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態(genus verbi,英語:voice)是在語法學中描述句子中動詞和參與此動作之主語之間關係的一個術語。當主語是動作的發起者(或之一)時,稱為主動語態;如果主語為動作之承受者,稱為被動語態。例如:「貓吃老鼠。」這句話是主動語態,而「老鼠被貓吃。」則是被動語態。 通常,反轉一個句子的語態會導致主語和賓語的換位。即,主動句的賓語變為被動句的主語,而主動句的主語變為被動句的賓語。

各種語態

編輯

中間語態

編輯

某些語言(比如梵語冰島語和古希臘語)有中間語態。中間語態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中間,因為主語不能被歸類為主動者或被動者但有二者的要素。表現得主動但表達被動行動的不及物動詞刻畫了英語中的中間語態。例如,在「The casserole cooked in the oven」,cooked語法上主動但在語義上被動,屬於中間語態。在古希臘語中,中間語態經常是反身的,指示主語做關於自身或為了自身的行動,比如「The boy washes himself」或「The boy washes」。它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它偶爾用在使役性意義上,比如「The father causes his son to be set free」或「The father ransoms his son」。

拉丁語中的很多異相動詞代表了倖存的原始印歐語中間語;其中很多在羅曼語言法語西班牙語中倖存為強制性偽-反身動詞

被動語態

編輯

拉丁語

編輯

拉丁語的被動表現完全符合屈折語的特徵,即採用動詞的一個特定變形(inflection)。例如:「poemam legit」 他讀詩歌。「poema legitur」詩歌被他讀。

英語

編輯

屈折特徵已經退化的英語使用迂迴方式表現被動態。也就是並非利用動詞的某一形式來表現被動,而是使用若干詞彙的組合來形成被動態表現。具體地說,是由 be 助動詞和主動詞的過去分詞組合而成。

漢語

編輯

漢語對被動態的使用具有兩個特徵:1,作為孤立語,單純地使用主賓易位和助詞「被」來實現被動;2,作為主題優勢語言,漢語對被動態的使用相對於印歐語言比較謹慎。例文: 主動:狗咬了這個男人。 被動:這個男人被狗咬了。

日語

編輯

日語使用黏著的方式,通過在動詞後附著被動助動詞「れる・られる」(現代日語)或「る・らる」(古典日語)來表現被動。但是由於日語也是主題優勢語言,賓語出現在一個語法上為主動句的主語位置的情況也經常能見到。另外,日語還存在一種稱為受害態的特殊被動表現,語法上亦有使役被動句。

使動語態

編輯

使動語態可以增加使動者論元,表示一個主體引起某人或某物變成某種狀態。原本的主語S降格爲賓語O。動詞的配價會增加。使動語態是非常常見的語態之一。

應動語態

編輯

應動語態(Applicative voice)是一種將補語論元(Oblique Argument)變為動詞(核心論元的)受詞,並使之表達該補語論元角色涵義的一種語態。當應動語態用於動詞之上時,該動詞的配價可能會增加一個。應動語態常見於世界語言中,班圖語族語言尤以其應動語態而聞名。

應動語態在許多語言中出現,尤其出現在許多高度黏著語中,像努哈克語(Bella Coola/Nuxálk)、尤比克語阿伊努語本巴語(Bemba language)等。

反被動語態

編輯

反被動語態(Antipassive voice)是一種在及物動詞中將受詞「刪去」的語態。它和被動語態多少有相似之處,差別在於被動語態「刪去」主詞,反被動語態「刪去」受詞。

反被動語態常見於許多作-通格語言之中,亦可見於有多重一致(Polypersonal agreement)的主-賓格語言中,但少見於沒有多人稱一致的主-賓格語言或靜動型語言(active–stative languages)中。

反使動語態

編輯

反使動語態是使及物動詞變爲非及物動詞,取消表示施事者的態。類似於反身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