最受欢迎男演员之一,全片采用包括《昭君怨》的广东音乐为配乐,更带起改编文艺作品的风气。陆续推出被称为《激流三部曲》控诉腐败封建大家庭其余两部《春》及《秋》,其中《春》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一等奖,奖牌现存香港电影资料馆。而《秋》是1954年港产电影的票房冠军,收入高达25万港元。
其后推出的《危楼春晓》(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互相精神)、《大雷雨》(1954年的票房亚军,仅次于《秋》)、《紫薇园的秋天》、《钱》、《人伦》、《香港屋檐下》等俱是艺术水平很高的佳作,名留香港电影历史中。
电影片目
编辑“中联”在1952年成立到1967年结束期内共制作 43 部电影[7],其中 26 部为“时装片”,12 部“民初片”,只有 5 部“古装片”,当中 4 部为“戏曲片”,余下 1 部为“武侠片”。
序号 | 首映日期 | 影片名称 | 导演 | 编剧 | 原著 | 主要演员 |
---|---|---|---|---|---|---|
01 | 1953年1月7日 | 《家》[8][9] | 吴回 | 吴回 | 巴金 《家》 |
张瑛、张活游、吴楚帆、容小意 |
02 | 1953年4月30日 | 《苦海明灯》 | 秦剑 | 秦剑 | -- | 张瑛、吴楚帆、白燕、张活游、 李小龙 |
03 | 1953年10月8日 | 《千万人家》 | 珠玑 | 程刚 | -- | 吴楚帆、卢敦、紫罗莲、李清、 黄曼梨 |
04 | 1953年11月27日 | 《危楼春晓》[9] | 李铁 | 余干之[10] | 望云 《人海泪痕》 |
吴楚帆、紫罗莲、张瑛、卢敦、 梅绮 |
05 | 1953年12月22日 | 《春》 [9] | 李晨风 | 李晨风 | 巴金 《春》 |
吴楚帆、白燕、张活游、容小意 |
06 | 1954年1月7日 | 《父与子》 | 吴回 | 程刚 | -- | 张活游、容小意、阮兆辉、黄曼梨 |
07 | 1954年2月17日 | 《秋》[11][9] | 秦剑 | 司马才华[12] | 巴金 《秋》 |
吴楚帆、红线女、张活游、容小意 |
08 | 1954年8月4日 | 《大雷雨》 | 吴回 | 程刚 | 奥斯特洛夫斯基 《大雷雨》 |
梅绮、张活游、白燕、李清、 马师曾 |
09 | 1954年11月4日 | 《金兰姊妹》 | 吴回 | 谭谋 | -- | 紫罗莲、小燕飞、梅绮、容小意 |
10 | 1955年1月1日 1955年1月8日 |
《爱(上集)》 《爱(续集)》[13] |
王铿、李铁、李晨风、 吴回、珠玑、秦剑 |
刘芳 | -- | 白燕、吴楚帆、小燕飞、张活游、 红线女、紫罗莲、李清、马师曾、 容小意、梅绮、黄曼梨 |
11 | 1955年2月11日 | 《孤星血泪》 | 珠玑 | 刘芳、珠玑、程刚 | 狄更斯 《远大前程》 |
吴楚帆、张活游、容小意、梅绮、 李小龙、萧亮 |
12 | 1955年4月21日 | 《父母心》 | 秦剑 | 司马才华 | -- | 马师曾、黄曼梨、林家声、阮兆辉 |
13 | 1955年9月29日 | 《天长地久》 又名:《天长地久有时尽》 |
李铁 | 高煌 | 德莱塞 《嘉丽妹妹》 |
红线女、吴楚帆、黄曼梨、石坚 |
14 | 1955年10月21日 | 《儿女债》 | 秦剑 | 吴丹[14]、司马才华 | 王是 | 张活游、紫罗莲、容小意、李清 |
15 | 1955年11月30日 | 《春残梦断》 | 李晨风 | 李晨风 |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
白燕、张活游、马师曾、梅绮、 李清 |
16 | 1956年2月26日 | 《西厢记》[15] | 吴回 | 吴回 | 王实甫 《西厢记》 |
红线女、张活游、梅绮、少新权 |
17 | 1956年4月18日 | 《墙》 又名:《恩爱冤家》 |
王铿 | 司马才华、程刚 | -- | 李清、紫罗莲、黄曼梨、卢敦 |
18 | 1956年6月29日 | 《宝莲灯》 | 吴回 | 李愿闻 | 民间故事 《沉香救母》 |
紫罗莲、梅绮、张活游、少新权 |
19 | 1956年8月2日 | 《艳尸还魂记》 | 李晨风 | 李晨风 | 汤显祖 《牡丹亭》 |
张活游、白燕、容小意、卢敦 |
20 | 1957年2月14日 | 《宝莲灯(续集)》 | 吴回 | 吴回 | -- | 张活游、紫罗莲、梅绮、林家声 |
21 | 1957年4月11日 |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 | 吴回 | 程刚 | 施耐庵 《水浒传》 |
吴楚帆、白燕、张活游、李清、 苏少棠、容小意 |
22 | 1957年9月5日 | 《血染黄金》 | 珠玑 | 颜开 | 阮朗 《吞金记》[16] |
吴楚帆、梅绮、李清、张瑛、 小燕飞 |
23 | 1958年1月1日 | 《奸情》 | 王铿 | 楚原 | 史得[17] | 李清、白燕、吴楚帆、石坚 |
24 | 1958年1月9日 | 《烽火佳人》 | 吴回 | 程刚、张文 | -- | 李清、紫罗莲、小燕飞、黄楚山、 叶萍、冯峰 |
25 | 1958年3月4日 | 《宝莲灯(三集)》 | 吴回 | 吴回 | -- | 梅绮、紫罗莲、张活游、陈好逑 |
26 | 1958年5月8日 | 《香城凶影》 | 李铁 | 孟江龙、史舒 | 李我[18] | 吴楚帆、紫罗莲、容小意、姜中平 |
27 | 1958年9月25日 | 《紫薇园的秋天》[9] | 秦剑 | 楚原 | 郑慧[19] | 白燕、容小意、张活游、吴楚帆 |
28 | 1958年12月10日 | 《借新娘》 原名:《探亲家》 |
吴回 | 卢雨歧 | 民间故事 《借女冲喜》 |
紫罗莲、容小意、张活游、李清 |
29 | 1959年2月22日 | 《钱》[9] | 吴回 | 中联编剧组[20] | -- | 吴楚帆、梅绮、张瑛、白燕、 张活游、李清 |
30 | 1959年7月29日 | 《路》 原名:《生死同心》 |
吴回 | 吴回 | -- | 吴楚帆、张活游、白燕、黄曼梨、 紫罗莲、李清、梅绮 |
31 | 1959年11月18日 | 《毒丈夫》 原名:《鬼》 |
吴回 | 吴回 | -- | 吴楚帆、紫罗莲、李清、黄曼梨、 夏萍、冯宝宝、吴回 |
32 | 1959年12月9日 | 《人伦》[21] | 李晨风 | 李兆熊 | 巴金 《憩园》 |
白燕、张活游、吴楚帆、梁俊密 |
33 | 1960年2月11日 | 《人》 | 吴回 | 陈直康 | -- | 白燕、张瑛、张活游、吴楚帆 |
34 | 1960年4月14日 | 《毒手》 | 王铿 | 冯凤歌 | 阮朗 | 吴楚帆、张瑛、紫罗莲、黄曼梨 |
35 | 1960年7月14日 | 《鸡鸣狗盗》 | 吴回 | 中联编剧组 | 史得 | 吴楚帆、容小意、张瑛、紫罗莲 |
36 | 1960年11月10日 | 《我要活下去》[22] | 李铁 | 冯凤歌 | -- | 白燕、吴楚帆、张瑛、容小意 |
37 | 1961年3月1日 | 《银纸万岁》 | 吴回 | 张文 | -- | 黄曼梨、张活游、紫罗莲、李清 |
38 | 1962年2月19日 | 《富贵神仙》 | 李晨风 | 李兆熊 | 蒲松龄 《聊斋志异》 |
吴楚帆、白燕、李清、紫罗莲 |
39 | 1962年6月6日 | 《吸血妇》 | 李铁 | 程刚 | -- | 白燕、张活游、黄曼梨、容小意 |
40 | 1963年2月8日 | 《海》[23] | 吴回 | 程刚、陈召 | -- | 白燕、吴楚帆、李清、张活游、 张瑛、紫罗莲 |
41 | 1963年7月31日 | 《鬼屋疑云》 | 王铿 | 冯凤歌 | -- | 白燕、吴楚帆、张瑛、李清 |
42 | 1964年4月15日 | 《血纸人》 | 李铁 | 冯凤歌 | -- | 白燕、吴楚帆、张活游、李清 |
43 | 1964年8月19日 | 《香港屋檐下》 又名:《冷暖世间情》 |
李晨风 | 朱克 | -- | 吴楚帆、苗金凤、丁亮、李月清 |
参见
编辑注脚
编辑- ^ 《香港电影史话·第四卷》第100页
- ^ “卖片花”是在电影开拍前先向院商或发行商收取订金作为初期的制作费
- ^ “七日鲜”即以7日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 ^ 《香港电影史话·第四卷》第71-73页
- ^ 《香港电影史话·第四卷》第150-151页
- ^ 《香港电影史话·第四卷》第112页
- ^ 按《中联画报》资料为 44 部,当中1955年故事连贯的《爱》上、下集被计为两部作品
- ^ 中联创业作
- ^ 9.0 9.1 9.2 9.3 9.4 9.5 电影双周刊评选的世纪100部香港最佳电影,《家、春、秋》计一部
- ^ 卢敦和陈云合作的笔名
- ^ 该年票房冠军
- ^ 即秦剑
- ^ 中联成立两周年纪念作
- ^ 即吴天池
- ^ 中联首部歌唱片
- ^ 《香港商报》连载小说
- ^ 《新晚报》连载小说
- ^ 绿邨电台同名天空小说
- ^ 趣味盎然的資料搜集.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9).
- ^ 剧本由十二位编剧集体创作
- ^ 中联七周年纪念作
- ^ 中联八周年纪念作
- ^ 中联十周年纪念作
参考文献
编辑- 《一个时代的光辉-“中联”评论及资料集》,廖志强 著,天地图书,ISBN 9629936100
- 《香港电影史话·第四卷》,余慕云 著,次文化堂,ISBN 9629920069
- 《香港电影史话·第五卷》,余慕云 著,次文化堂,ISBN 9629920492
-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香港电影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