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

服裝類型

制服是指一群来自相同团体的人穿着著统一样式的服装,用以辨识其正在做进行的共同事情,或者用来分别其职业或特别身份,例如:学生警察军人等。制服也可以制定阶级,例如:在香港,初级护士的制服是粉红色,正式护士的制服是白色等。另外,制服是生活中角色扮演的道具,表示服从某种规章制度下的人的工作服装,例如:囚犯服装。

马来西亚公立小学女生穿着制服

有些职业的制服是全世界统一样式,例如民用航空飞机驾驶员的制服,一般为黑色,佩戴飞行标志和肩牌,并且在袖口处缝有代表级别的标志,戴大檐帽及海军制服等等。

一些地方的学校,例如亚洲的一些国家,都要求学生穿着校服上学,[1][2]一些地方甚至对学生的发型有所规范,而对发型的规范又称为“发禁”。尽管有些研究认为制服无助改善学生的课业和行为表现[3][4],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显示,引进学校制服有助改善学生整体的课业和行为表现。[5][6][7];比起没有制服的学校,有制服的学校的老师所感受的校园帮派活动较少,反之比起有制服的学校,没有制服的学校的学生有较高的自我知觉。[8][9]

制服的起源

编辑

制服的源由可能是早期人类从事宗教活动时,神职人员为了表明自身身份,因此穿着统一制式的服装。这样的传统保留至今,现在的神职人员依旧穿着能显现特定身份的制服,甚至这些制服的样式多样,而且布料依循传统,穿着时可能不方便,也可能不舒服。

在英王亨利五世时期,制服开始在英格兰大量出现。当时的团体服被称为“蓝衫”,因为制服的上衣是蓝色的。之所以将上衣制成蓝色,是因为蓝色最为便宜,能够显出学生的谦逊。第一间要求学生著团体制服的学校是基督医院。1870年,初等教育法让所有儿童都能够接受免费小学教育。改革使得几乎每间学校都有制服订制。在这个时期,校服随潮流变化,男孩在14,15岁前著短裤与外套,女孩主要是著女衬衫、束腰女衬衫或围裙,到20世纪初时逐步发展为gymslip,上述校服样式一直被采用至1950年代。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使中学教育变为免费,亦将可离校年龄提升至15岁。这项改革使各学校的制服更加相近。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在不同季节著不同制服。[10]

在德国,十七、十八世纪,医护或生理研究人员穿着白色挂衣。十九世纪初,因为国族观念,开始让儿童穿着水兵制服,这种类似军装形式的服饰后来流行到世界。

在现代一些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北亚国家,至今皆有学生穿着制服的传统规范;另一方面,一些欧美国家,尤其是德国自二战战败后实行民主制度,学生除了特定活动穿着象征团结的T恤外,并没有制服形式;而在美国、英国、澳洲等英语系国家,仍有贵族式中小学穿着制服的习惯。然而英国甚至发展出独特的童军制度,以制服为本,辅以勋章、徽章,来呈现其身份或能力阶级。[11]

应用

编辑

在人类文明早期,各种职业已经开始在穿着上面起了制度以表明他们的身份,尤其是在宗教上。直到现在,许多宗教的神职人员依然穿着特定的服装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例如佛教僧侣,东方的道教神道,以及天主教会正教会圣公宗基督教宗派。而制服的运用,也流行于部分国家的演艺圈;例如日本偶像团体多有自己的团服,不只特别聘请服装设计师制作,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推出新版团服(例如发行新单曲、换季等),因此制服也成为日本偶像团体的重要特色与象征之一。

在近代,穿着各种职业制服的人经常是性幻想的对象,因此许多色情影片中会有角色扮演情节,女性色情演员会扮演成为各种需要穿着制服的身份或者职业角色。[10]

在欧洲人里,20世纪,德国人和制服的联系更为密切,大约在1900年前,德国小孩穿水兵服装,后来流行到世界。医生和生化研究人员开始穿白色大褂也是从德国17-18世纪时开始的,二战结束后,德国进行民主教育具有军事化色彩的制服在德国退居幕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中学生有统一校服,德国中学就没有,仅仅在一些文化科学活动时,派发廉价简易的文化杉。今天在欧洲的儿童组织,例如源于英国的童军仍有穿着制服的制度。

而现代亦有把制服融入时装的例子, 如Chanel把水手的海军制服化成当代的时装设计等[12]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管了百年 高中制服解禁. 苹果日报.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中文(台湾)). 
  2. ^ 刘扬铭. 廢除服儀規定,才是制服文化的開始?. 鸣人堂.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中文(台湾)). 
  3. ^ Ryan Yeung. Are School Uniforms a Good Fit?: Results From the ECLS-K and the NELS. 2009-10-22 [2021-02-15]. doi:10.1177/08959048083301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4. ^ David L. Brunsma &Kerry A. Rockquemore. Effects of Student Uniforms on Attendance, Behavior Problems, Substance Us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8, 92 (1): 53–62 [2021-02-15]. doi:10.1080/002206798095975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5. ^ Chris Baumann , Hana Krskova. School discipline, school uniform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16-08-08, 30 (6): 1003–1029 [2021-02-15]. doi:10.1108/IJEM-09-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6. ^ Elisabetta Gentile, Scott A. Imberman. Dressed for success? The effect of school uniform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2-01, 71 (1): 1–17 [2021-02-15]. doi:10.1016/j.jue.2011.10.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7. ^ Ann Bodine. School Uniform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Use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97 (2): 67–71 [2021-02-15]. doi:10.1080/00220670309597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8. ^ Kathleen Kiley Wade, Mary E. Stafford. Public School Uniforms: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Gang Presence,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Self-Perception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03-08-01, 35 (4): 399–420 [2021-02-15]. doi:10.1177/0013124503255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9. ^ Denise-Marie Ordway. School uniforms: Do they really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behavior?. Journalist's Resource.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10. ^ 10.0 10.1 高校少女的青春是我靈魂救贖,關於制服的絕對領域...-風傳媒.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台湾)). 
  11. ^ 從「制服控」解讀日本人的集體意識. nippon.com.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日语). 
  12. ^ 像制服一般的時裝,原來源自人們對於權力的慾望?〡 原來潮流是這樣煉成的.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