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态

(重定向自主動態

语态(genus verbi,英语:voice)是在语法学中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之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当主语是动作的发起者(或之一)时,称为主动语态;如果主语为动作之承受者,称为被动语态。例如:“猫吃老鼠。”这句话是主动语态,而“老鼠被猫吃。”则是被动语态。 通常,反转一个句子的语态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换位。即,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而主动句的主语变为被动句的宾语。

各种语态

编辑

中间语态

编辑

某些语言(比如梵语冰岛语和古希腊语)有中间语态。中间语态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中间,因为主语不能被归类为主动者或被动者但有二者的要素。表现得主动但表达被动行动的不及物动词刻画了英语中的中间语态。例如,在“The casserole cooked in the oven”,cooked语法上主动但在语义上被动,属于中间语态。在古希腊语中,中间语态经常是反身的,指示主语做关于自身或为了自身的行动,比如“The boy washes himself”或“The boy washes”。它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它偶尔用在使役性意义上,比如“The father causes his son to be set free”或“The father ransoms his son”。

拉丁语中的很多异相动词代表了幸存的原始印欧语中间语;其中很多在罗曼语言法语西班牙语中幸存为强制性伪-反身动词

被动语态

编辑

拉丁语

编辑

拉丁语的被动表现完全符合屈折语的特征,即采用动词的一个特定变形(inflection)。例如:“poemam legit” 他读诗歌。“poema legitur”诗歌被他读。

英语

编辑

屈折特征已经退化的英语使用迂回方式表现被动态。也就是并非利用动词的某一形式来表现被动,而是使用若干词汇的组合来形成被动态表现。具体地说,是由 be 助动词和主动词的过去分词组合而成。

汉语

编辑

汉语对被动态的使用具有两个特征:1,作为孤立语,单纯地使用主宾易位和助词“被”来实现被动;2,作为主题优势语言,汉语对被动态的使用相对于印欧语言比较谨慎。例文: 主动:狗咬了这个男人。 被动:这个男人被狗咬了。

日语

编辑

日语使用黏着的方式,通过在动词后附着被动助动词“れる・られる”(现代日语)或“る・らる”(古典日语)来表现被动。但是由于日语也是主题优势语言,宾语出现在一个语法上为主动句的主语位置的情况也经常能见到。另外,日语还存在一种称为受害态的特殊被动表现,语法上亦有使役被动句。

使动语态

编辑

使动语态可以增加使动者论元,表示一个主体引起某人或某物变成某种状态。原本的主语S降格为宾语O。动词的配价会增加。使动语态是非常常见的语态之一。

应动语态

编辑

应动语态(Applicative voice)是一种将补语论元(Oblique Argument)变为动词(核心论元的)受词,并使之表达该补语论元角色涵义的一种语态。当应动语态用于动词之上时,该动词的配价可能会增加一个。应动语态常见于世界语言中,班图语族语言尤以其应动语态而闻名。

应动语态在许多语言中出现,尤其出现在许多高度黏着语中,像努哈克语(Bella Coola/Nuxálk)、尤比克语阿伊努语本巴语(Bemba language)等。

反被动语态

编辑

反被动语态(Antipassive voice)是一种在及物动词中将受词“删去”的语态。它和被动语态多少有相似之处,差别在于被动语态“删去”主词,反被动语态“删去”受词。

反被动语态常见于许多作-通格语言之中,亦可见于有多重一致(Polypersonal agreement)的主-宾格语言中,但少见于没有多人称一致的主-宾格语言或静动型语言(active–stative languages)中。

反使动语态

编辑

反使动语态是使及物动词变为非及物动词,取消表示施事者的态。类似于反身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