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式战斗机(Ki-100),简称五式战,是日本帝国陆军战斗机机种之一,由川崎航空机(现川崎重工业)负责开发及制造。这款战斗机继承了三式战斗机的坚固机身构造,主要用于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防空。由于使用时间短,盟军并没有替五式战取官方代号,战后出书偶尔会出现所谓的“Tony II”代号,只是著作者方便行事下取名而成[1]

五式战斗机
现存于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的五式战斗机
概观
类型战斗机
代号Ki-100
乘员1
首飞1945年2月
服役1945年2月
退役1945年8月
设计土井武夫日语土井武夫
生产川崎飞机岐阜工厂
川崎飞机都城工厂
产量396
现况退役
主要用户 日本
技术数据
长度8.82米
翼展12米
高度3.75米
翼面积20平方米
空重2,525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3,495公斤
引擎三菱‘Ha-112-II ’型14汽缸星型气冷活塞引擎
配一级二速机械增压器
功率1,500匹马力
最大燃油量595升
水甲醇混合液95升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580公里/小时(高度6,000m)
巡航速度400公里/小时(高度4,000m)
爬升率5,000米6分钟(16.8米/秒)
8,000米11分30秒
实用升限11,000米
最大升限12,010米
最大航程2200公里
旋翼负荷174.75公斤/平方米(满载负荷状态)
武器装备
机枪12.7mm Ho-103重机枪二挺(左右翼各一挺)
机炮20 mm Ho-5机炮二门(机首)
炸弹30-250公斤炸弹2枚
其他可挂载2具200升副油箱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日本陆军的官方资料中并不存在五式战斗机这个代号。因为这项开发计划并不在日本陆军的正式开发案中,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制式化”正名;官史上最后的量产战机仍然是四式战疾风,五式战斗机在川崎内部称为KI的一百(きのひゃく)或直接简称一百(ひゃく)[2],陆军也是以类似说法(“きひゃく”或“ひゃく”[2])指称此型战机,五式战只是后世研究者为了方便而取名的结果,但这名称经过数十年来的转用已成为外界广为认知的代号。

开发起源 编辑

概略来说,五式战的本质就是把液冷引擎更换成气冷星型引擎的三式战斗机

三式战斗机(Ki-61飞燕)是日本帝国陆军在对美开战后服役的战斗机,它使用了正面截面积较小的液冷引擎,爬升性能不弱,搭配强固的机身设计,机翼主梁强度达到耐15G的标准[3][4];这让飞燕在日军战机中不但武装强、机身结实、俯冲速度也可快到时速850公里[5]。在1943年日本陆军航空队的现役机种中,一式战火力太弱、二式单座战斗机爬升性没那么好,相较来说三式战是日本陆航中较适合拦截高空来袭的美国轰炸机。

不过,三式战为了因应更结实的盟军军机多次强化武装,但没有因此更换引擎;早期只装备机枪的三式战一型甲/乙极速可达时速590公里,战争后期量产装备机炮的三式战一型丁极速只剩下时速560公里,爬升速度与飞行效果也都大打折扣。在菲律宾新几内亚的作战经验都认为面对同盟国军机,三式战有必要进行整体性的改良;在对抗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时推力不够的问题更为明显,因为日本军机引擎搭配的增压器调整适合高度大多在6,000米左右,再上去的高度推力就急遽衰减。以三式战来说到1万米高度时速度勉强只剩漂浮状态[6][7],到最后飞行员为了改善高空性能,不惜用拆装甲、拆机枪的方式减少空重勉力进行高空飞行,并采用撞击的方式拦截高空轰炸机[8]

因为高空拦截的需求日益严峻的战局,川崎在1943年起设计了改良版飞燕;此计划预计让飞燕装上新型的Ha-140式液冷引擎,这款引擎为原本飞燕采用的DB 601引擎日本授权生产型Ha-40型液冷引擎出力增强之改良型,以提高转速(每分钟2,500转升级到2,750转)、改良增压器、增设水甲醇混合液注入功能[9],让原本1,150匹马力的引擎升级成1,500匹马力[9]。新的飞燕保留三式战一型丁的重武装,原型机在1943年9月至1944年(昭和19年)1月试制8架[10][9],称Ki-61-II。第9架原型机再度改良,以Ki-61-II改的名义推出,Ki-61-II改后来制式化称三式战斗机二型;1944年8月测试结束,陆军并下订30架试制机[10]

然而,飞燕战机的问题一直都在液冷引擎,三式战二型亦不例外;因为Ha-140的生产一直上不了轨道,日本陆军审查部派遣名取智男上尉至川崎明石工厂向技工了解生产状况,才发现要量产Ha-140根本是毫无希望的事情[11]

日本制造的液冷引擎从Ha-40起就问题丛生,这些问题只是日本整体工业水平与国力不足的反射,并非单一体系得完全承担的责任。从引擎需要的镍基合金在日本无法生产、零件精度不足、组装品质不佳、维修人员缺乏足够职前训练、前线维修人员使用错误的维修手段等,许多体系上的错误让Ha-40引擎从生产到操作充斥着磨合问题;二战后期人力抽调与美军轰炸威胁只是把体系灾难放大而已,且提高转速、更改增压器、并采用水喷射系统压榨输出、以及比Ha-40更加精密的Ha-140之设计,亦是将诸多生产上的灾难推到一种连川崎自己都无法控制的领域罢了。

Ha-140的生产灾难从三式战二型的开发起就已经出现。三式战二型的测试1943年9月到1944年8月,陆军决定在1944年8月到9月间取得100架三式战二型,分别是8月接收预量产30架,9月70架,但结果川崎仍无法按时完成。原本是打算1944年7月生产20具引擎,实际上只交货7具,1944年8月预定生产40具,实际只交货5具,至于1944年9月只交货1具引擎,而交货的引擎尚需作实际运作调整,还不可以直接使用,三式战二型的量产计划可想而知便原地踏步,陆军也就不打算指望三式战二型能量产些什么出来了。到最后三式战二型受限于引擎数量,完工数量不超过100架,还因为空袭等因素在地面损失,陆军实际接收数量只有60架左右。

飞燕空冷引擎化 编辑

 
111飞行战队的五式战

日本陆军并非对液冷引擎造就的灾难一无所知,因此陆军航空审查部飞行实验部长今川一策上校在1943年末便要求要有三式战斗机空冷引擎化的方案[12],硬要追溯,此人大概是五式战最早的提案者;他在Ki-61-II完成前8架原型机机身时,就有应该需要让Ki-61-II有其它的引擎替代方案的想法[13]。1944年初川崎团队尚未查知到陆军有期盼飞燕换引擎的想法[12],陆军正式提案则要在三式战二型开发的同时,昭和19年4月(1944年4月)命令川崎进行Ki-61-II型换装气冷式引擎的研究,川崎方面对陆军有可能会拒绝采用他们生产的液冷引擎有所微辞;由于当时土井武夫等人仍致力于飞燕二式的开发中,川崎明石工厂也为Ha-140开发投注大量心血,陆军的要求可谓大煞风景,但仍然缴交了预备提案。

在二战期间,日本致力在研制液冷空用引擎已不只是川崎独家业务,爱知飞机因应海军的需求也向德国采购生产授权,国产化了海军版DB 601引擎热田引擎。当然陆海军因军种本位主义而浪费资源重复采购生产授权这种各行其事风格是日本内部内耗的最佳缩影,不过也因此日本陆军早已听说爱知为了量产彗星俯冲轰炸机使用输出动力强化成1,400匹马力的热田32型而焦头烂额,也知道海军打算把彗星更换空冷引擎的提案,对川崎也没抱持太多期望;日本陆军航空本部总务科技术主任岩宫满少校曾对土井武夫私下提出建议,将三式战上使用推力相近,在百式司侦上操作实绩也不错的Ha-112引擎,不过当时土井没有将这话题继续下去[14];而1944年4月今川一策上校私下认为陆军没有必要将资源继续耗费在液冷引擎战机上,双方最后的妥协点则是1944年8月到9月间量产三式战二型的计划。

这场陆军官僚与川崎航空的争执,结果则是以陆军预想状况成真,川崎作败收场。日本陆军也因此要求川崎将生产主力转移至协助三菱代工飞龙,军需省则在1944年8月指示缩小三式战二型的产能,1944年10月下令将三式战二型修改为安装三菱Ha-112引擎的机种(同时间有和Ha-140引擎相等输出功率的预备引擎只剩Ha-112产能有容余),代号キ100;不过川崎方面纪录直到11月才正式接获军需省命令,且在没获得正式量产命令下仍私下继续生产三式战二型的机体,在1944年10月有68具“没头”的三式战二型,到到昭和20年1月(1945年1月)时,川崎工厂已经库存有230架此类机体,且持续以辅助用机体名义继续生产三式战二型,且期盼Ha-140可以在1945年6月到8月间生产品质足以稳定,直到1945年7月川崎才正式“停产”三式战二型[13],将生产资源与五式战产线整合。显示出日本即使在战争环境下军方生产管控不佳,仍出现任凭制造商乱搞的混乱现象。

机体设计 编辑

 
唯一仍在的五式战

五式战斗机的机身来源为使用直列液冷引擎的飞燕,改装星型空冷引擎的最大问题就是引擎尺寸与机身无法契合下其落差导致的衍生紊流。

原本匹配ハ-40引擎的飞燕机身宽度为84cm,但换装ハ-112星型引擎后必须大幅增加至122cm;不过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向德国引进了Fw-190A5,这架战机在设计上也有类似状况,Fw-190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一套整流排气管,在机身落差处施以热推力排气将紊流吹走以减少附着于机身的境界层阻力,川崎的设计小组参考此设计并在3个月内完成五式战的排气管相关设计;除了排气管,引擎整流罩下方增设了引擎润滑油用散热器,对川崎团队堪称幸运的是机体与引擎的型架接点只要略做修改就可以顺利安装[15][16];在1945年2月完成原型机,2月11日之前完成试飞,2月中旬正式获得陆军采用,五式战斗机也就此诞生。

由于引擎更换,机首缩短,驾驶座前向视野略为改善[17];但机鼻整流罩的外形变化造成了正投影面积下的空气阻力增加,因此五式战试飞时的最高时速低于同等动力的三式战二型,仅有时速580公里的水准;不过三式战二型仅有不到60架,几乎没几个单位能领取使用,如与当时服役已有段时日的三式战一型系列相比改善就极为显著。不只是最高极速超过三式战一型丁至少20公里,巡航时速更高出50-60公里左右[18]

换装空冷引擎后,除了引擎重量较轻(ハ-112比ハ-40轻40公斤,较ハ-140轻160公斤),在拆除液冷引擎机腹冷却散热器及相关配线让机腹线条较为流线平滑、并撤掉因引擎重量调整的尾部配重物后,五式战一口气较飞燕二型减轻了约330公斤的重量(比飞燕一型丁轻100公斤)。原先拆除设备的用意是因应更换引擎后的简化手续,但是减轻飞机重量意味着降低翼负荷;飞行员实际试飞五式战时,意外发现减轻这些重量后,五式战爬升率和机敏性竟超越疾风,继承自三式战的机身与机翼结构,使该机俯冲速限也接近三式战,可轻易突破800km/h ;俯冲加速虽逊于三式战大部分型号特别是(三式战二型),但其余加速性能皆优于三式战,尤其是在爬升速度表现,五式战仍维持与飞燕二型同等性能,远优于飞燕一型丁。

军方对修改后的飞机感到十分满意,对土井团队直称“天佑吾皇”;并在1945年7月14日由陆军大臣阿南惟几颁发川崎飞机感谢状,奖励该厂开发五式战的成果[19][20]

不过即使五式战作为本土防卫战中的格斗型战机是破格的优秀,这些效能在拦截美国陆航B-29P-51D等编组从动辄三万呎以上高空的进袭时仍显不足。为了满足高空拦截需求,因此Ki-100-II 规划将引擎安装涡轮增压器,按照纸上试算,安装涡轮增压器的五式战二型将可以在10000米高度达到590km/h 的时速。

五式战二型试作机的实飞最大时速达到时速586公里,速度上虽差强人意,但缔造该数值的飞行高度仅在8,000米,并非原订想像高度,在1万米时时速仅有565km/h。即使如此,这等成绩在当时的日本一线战机中仍属成绩较佳者,且川崎还有后续的加力剂注入计划,预计在万米高度上可再增强20~30km/h的时速。不过在这之前日本此款配备涡轮增压器的引擎仅在少量生产的百式司令部侦察机四型上有过几次实用经验,引擎本身亦不过是省略中冷器的简易版,不仅寿命极短且效能不安定,与欧美真正将整套涡轮增压系统成熟实用化的机种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再考虑当时日本的工业力极限及严重受创后的产能,即使量产,是否真能达到计划性能以及实战效能,实际上相当令人存疑。
Ki-100-II 预定于1945年9月开始量产,但在此前日本已投降,因此实际上此型号仅造出3架测试机而已。

生产型号与数量 编辑

川崎岐阜工厂改造的Ki-100递缴记录 [21]
时间 出厂机体 计划生产机数
1945年1月 0 50
1945年2月 1 100
1945年3月 36 150
1945年4月 89 100
1945年5月 131 140
1945年6月 88 170
1945年7月 23 180
1945年8月 10 200
总数 378 1650
Ki-100-I Kou(五式战斗机一型甲):
三式战二型改装而来的标准型
Ki-100-I otsu(五式战斗机一型乙):
换装与飞燕二型后期型同样的水滴型座舱罩 以改善驾驶员后方视野,不过在官方公文上并无此种改良型的正式编号。
Ki-100-II(五式战斗机二型):
预计换装ハ112-II-ル (ハ112-II 改装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改良版),此款衍生型在1945年4月完成设计、5月完成改装,共改装3架进行测试,原定希望在9月排入生产但因日本战败未执行。测试机引擎则是由使用同款引擎测试的百式司侦挪用而来。
在运用测试中,该款引擎在10,000米高度仍有1,000匹马力输出,不过增设涡轮增压器将为引擎增加150公斤的重量,爬升到10,000米需18分钟;8,000米高度极速每小时590公里、10,000米高度极速每小时565公里。日本陆军希望借由此款引擎让五式战可以进行高空拦截任务,但是在改装测试期间战争便已结束,加上测试飞行员数量极少,因此实际评价不明。

在日军决定尽速将五式战量产后,1945年2月川崎将工厂内200架没有引擎的三式战二型机体进行修改工程[22];不过按照川崎方面的资料,没引擎的三式战二型机体最多只有275架,所以多出来的机体若非新造就是有其他来源。多贺一史在2002年的著作中认为,其中一部分的改造机体有从引擎撑不下去的三式战中移用改造[23],这个假设在太平洋战争研究会于2001年出版的作品中也提到,一部分ハ40引擎有问题的三式战一型也作为改装素体使用[24][25]。当时川崎的生产目标是希望能月产200架[16],实际上出厂规模则没从来没到达这个数字,1945年2月,第1架改装的五式战出厂、3月改装了36架、4月改装了89架,此后改装的进度陆续加快[26]

不过究竟生产了几架五式战,目前仍诸说纷纭,早期论点认为纳入3架原型机,合计有生产393架。大部分换装五式战的部队是原本采用三式战的单位,包括陆军第5、17、18、59、111、112、244等7支飞行战队,[27][28]。但这些飞行战队并没有全面完成换装任务,总生产量不会超过400架[29]。至于川崎工厂的产量,片渊须直研究后认为岐阜工厂在1945年2月递缴1架、3月递缴36架、4月递缴89架、5月递缴131架、6月递缴88架、7月递缴23架、8月递缴10架、该工厂合计递缴了381架改造机[30];但除了岐阜工厂,都城工场在1945年5月以后也加入五式战生产,在日本投降前至少生产出17架战机[30]。实际生产总数至少为398架+不明完工数;Picarella Giuseppe、渡边洋二则认为含3架原型机总生产机体为390架[19][31]

不过由缴纳数量可观察到,理应进入量产的五式战在1945年6月后产能遽降,这是因为日本本土轰炸同时摧毁了飞机制造与引擎制造厂。在1945年6、7月,川崎飞机岐阜工厂开始遭大规模空袭[32][33][16];至于三菱的引擎工厂除了遭东南海地震破坏,早在1944年12月也遭到空袭破坏,这两者因素加总让五式战后期产能遽降[34]

评价 编辑

由于四式战斗机“疾风”的引擎在生产技术不良的影响下机队的妥善率偏低,当时日本陆军空中作战只能用旧型的一式战斗机与少量的锺馗二式单座战斗机撑场,缺乏新型机的日本陆军对五式战斗机报予一定程度的期望。

虽说是急就章的应急机种,但在飞机设计工程师的努力下,五式战机体配重、火力、机动力等各方面表现都超越以往的旧型战机;虽然表定性能与三式战差不多,更不如当时欧美一线战机,但对日军而言五式战已经是最接近欧美战机水准的机型,加上引擎采用年代已久的金星系列,因此在妥善率与后勤上无可挑剔,维修人员甚至打趣赞扬金星是“就算灌润滑油进去烧,引擎照样能动”。所以五式战是在战争末期少数同时受前线从飞官到后勤人员,甚至高层均赞誉有加的战机,以整体性能的平衡性而言属于当时日本陆军第一的战斗机[35]。 五式战斗机生产期间由于已经接近战争末期,因此所有机体都集中在日本本岛以面对即将到来的本土决战。主要部署部队有:

飞行第5战队(部署于中京地区)
飞行第59战队(部署于北九州地区)
飞行第244战队(部署于中京北九州、日本首都圈地区)
飞行第111战队(由明野教导飞行师团改编)
飞行第112战队(由常陆教导飞行师团改编)

以上5支完整换装的飞行战队当中有2支是由教育单位改编的战术战斗机部队,教育单位的飞官因为多半自开战前的战术教育因素对于操纵性较好的战机较为适应;如明野教导飞行师团的梼原秀见中校曾驾驶五式战与3架四式战进行模拟战仍暂居优势,因此上呈给航空本部的报告书中讲说“1架五式战有着3架四式战以上的价值,所以请尽快全速量产”[36][37];虽然当时四式战一直被引擎生产品质拖累所以无法发挥完全性能,且教育单位的老练飞行员较能发挥格斗优势所以对于五式战的评价又有加分。同样由教育单位改编的常陆教导飞行师团评价五式战与四式战也是类似状况,刻意褒扬其爬升速度、灵敏性等特质,最后得出五式战的优秀结论[38]。原本即为实战单位的评价则较为保守,但五式战拨交单位全是先前操作飞燕的部队,原本使用飞燕一型丁的单位在换装五式战后更因为飞机性能较好、且妥善率高,换装单位的士气均大为振奋[39]。第59飞行战队评价五式战认为“可与P-51对等抗衡、对付F6F无问题、F4U只是被当靶的鸭子”[40],244飞行战队队长小林照彦少校则认为“驾驶五式战时至少可保持绝对不败”[41][42][43]

除了前5支有实战纪录的单位外,原配备三式战的单位有部分在1945年初也开始换装,于东京调布重整的飞行第18战队在3月开始接机、6月完成重编,但缺少实战纪录;1945年3月派赴台湾花莲港飞行第17战队在1945年6月20日起开始实施换装训练,但日本战败前尚未换装完毕[44];因为本土决战前的战力温存策略以及机种转换训练多半未能完成,因此五式战实战次数非常少。

五式战可考证之第一次实战为1945年6月5日,飞行111战队拦截13架B-29轰炸机,战绩号称击落6架,23名轰炸机成员跳伞,拦截机队则损失2架。

1945年7月16日111战队由“义肢王牌桧与平少校江藤丰喜少校率领24架五式战加上其他战队的零战、紫电改、隼等等总数约60架日机拦截自硫磺岛起飞美国陆军航空军21st FG、506th FG所属的96架P-51D交战。此场空战以美军击坠日军25架(其中五架为五式战),击伤18架、日军击坠美军1架,击伤2架收场。桧与平少校在当次空战中被15架P-51包围,仍完成一架击坠的空战纪录;虽然后世批判拦截作战时桧与平指挥能力欠缺妥当,但此人对五式战评价相当满意,认为:“(与P-51交战)不作出过当操作的话绝对不会被击落”。而同样的说词在飞行224战队第1中队长生野文介上尉里也出现。

1945年7月25日(昭和20年),飞行244战队于八日市市上空与美军贝勒森林号航空母舰的18架F6F地狱猫对战;此役244战队派出了16架五式战拦截,日军被击落1架,而美军统计则是2架遭击落。但即使是战争末期,双方评估损失仍有许多出入,单方面的资料很有可能误判;像这场空战,日军评估认为击落10架敌机、击伤3架、自损1架,而美军则判定击落8架日军战机、推测击落3架、击伤3架,美军损失2架。双方都有高估对手作战损失的情况。

1945年7月28日,飞行244战队18架五式战与24架F6F地狱猫交战,日军号称击落12架F6F,己方损失2架。

由于五式战的优秀表现,日军一度有停产四式战由五式战全部接手的打算。不过由于1944年的东南海地震以及空袭对三菱工厂的伤害极大,三菱金星引擎的生产顺序也被排后,在引擎来源没有着落的结果下日军只能维持四式战的量产决策,五式战也就仅有少量生产而没有大量服役。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解
引注
  1. ^ 历史群像编集部 2011,第101页.
  2. ^ 2.0 2.1 渡边 2010,第88页.
  3. ^ 土井 1999,第101页.
  4. ^ 渡辺 2006,第65-66页.
  5. ^ 渡辺 2006,第68页.
  6. ^ 渡辺 2006,第279-280页.
  7. ^ 渡辺 2006,第299-300页.
  8. ^ 渡辺 2006,第284, 289-290页.
  9. ^ 9.0 9.1 9.2 渡辺 2006,第219页.
  10. ^ 10.0 10.1 片渕 2007,第94页.
  11. ^ 渡辺 1999,第246页.
  12. ^ 12.0 12.1 渡辺 2006,第339页.
  13. ^ 13.0 13.1 历史群像编集部 2011,第77页.
  14. ^ 渡辺 2006,第340-341页.
  15. ^ 渡辺 2006,第343页.
  16. ^ 16.0 16.1 16.2 土井 1999,第103页.
  17. ^ 渡辺 2006,第345页.
  18. ^ 渡辺 2010,第89页.
  19. ^ 19.0 19.1 渡辺 2006,第404页.
  20. ^ 村上 1985,第115页.
  21. ^ USSBS Report 19 p.16
  22. ^ 渡辺 2006,第346页.
  23. ^ 多贺 2002,第220-221页.
  24. ^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 2001,第62-63页.
  25. ^ 村上 1985,第116页.
  26. ^ 渡辺 2006,第349页.
  27. ^ 秋本 1999a,第125页.
  28. ^ 近现代史编纂会 2001.
  29. ^ 古峰 2007,第157页.
  30. ^ 30.0 30.1 片渕 2007,第90页.
  31. ^ Picarella, Giuseppe 2005,第71页.
  32. ^ 渡辺 2006,第403-404页.
  33. ^ 土井 2002,第39页.
  34. ^ 古峰 2007,第158页.
  35. ^ 渡辺 2006,第351页.
  36. ^ 渡辺 2006,第350-351页.
  37. ^ 野原 2009,第148页.
  38. ^ 渡辺 2006,第352页.
  39. ^ 古峰 2007,第155页.
  40. ^ 渡辺 2006,第401页.
  41. ^ 野原 2009,第155页.
  42. ^ 野原, 2000 & p.143.
  43. ^ 野原 2005,第145页.
  44. ^ 五式戦闘機bot‏.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参考文献
  • Bueschel, Richard M. Kawasaki Ki.61/Ki.100 Hien in Japanese Army Air Force Service, Aircam Aviation Series No.21. Canterbury, Kent, UK: Osprey Publications Ltd, 1971. ISBN 978-0-85045-026-2.
  • Ethell, Jeffrey L.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Glasgow, Collins Jane's, 1995. ISBN 978-0-00-470849-2.
  • Francillon, René J.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London: Putnam, 1970. ISBN 978-0-370-00033-6.
  • Francillon, René J.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London: Putnam, 2nd edition, 1979. ISBN 978-0-370-30251-5.
  • Green, William. Warplan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Three: Fighters. London: Macdonald & Co. (Publishers) Ltd., 1961 (seventh impression 1973). ISBN 978-0-356-01447-0.
  • Green, William and Gordon Swanborough. WW2 Aircraft Fact Files: Japanese Army Fighters, Part 1.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6. ISBN 978-0-356-08224-0.
  • Januszewski, Tadeusz and Adam Jarski. Kawasaki Ki-61 Hien, Monografie Lotnicze 5 (in Polish). Gdańsk, Poland: AJ-Press, 1992. ISSN 0867-7867.
  • "The Last Swallow of Summer...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Ki-100" Air International, October 1976, Volume 11, Number 4, pp. 185–191. Bromley, UK: Fine Scroll.
  • Mondey, David. The Hamlyn Concise Guide to Axis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London: Bounty Books, 2006. ISBN 978-0-7537-1460-7.
  • Sakaida, Henry. Japanese Army Air Force Aces 1937-45. Botley,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1997. ISBN 978-1-85532-529-6.
  • Sakurai, Takashi. Rikugun Hiko Dai 244 Sentai Shi (History of the Army 244 Group [in Japanese). Tokyo: Soubunsha, 1995. ISBN unknown.
  • Sakurai, Takashi. Hien Fighter Group: A Pictorial History of the 244th Sentai, Tokyo's Defenders(in Japanese/English). Tokyo: Dai Nippon Kaga, 2004. ISBN unknown.
  • Sgarlato, Nico. "Ki-100: il FW-190 Giapponese" (in Italian). Aerei Nella Storia N. 51. 1996.
  • Picarella, Giuseppe, "Database: Kawasaki Ki-100. Article, scale drawings and cutaway., Aeroplane magazine, 33, No 11, Issue No 391, London: IPC Media Ltd., November 2005, ISBN 978-4-499-23004-9 
  • 秋本, 実, 各型変遷・戦歴・塗装・マーキング, 飛燕・五式戦 / 九九双軽,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2, 光人社, 1999a, ISBN 4-7698-0911-5  - 本条目注解中,各飞行单位的派驻地点多参考此书。
  • 秋本, 実, 隠密戦略偵察の花形100式司偵の変遷, 雷電/烈風/百式司偵,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4, 光人社, 1999b, ISBN 4-7698-0913-1 
  • 碇, 义朗, 戦闘機「飛燕」技術開発の戦い 日本唯一の液例傑作機, 光人社, 2006, ISBN 4-7698-2137-9  -由1977年广济堂出版的‘戦闘机 飞燕’增笔、改正之文库本。内容于1976年的东京时报日语東京タイムズ连载。
  • 生野, 文介, 3式戦「飛燕」と5式戦空戦記録, 世界の傑作機 陸軍三式戦闘機「飛燕」, 文林堂, 1989, ISBN 4-89319-014-8  - 采面谈方式述著,出处为1977年12月份出版的航空迷杂志日语航空ファン (雑誌)
  • 和泉, 久, INTRODUCTION, 飛燕・五式戦 / 九九双軽,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2, 光人社, 1999, ISBN 4-7698-0911-5 
  • 稲山, 英明, P51邀撃「五式戦闘機」空戦始末記, 陸軍戦闘機隊 私は愛機と共に青春を賭して戦った!, 光人社, 2011, ISBN 978-4-7698-1494-8  - 前日本帝国陆军上尉,第111飞行战队驾驶员的笔记。该笔记记载了1945年7月16日拦截任务中桧少校作为空战指挥官不适切之处。本书の最终ページによれば、初出は雑志‘丸’に掲载されたものであるが、年次などは明记されておらず、不明。
  • 角田, 政司, 新鋭「五式戦」帝都上空一万メートルの戦い, 陸軍戦闘機隊 私は愛機と共に青春を賭して戦った!, 光人社, 2011, ISBN 978-4-7698-1494-8  - 前日本帝国陆军上尉,第18飞行战队驾驶员的笔记。本书の最终ページによれば、初出は雑志‘丸’に掲载されたものであるが、年次などは明记されておらず、不明。
  • 片渕, 须直; 栗原, 秀夫; Picarella, Joe, 復元「五式戦」の全貌, 三式戦「飛燕」・五式戦 キ六〇に端を発してキ一〇〇に至る大戦期液冷発動機装備戦闘機の系譜, 历史群像 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 61, 学习研究社, 2007, ISBN 978-4-05-604930-5 
  • 片渕, 须直, 「キ61」・「キ100」月別生産数と機体番号、「キ61」・「キ100」機体別番号リスト、「キ61」・「キ100」系列の各型製造数と機体番号, 三式戦「飛燕」・五式戦 キ六〇に端を発してキ一〇〇に至る大戦期液冷発動機装備戦闘機の系譜, 历史群像 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 61, 学习研究社, 2007, ISBN 978-4-05-604930-5 
  • 近现代史编纂会 (编), 航空隊戰史, 新人物往来社, 2001, ISBN 4-404-02945-4  - 有关五式战配备部队的参考资料,内容集中于118-177页。
  • 酒本, 英夫, 一〇〇司偵誕生秘話, 雷電/烈風/百式司偵,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4, 光人社, 1999, ISBN 4-7698-0913-1  - 作者为前日本帝国陆军陆军航空审查部部员、同技术研究所员
  • 曾我部, 正幸, パワー・システム&コントロール, 雷電/烈風/百式司偵,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4, 光人社, 1999, ISBN 4-7698-0913-1  -作者为前三菱航空机引擎部部长。
  •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 日本軍戦闘機, 别册历史読本戦记シリーズ 55, 新人物往来社, 2001, ISBN 4-404-02781-8 
  • 多贺, 一史, 写真集 日本陸海軍航空機ハンドブック, PHP研究所, 2002, ISBN 4-569-57739-3 
  • 土井, 武夫, 三式戦/五式戦の設計と開発, 飛燕・五式戦 / 九九双軽,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2, 光人社, 1999, ISBN 4-7698-0911-5 
  • 土井, 武夫, 私の設計した液冷戦闘機飛燕, 軍用機開発物語 設計者が語る秘められたプロセス, 光人者NF文库, 光人社, 2002, ISBN 4-7698-2334-7  - 初出は雑志“丸” 1961年8月号に掲载された手记であるが本文中での书志情报はより入手が容易なこの文库のものを使用している。
  • 土井, 武夫, 薄命の五式戦 設計秘話, 軍用機開発物語 設計者が語る秘められたプロセス, 光人者NF文库 2, 光人社, 2002b, ISBN 4-7698-2347-9  - 初出は雑志“丸” 1976年4月号に掲载された手记であるが本文中での书志情报はより入手が容易なこの文库のものを使用している。
  • 野原, 茂, 写真集 日本の戦闘機, 光人社, 2000 
  • 野原, 茂, 日本軍用機事典 陸軍編, イカロス出版, 2005 
  • 野原, 茂, 日本陸海軍爆撃機・攻撃機 1930-1945, 文林堂, 2007a, ISBN 978-4-89319-155-7 
  • 野原, 茂, 日本陸海軍戦闘機 1930-1945, 文林堂, 2007b, ISBN 978-4-89319-148-9 
  • 野原, 茂, 日本陸軍戦闘機の系譜図, 枻出版社, 2009 
  • 桧, 与平, 空冷・飛燕で挑戦した仇敵P-51決闘記, ゴールデン特集 大陸軍空戦記, 丸エキストラ版 101, 潮书房, 1985 
  • 桧, 与平, 名機「五式戦」本土上空決戦秘録, 飛燕・五式戦 / 九九双軽,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2, 光人社, 1999, ISBN 4-7698-0911-5 
  • 古峰, 文三, 川崎航空機の戦闘機開発系譜と「三式戦」・「キ100」の誕生 第1 - 10章, 三式戦「飛燕」・五式戦 キ六〇に端を発してキ一〇〇に至る大戦期液冷発動機装備戦闘機の系譜, 历史群像 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 61, 学习研究社, 2007, ISBN 978-4-05-604930-5 
  • 松崎, 豊一; 鸭下, 示佳, 図説航空機の系譜 下, グランプリ出版, 2004 
  • “丸”编集部, 飛燕・五式戦/九九双軽,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2, 光人社, 1999a, ISBN 4-7698-0911-5 
  • “丸”编集部, 雷電/烈風/百式司偵, 図解・军用机シリーズ 4, 光人社, 1999b, ISBN 4-7698-0913-1 
  • 村上, 洋三, 帝都防衛の空に燃え尽きた五式戦闘機始末, ゴールデン特集 大陸軍空戦記, 丸エキストラ版 101, 潮书房, 1985 
  • “历史群像”编集部, 日本陸軍軍用機パーフェクトガイド 1910 - 1945, 学习研究社, 2005  - 著者名の表示は文献に记述されているもの、ママである。
  • 历史群像编集部, 決定版 第二次大戦 戦闘機ガイド, 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 2010, ISBN 978-4-05-404647-4  - 著者名の表示は文献に记述されているもの、ママである。
  • 历史群像编集部, 決定版 日本の陸軍機, 太平洋戦争史スペシャル 7, 学习研究社, 2011, ISBN 978-4056062205  - 基本的には2005年の文献の再录であるが、调查の都合上一部にはこちらの文献を用いた。2005年の文献を元にした记述の検证のためにこちらを用いて顶いても、恐らく问题は无い。
  • 渡辺, 洋二, 陸軍 実験戦闘機隊 - 知られざるエリート組織、かく戦えり, グリーンアロー, 1999, ISBN 978-4766332896 
  • 渡辺, 洋二, 液冷戦闘機「飛燕」 日独合体の銀翼, 文艺春秋, 2006, ISBN 4-16-724914-6  - 朝日ソノラマ 1998 ‘液冷戦闘机“飞燕”’ の加笔・改正・文库版。なお、それよりさらに以前に、サンケイ出版 1983年‘“飞燕”苦闘の三式戦闘机’としても出版されている。
  • 渡边, 洋二, 生産を戦力に結ぶ者, 空の技術 - 設計・生産・戦場の最前線に立つ, 光人社, 2010, ISBN 978-4769826354  - 川崎および陆军航空敞テスト操縦士に焦点を充てた文献。初出は‘航空ファン’2004年8月号および9月号。
  • 桧与平. つばさの血戦 かえらざる隼戦闘隊. 光人社. 1984年2月. ISBN 4-7698-0008-8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