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

(重定向自乾癬

干癣(英语:psoriasis)学名为银屑病,又称“白[1]”或“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主要特色是在身上出现一块一块异常的皮肤[2]。通常,这些块状皮肤异常会发红、发痒、以及脱屑。干癣的症状轻自小片的病变、大至影响全身皮肤[3],皮肤的伤害可能会诱发伤口处发生干癣病变,称作寇柏纳现象英语Koebner phenomenon[4]。干癣患者罹患干癣性关节炎、淋巴癌心血管疾病克隆氏症以及忧郁症的机会都较高[5]。约有30%的干癣患者患有干癣性关节炎[6]

干癣
年轻人的上肢及背部明显的银屑病症状
类型皮肤病autoimmune skin disease[*]疾病
风险因子吸烟应激肥胖症Xerosis cutis[*]
治疗ultraviolet light therapy[*]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皮肤病学
ICD-11EA90
ICD-10L40
ICD-9-CM696
OMIM177900
DiseasesDB10895
MedlinePlus000434
eMedicineemerg/489 Dermatology:derm/365 plaque
derm/361 guttate
derm/363 nails
derm/366 pustular
Arthritis derm/918
Radiology radio/578
Physical Medicine pmr/120
MeSHD011565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干癣可以分为五大型:斑块状、点滴状英语Guttate psoriasis皮褶性英语Inverse psoriasis、脓疱状与红皮状[2]。斑块状干癣又被叫做寻常干癣,约有90%的患者属于这一类,患部通常是上面有白色皮屑的红色班块,最常出现在上臂、小腿前侧、肚脐周围以及头皮[5];点滴状干癣的患部呈水滴状[2];脓疱状干癣的患部则是非感染性的[6];皮褶状干癣的患部也是红色斑块,但发生在皮肤皱褶处[2];红皮状干癣指的则是患部的范围变得非常广,它可能由任何种类的干癣发展而来。多数患者的指甲与趾甲在干癣的病程中会受到影响,症状包括凹陷或颜色变化[5]

干癣目前被认为是一种会被环境因素诱发的遗传性疾病[3]同卵双胞胎都发生干癣的机会比异卵双胞胎高3倍。通常,干癣的症状在冬季与使用特定药物(如乙型交感神经接受体阻断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情形下会更严重[5]。感染与心理压力英语Stress (psychological)也可能有影响[3][2]。干癣不会传染,它背后的原因是免疫系统对皮肤细胞发动攻击。干癣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与征象[5]

目前干癣尚无法完全治愈,但有许多治疗手段能控制症状[5],包括类固醇软膏、胆钙化醇软膏、紫外线光照治疗、以及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剂[2]。有75%的干癣患者的症状可以单靠使用药膏控制[5]。干癣的盛行率约为2-4%[7],女性与男性患病的机会相等[2]

病因 编辑

银屑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失调”,没有传染性。干癣的成因现时尚未明了,医学界普遍相信与身体的T细胞有关,T细胞活化是干癣发病的关键[8]。古希腊人认为干癣是众神的诅咒,并强迫干癣患者摇铃,以防被传染。中国晚清名臣曾国藩患有严重的干癣,每晚要婢女为他搔痒方能入睡,终生未能痊愈[9]。过去由于以主妇及餐饮业工作者较多,曾一度认为与洗手清洁剂有关。由于当时社会认为干癣会传染,为免客人错误进食含有皮屑的食物而被传染,患有这种病的员工都会被餐厅解雇。

现时普遍认为是因为生活压力过大,高蛋白质饮食有关,以致病者的“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所以,医生有时会为病者处方“维生素B群”,以帮助舒缓压力;亦有医生认为病者应该早睡早起、避免日夜颠倒,以及多做有氧运动,使身体的自然调节机制透过运动而自我调整。在美国,最近有药厂发明了一些针剂包括Enbrel、Stelara以及未上市的Ozespa(briakinumab),这些制剂为人造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与银屑病相关的致病因子,可以对严重患者的病程控制,使他们的皮肤回复光滑。不过,这种针剂不能根治银屑病,一旦停止注射,还是会再复发。

治疗 编辑

 
牛皮癣轻度占65%,中度占25%,重度占8%。
 
牛皮癣治疗阶段,第1阶段─外用药品,第2阶段─光疗法,第3阶段─全身系统疗法。
 
用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治疗8周后相片比较。

外敷疗法 编辑

类固醇,Calcipotriol(钙泊三醇),Anthralin(蒽林),焦油

外用药常用的有肤轻松、肤疾宁、恩肤霜等。

光疗 编辑

紫外线光疗是利用紫外线对患者皮肤进行照射,已达到促进皮损消退的目的。其原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流行的光疗主要是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由于其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一直是银屑病治疗的一线疗法。患者常常需要到具有光疗设备的治疗中心接受治疗,比较麻烦;紫外线的潜在致癌作用也是人们担心的问题之一,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并未发现NB-UVB治疗升高皮肤癌的发病几率。效果也不彰。[来源请求]

光化学疗法 编辑

光化学疗法又称“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疗法”,简称PUVA,目前是治疗牛皮癣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1947年,Mofty EL 最早发明此一方法,当时以补骨脂素口服,再配合使用波长为320~400nm的紫外线照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全身性疗法 编辑

生物制剂,环孢素氨甲喋呤维甲酸

内服疗法 编辑

干癣可以内服青霉素或氨甲喋呤(MTX)、柳氮磺胺嘧啶类药物治疗。

曾患银屑病的名人 编辑

病理生理 编辑

少数病人有脓疱性损害或关节炎症状,或是全身皮肤发红脱屑而呈红皮症。

牛皮癣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特别常见于经常遭受外压摩擦的部位如肘膝背侧、四肢伸侧、骶骨部位附近及头皮等处,两侧往往多多少少地对称。

表皮的角质层细胞不能完全成熟,成为角化不全的细胞,细胞束之间有充着空气的间隙。临床上所见鳞屑为银白色云母状,就是由于含空气的角化不全角质层折射光线的缘故。在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常可见到细胞已被破坏的嗜中性粒细胞群。这些成群的白细胞同一些变性的表皮细胞混住一起,成为微小脓肿,称为门罗微脓肿,是牛皮癣病理特征之一,但门罗微脓肿也可出现于脂溢性皮炎、连续性肢端皮炎、脓性卡他角化病。

在角化不全的细胞下方,颗粒层细胞很少,或是完全消失。棘细胞层发生细胞间水肿但无水疱形成。在细胞间隙内往往有些零散的形体不完整的白细胞,表皮突因水肿而延长,长度皆差不多。

在真皮内,浅层的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尤其特殊的,乳头的顶端水肿及胀大而成杵状,深深地嵌入表皮层而接近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因此,在临床上,将鳞屑剥离时,很容易将乳头露出,并易损伤乳头的血管而引起小出血,疱性银屑病与连续性肢端皮炎及疱疹样脓疱病的组织变化相同,皆有海绵状科戈介 (Kogoj)微脓肿。由于水肿的表皮细胞破裂,细胞壁连成海绵状,真皮的中性粒细胞游走到海绵状疱腔内,成为海绵状脓肿,也就是科戈介微脓肿,容易出现于表皮的上部。当脓肿随表皮细胞推进到角质层时,将成为较大的门罗脓肿。其他变化如角化不全、表皮突网嵴延长、真皮浅部有细胞浸润等变化和寻常牛皮癣的组织变化基本相似。有的嗜中性粒细胞侵入表皮内。

危害 编辑

干癣虽不直接影响生命,但是对身心健康都有直接影响。

干癣的诱因多为精神因素压力,由于过度劳累,家庭纠纷,亲人亡故,经济问题等使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抑郁,可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现今饮食高蛋白食物,以及加工食物等,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

诱发因素 编辑

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可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45%的银屑病患者中可以找到诱发感染。链球菌感染,尤其是咽炎是最常见的诱因。牙周脓肿、肛周蜂窝组织炎和脓疱疮等均可分离到链球菌。链球菌感染可以引起点滴状银屑病发病,特别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也可引起脓疱型银屑病或加重斑块型银屑病。有时,鼻窦、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也可以引起银屑病加重。HIV感染也可以加重银屑病。

早期症状 编辑

干癣初期好发部位为四肢伸侧,其次为躯干部和头皮、发际。最初症状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皮损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一般头部严重多见,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但不脱发。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后,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地发亮地薄膜。继续轻刮薄膜,则出现筛状的小出血点。鳞屑、薄膜、出血点即为牛皮癣最初症状“三标志”。

干癣即银屑病的俗称。中国医学称干癣为“白疕”,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的肾脏病。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3版)[J].中医杂志,2014,55(01):76-82.DOI:10.13288/j.11-2166/r.2014.01.02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Psoriasi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October 2013 [1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3. ^ 3.0 3.1 3.2 Menter, A.,Gottlieb, A., Feldman, S.R., Van Voorhees, A.S., Leonardi, C.L., Gordon, K.B., Lebwohl, M., Koo, JY., Elmets, C.A., Korman, N.J., Beutner, K.R., Bhushan, R.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Section 1. Overview of psoriasis and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with biologics. J Am Acad Dermatol. May 2008, 58 (5): 826–50. PMID 18423260. doi:10.1016/j.jaad.2008.02.039. 
  4. ^ Ely JW, Seabury Stone M. The generalized rash: part II. Diagnostic approach. Am Fam Physician. March 2010, 81 (6): 735–9 [2015-09-04]. PMID 202299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Boehncke, WH; Schön, MP. Psoriasis.. Lancet (London, England). 26 May 2015. PMID 26025581. 
  6. ^ 6.0 6.1 Jain, Sima. Dermatology : illustrated study guide and comprehensive board review. New York: Springer. 2012: 83–87 [2015-09-04]. ISBN 978-1-4419-052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7. ^ Parisi R, Symmons DP, Griffiths CE, Ashcroft DM;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soriasis and Associated ComorbidiTy (IMPACT) project team. Global epidemiology of psorias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J Invest Dermatol. February 2013, 133 (2): 377–85. PMID 23014338. doi:10.1038/jid.2012.339. 
  8. ^ Zenz R, Eferl R, Kenner L; et al. Psoriasis-like skin disease and arthritis caused by inducible epidermal deletion of Jun proteins. Nature. 2005, 437 (7057): 369–75. PMID 16163348. doi:10.1038/nature03963. 
  9. ^ 《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多次提到他的癣疾,例如“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禀父母”提到“近日头上生癣,身上生热毒,每日服银花、甘草等药。医云内热未散,宜发出,不宜遏抑,身上之毒至秋即可全好,头上之癣亦不至蔓延。”。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Template:Diseases of the skin and appendages by morphology英语Template:Diseases of the skin and appendages by morphology Template:Papulosquamous disorders英语Template:Papulosquamous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