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英语:Division或Divisional Structure)是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对旗下部门进行划分的管理制度,划分的方式有产品、产业链、地区或者顾客群等。划分出来的事业部门拥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独立的管理团队,自主经营和结算[1]。
沿革
编辑事业部制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并购了大量小型公司,而且很多业务和通用汽车原来的业务无关,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时任副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参考杜邦的经验,于1924年完成了通用汽车的改革,建立的管理架构被称为“事业部制”[1]。这个制度之后被各地大型公司效仿,其中日本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于1933年在松下电器引入这套制度,根据松下电器的产品划分事业部门,实行自主经营。随后事业部门制也成为不少日本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2]。
事业部制被认为是企业多元化发展后出现的管理模式,“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是制度的核心。事业部门能为企业锻炼出管理人才,部门之间也能形成良性竞争,此外,事业部门更接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更快因应市场做出反馈。同时,事业部门由于其独立性,在发展壮大后很可能出现脱离母公司的情况[1],随大量事业部门设立的管理部门也可能造成机构臃肿,各自为政的现象[2]。
事业部的分类
编辑以事业部管理运作的独立程度进行分类,可以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准事业部、事业部、超事业部和子公司[3]。
准事业部的自主性较低,独立负责业务,其中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跟随总部政策。事业部是根据某产品、地区或顾客群等业务进行划分,能独立决定生产经营方向,负责人对总部管理层负责。超事业部,又名“执行部制”,是在企业设置大量事业部门的情况下,总部管理层难以协调,而设置的中间机构,用于协调和管辖所属事业部门。子公司就是把企业的特定业务完成独立出去,具有和母公司一样的法人身份,母公司以控股等形式控制子公司[3]。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徐东伟.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浅析. 经济师. 2010, (8): 237–238 [2021-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中文(简体)).
- ^ 2.0 2.1 松下時隔12年恢復事業部制. 日本经济新闻网. 2013-02-19 [2021-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中文(简体)).
- ^ 3.0 3.1 佐佑顾问⾦融中⼼. 金融机构事业部制研究报告 (PDF). 2016-08 [2021-12-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13)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