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刘
刘勰 | |
---|---|
字 | 彦和 |
出生 | 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 |
逝世 | 不详 |
别名 | 慧地(法名) |
职业 | 政府官员、文学理论批评家、作家、僧人 |
年代 | 南北朝 |
知名作品 | 《文心雕龙》 |
家乡 | 京口 |
家世
编辑刘勰的家世可以追考至刘邦时期城阳国国王刘章,当时他为了在吕后中夺回权力,发动了宫廷政变,获封为城阳王。刘章传九世到刘云,在位一年后,无子而国绝。永始元年(公元前14年),他的弟弟刘俚获封为城阳王,以代之。在位25年之后,被王莽贬为公,次年参与了反莽起义。[2]
反莽起义成功之后,刘俚的兄弟刘津因有功而封为平莱候,后徒居东莞郡,即是刘勰一支。在此之后,东汉至魏晋之间这一支没有显官行于世,《晋书》中没有这一支的记载,也没有家谱流传于世,至刘抚为止。刘抚,字土安,是刘勰的六世袓,曾任彭城内史,生有两支,一支是刘爽,即刘勰一脉,一支是刘穆之的父亲。刘爽,字子明,曾任尚书都官郎,山阴县令。四世祖刘仲道为余姚县令,生有五子,为刘钦之、刘秀子、刘粹之、刘恭之、刘灵真。刘灵真即是刘勰的袓父,但是可能因为没有出仕,因此史书没有立传,而只有《梁书·刘勰传》有提到。刘勰的父亲刘尚任越骑校尉,实际事迹不明,牟世金猜测因参与当时的建康战事而死于元徽二年(公元474年)。[3]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刘勰的生平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学者们有很多猜测。关于刘勰生年,学者没有定论,但都不出460年至480年这一个范围[5] 。在这一个时间带出生之后,刘勰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刘勰父亲刘尚的官职越骑校尉的官阶是四品,秩二千品,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较为高的。因此,刘尚过世之后,刘勰的家庭毋此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梁书·刘勰传》说他“笃志好学”,好于学习,家境贫困。[6]
刘勰的母亲史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学者大致估计,大概是过江的江北大族人家的女儿,刘尚去世的时候,应不足30岁,去世之年大致认为刘勰20岁左右。李庆甲说:“二十一至二十三岁,在家居丧三年”;范文澜说“母殁当在刘勰二十岁左右”;牟世金认为,“刘勰二十岁,母殁”。《文心雕龙·指瑕》中,刘勰认为:“说考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可见刘勰是认同孝道的。结合两者的猜测,刘勰在二十岁前后的时候应该有为其母居丧三年。[7]
在居丧之后,刘勰依然没有人举荐。他离开了京口,前往建康上定林寺,是当时建康名气最大的,依靠名僧僧祐。他前往上定林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为了逃避徭役,永明元年(483年),齐武帝削除了没落弟子的免役权,刘勰作为其中之一,面对“家贫”的处境会百上加斤。第二是为了安心读书。第三是为了结识上流人物,利用僧祐的地位,结交上层权贵,以求出身。[8]
刘勰在定林寺时主要做了三件事,包括帮助僧祐校经,为名僧寺塔撰写碑铭,以及撰写《文心雕龙》。《梁书·刘勰传》指:“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校经方面,学者依据史料对于定林寺的藏经进行了推算,指入寺前大约有八千卷经左右。而当中,因为译者水平之限,又或者原文意义理解有异,又或者根本是假经,而需要校定。而这些经典中有约四百六十部是各寺院中只闻其名,未见其书的失译之书,是僧祐辛苦寻求所得。因此“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可见僧祐对于对于刘勰的信任。[9]
写作碑铭方面,492年,定林寺的高僧超辩过世,刘勰为他写作了碑文。494年,为过世的僧柔写作碑文。从《出三藏记集》观察,可能还写作了《上定林寺碑铭》和《建初寺初创碑铭》。《上定林寺碑铭》内容很可能记载了上定林寺的创建历史。而《建初寺初创碑铭》中的建初寺由赤乌十年(247年)到建武四年(497年)已经有250年,此寺也是由僧祐所主持,刘勰可能在僧祐的指示下为此寺建碑铭。[10]
学者估计,以创作《文心雕龙》时间来说最少也需要一至两年,长则要三至五年左右。据《文心雕龙·序志》所记,“齿在逾立......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一般认为,“齿在逾立”的说法指的是三十出头。刘勰在完成创作之后,未被当时的人所接受。他重视自己的文章,于是希望得到沈约的认同,并希望得他的引荐。但当是沈约的名气相当高,没有方法可以接触到他,于是便带着《文心》,装作商人等候沈约离开家中,当沈约离开的时候,便挡在沈约的车前。沈约取了他的书来看,认为他的书“深得文理”,大为重视他,经常将《文心》放在案头观看。[11]
进入官场
编辑据《梁书·刘勰传》所记,“天监初年,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现在学者大多认为刘勰之所以任“奉朝请”一职是因为得到沈约举荐。奉朝请实际上只是一个荣誉官衔,没有自己的属员,只是为了安置闲散官员所设的。当时,刘勰依然在定林寺居住。接着,他出任了萧宏的记室。学者估计,刘勰出任萧宏的记室的时候大约在天监二年至三年(503-504年),因为在那个时候萧宏升任了才中军将军。据史料,天监七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508-509年),他奉梁武帝萧衍之诏和僧智、僧旻等三十人到定林寺整理佛经,编写《众经要抄》。完成之后,刘勰由记室升任为仓曹参军,派入车骑将军府,当时任车骑将军的是王茂。[12]
据《梁书》记载,之后他“出为太末令(太末即今浙江衢县),政有清职”。学者估计,他出任的年份在天监九年(510年)左右。在出任县令之后,学者估计经过一年至三年之后[注 2],升任“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即担任萧统的记室,掌管文书。萧统当时只有七岁,因此工作基本上都要依靠属官自行决定,职务相对上一次任记室为多。通事舍人一职,用于传达皇帝旨意,当时官职大多以其他官员兼职。在仁威将军府时,主要协助当时的长史王僧孺处理职务,此外又为剡县石城寺撰写了碑文。[13][14]
天监十七年(518年)五月十六日,他的恩师在建初寺圆寂,终年74岁,刘勰为他撰写了碑文。[15]自天监十七年八月开始,萧衍改变了他杀牲祭袓的旧规,改为要求改用蔬果祭祀袓庙。于是刘勰见此情况,上表建议二郊祭祀都应该同样改用蔬果,得到了接纳。上表不久,获提拔为步兵校尉。步兵校尉是一个武官,在当时只是名誉头衔,因此实际上依然是行通事舍人一职。在此之后的生平学者分歧较大。但大致依据《梁书》来说,有诏令令他和慧震一起到定林寺抄经,完成之后请求出家。当时的皇帝不准,于是他烧自己的头发并立下誓言,才得到准许,并改名作慧地,次年过世。[16]
争论
编辑生年
编辑各家大致推测生年都是以《文心雕龙·序志》所提出“齿在逾立”倒推。梁绳袆主张460年说;王更生推定为464年[17];范文澜定为465年,台湾学者华仲麔、张严、王金凌、谭家定、黄公伟、以及是日本学者兴膳宏等都定为465年左右。郭晋稀定为467年;杨明照、李曰刚则定为470年;张恩晋定为471年;贾树新定为472年;以叶晨辉、施助等以刘勰在天监六、七年写作《文心雕龙》估计,刘勰的生年也会更晚,即480年。[18][19]
卒年
编辑刘勰卒年各家推测差异相当大,主要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派主张刘勰出家于僧佑过世之后,即卒于普通年间。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主张:“定林寺撰经,在僧祐没后,盖祐好搜校卷轴,自第一次校定后,增益必多,故武帝敕于慧震整理之”,认为他死于普通一至二年间(520年至521年)。陆侃如、牟世金、周振甫、杨明照早期都认同此说[19]。王更生也认同此说,但主张卒于普通三年(522年)[20]。牟世金同样主张卒于普通三年。詹锳、周绍恒主张卒于普通四、五年。周绍恒主张《梁书·刘勰传》中的慧震即是刘之遴《吊震法师亡书》、《与震法府师兄李敬朏书》中的震法师,因此他完成撰经会到荆州的是间最迟不应该在普通七年间,由此倒推即普通四、五年。[19]
第二派主张刘勰卒于萧统死后,即中大通年间。这一派说法的依据主要将刘勰出家的原因、“未期而卒”与昭明太子的卒年一起联系考察。李庆甲主张刘勰卒于中大通四年(532年),并以宋元其间的一些佛书作证。他的见解得到了修订版《辞海》的使用,但是也有学者怀疑。如周振甫则认为“这些南宋和尚记事缺乏年代观念,前后错乱,不可为据”。牟世金指,刘勰不太可能在天监十八年至大通二年一直任步校尉一职,而且佛书也没有说明具体的出处。 [19]
第三派主张刘勰死于大同年间。朱文民主张以定林寺的藏书量来估计,可能要长时间来修经,以一两年是不太可能完成的,由是估计卒于大同三、四年(537至538年)[21]。杨明照后来于《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中考证出《梁书·文学传》是以传主的卒年先后排序,认为刘勰在大同四年出家,于是于四年和五年间卒。萧洪林、邵力均认为莒县的定林寺是由刘勰所建造的,认为《南史》删去了“未期而卒”一句,是因为不可信。刘勰出家之后没有“未期而卒”,而是北归回到故乡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在大同四年卒(538年),但是缺乏相关的证据,支持者不多。[19]李曰刚认为按《文学传》的序次,以及是佛书的记载,应是卒于大同五年(539年)。[22]
士庶之辩
编辑学者对于刘勰是士族还是庶民有所争议。王利器认为,刘勰的曾祖父刘仲道曾经参与过刘裕的开国大业,而他的父亲也曾经任过越骑校尉,因此家庭成分应是地主兼官僚。马宏山认为刘勰的家世是地主兼官僚,只是在青少年时期,因为丧父而且家贫因此家道中落。王更生认为,刘勰是“系出名裔,世代书香,同时本人也身霑朝延雨露”,台湾学者大多依王更生的说法。[23]潘重规又指,刘勰“六朝建碑,极为当世所重”,指当时碑文作者必然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假如是庶民的话不太可能得到当时人的认同。[24]
认为是庶民的说法是由王元化首次提出。王元化认为,《宋书·刘穆之传》一句记述刘穆之是刘肥后代为《南史》所删,可见《南史》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而且在刘勰世系中,史书有立传的刘穆之、刘秀之从出身来说,也不能发现士族的痕迹,而是显示出他们是以寒人身份起家的。再者,以刘勰出身士族来说,也没法解释刘勰装作商人向沈约献书的理由。程天祐补充,他的父亲名字是刘灵真,和其他兄弟都是以“之”作结有所不同,可能并不是血统相近的。程干祐、牟世金、周振甫、张少康都认可此说。[23]
不结婚
编辑刘勰终身没有结婚。据《梁书》所记,他是因为家贫而不结婚的。马宏山认为,刘勰出于士族,不可能和庶族结婚,而当时的士族大姓也不可能看得上他,出身士族是他不结婚的理由。杨明照认为他既然是早孤而也能读书,可见他衣食不算空乏,可能是因为信佛才不结婚。[23]
著作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注释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孙蓉蓉 2008,第1-2页.
- ^ 朱文民 2009,第11-14页.
- ^ 朱文民 2009,第14-20页.
- ^ 朱文民 2009,第23页.
- ^ 周振甫 1996,第530-533页.
- ^ 朱文民 2009,第28-29页.
- ^ 朱文民 2009,第29-31页.
- ^ 朱文民 2009,第31-34页.
- ^ 朱文民 2009,第35页.
- ^ 朱文民 2009,第35-40页.
- ^ 朱文民 2009,第40-43, 50-51页.
- ^ 朱文民 2009,第50-56页.
- ^ 朱文民 2009,第55-60页.
- ^ 孙蓉蓉 2008,第7-8页.
- ^ 朱文民 2009,第65页.
- ^ 孙蓉蓉 2008,第2-3,7-8页.
- ^ 王更生 2010,第76页.
- ^ 李淼 1995,第69页.
- ^ 19.0 19.1 19.2 19.3 19.4 周振甫 1996,第531-533页.
- ^ 王更生 2010,第119-120页.
- ^ 朱文民 2009,第116-117, 133-136页.
- ^ 李曰刚 1982,第2455-2456页.
- ^ 23.0 23.1 23.2 李淼 1995,第69-71页.
- ^ 周振甫 1996,第529页.
- ^ 孙蓉蓉 2008,第1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