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色
五色又称五方正色,是东亚传统中的五种正色,即青(蓝)、赤(大红)、白、黑、黄五种正色,分别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相对应。源于中国,最早出现不迟于周朝[1][2][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未曾间断的汉字文化记录了许多上古时期的文明起源。其中对于色彩的理解不但与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医学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中国古代丝织品文化。五色的概念在上古典籍中经常被提及,如《礼记》学记中的;“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淮南子的“色者,白立而无色成矣。”在周朝时,社会就有了严格的色彩规范。从官员品级到婚丧嫁娶都有严格的色彩规范 。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了东亚国家,其中越南和朝鲜半岛同属中华文化圈。并因为是明朝属国,在服饰和习俗上继承了许多中国明代文化的特征。五方色文化同时也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并成为朝鲜族的民族五色。
五行
编辑中国传统色彩与五行相配,利用五行生克来解释五色的生克。这套理论应用于五方,称为五方色,分别是:青(东)、赤(南)、黄(中央)、白(西)、黑(北)。这套理论应用于解说中国王朝的更迭,称为“五德”,例如周朝属火德(赤色),秦朝属水德(黑色),故秦代周(水克火)。 儒家典籍《周礼》曾述及所谓“五帝”的概念。《史记正义》引《国语》就指:“苍帝(或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或为白招拒),黑帝协光纪,黄帝含枢纽。”文献中未有实质指明五帝的姓名,纬书《尚书帝命验》称:“苍帝名灵威仰,赤帝名文祖,黄帝名神斗,白帝名显纪,黑帝名玄矩。”五帝分别隶属五色,分属五个方位
正色与间色
编辑五方色有五方正色与五方
在朝鲜的发展
编辑五方色(朝鲜语:오방색 obangsaek)理论在朝鲜半岛较为流行,成为朝鲜族的传统文化色彩,常被应用在韩服上。目前其英文翻译“obangsaek”便是西方国家根据韩语音译的。
- 青(蓝),木,东
- 赤(大红),火,南
- 黄,土,中央
- 白,金,西
- 黑,水,北
- 相生间色(상생간색)
靘 :木生火纁 :火生土- 硅:土生金
黻 :金生水- 黯:水生木
- 相克间色(상극간색)
- 绿:木克土
骝 黄:土克水- 紫:水克火
- 红(粉红):火克金
- 碧(浅蓝):金克木
相关发展
编辑和佛教互相影响
编辑佛教五色和道教五色(即五方色)较为相近,故佛教传入汉地后,两者趋同,藏地亦受影响。上座部佛教五色中的“橙色”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多用黑色、绿色代替。
端午节有系五色缕的习俗。五色缕,又名五色缕、五色线、五色糸、五彩线、长命缕等,是以五色相配所结的线缕,佩戴在手腕上、脚腕上或身上,常用为招祥避厄的护身饰物。佛教中也有五色缕[6],受到道教的影响,佛教五色缕也时有应用道教的五色。线缕在后世也可串以水晶、珠子,称为五行珠等。
五色旗
编辑1906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采取的国旗,即五色旗。五色旗所用的五色红、黄、蓝、白、黑表示与五行相呼应之五常、五声、五音、五味、五色等传统文化概念。另亦代表汉、满、蒙、回、藏,象征五族共和,按照民国政府的解释,这五色同时也是五族各自喜欢的颜色。此后国内制定的各种政府机构官方旗帜,也多用到这五色。
1932年,日本扶持东北满洲国傀儡政府,提出五族协和,也采取传统五色作为旗帜,但对各个颜色有新的解释:和族(红色)、汉族(蓝色)、蒙古族(白色)、朝鲜族(黑色)、满族(黄色)[7]。
注释
编辑- ^ 《周礼· 冬官考工记》:“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 ^ 《书· 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清 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于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 ^ 《礼记· 玉藻》:“衣正色,
裳 閒色。”唐 孔颖达疏引南梁 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 - ^ 《论语· 阳货篇》:“
恶 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 “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五方间色:绿为青之间,红为赤之间,碧为白之间,紫为黑之间,缁为黄之间也。故不用红紫,言是间色也。”
- ^ 见《药师七佛经》
- ^ Manchukuo (Japanese Puppet State in China) [满洲国(日本在中国扶植的傀儡国家)]. 世界旗帜网. 2009-08-08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5) (英语).
- ^ 世界旗帜网(FOTW)的Vietnamese Religious and Festival Fl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