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字士衡,开封府祥符人。北宋军事人物。

生平 编辑

刘汉凝从太宗征河东岢岚、宪州,累迁崇仪使(阶官,诸司正使,西班,正七品)。刘平能骑马射箭,又能读书。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及第,补无锡尉,曾杀贼五人,迁大理寺评事(阶官,从八品下),调知鄢陵县,任满调南充县,夷人入寇,平摄州事,率土豪击之,夷人畏服。夷人寇淯井监,转运使以平权泸州事,平率土丁三千击走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初,祠汾阴,迁大理寺丞(阶官,从六品上)。后以父丧解官,出兴州时遇贼,平以弓射杀三人,贼遁去。判永兴军事寇准闻其事,表奏其功,以殿中省丞(阶官,从五品上)知泸州事。召还,通判颍州事。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拜监察御史。三年(1019年)五月,为三司盐铁判官,赐绯鱼袋。八月,安抚河北路水灾州军。九月,为契丹正旦使,出使契丹国。多次上疏谈论时事,为丁谓所忌。四年(1020年),改殿中侍御史(阶官,从七品下)、陕西路转运使。与副使论事不合,徙知襄州事。仁宗即位,迁侍御史(阶官,从六品下)。

最初,真宗知其才,将用之。丁谓乘间曰:“平,将家子,素知兵,若使将西北,可以制敌。”后章献太后思谓言,天圣八年(1023年)八月,改尚衣库使(阶官,诸司正使,东班,正七品)、环庆路兵马钤辖、知邠州。属户明珠、磨糜族数反复,平潜兵杀数千人,以功领宾州刺史(遥郡刺史)、鄜延路兵马钤辖,徙泾原路,兼知渭州。胡则为陕西路都转运使,平奏曰:“则,丁谓党,今隶则部,虑掎摭致罪。”徙汝州,改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行数驿,召还,真拜信州刺史(阶官,正任刺史,从五品)、知雄州,居四年。明道元年(1032年)初,迁忻州团练使(阶官,正任团练使,从五品)。八月,改知成德军。

景祐元年(1034年)二月,拜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禁军军职,从五品)、永州防禦使(阶官,正任防禦使,从五品)、知定州。八月,徙环庆路马步军副都部署。十二月,进侍卫亲步军司都虞候(禁军军职,从五品)。奏言:“元昊势且叛,宜严备之。”不久,坐被酒破锁入甲仗库,为陕西路转运使苏耆所劾。二年(1035年)四月,落管军,授饶州防禦使、知同州。八月,上疏自列,召入问状,为温州防禦使、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知澶州。时议塞河,而平言不知河事,乃徙沧州兵马副都部署。

吕夷简为宰相,台谏官数言政事阙失,平奏书曰:“臣见范仲淹等毁訾大臣,此必有要人授旨仲淹辈,欲逐大臣而代其位者。臣于真宗朝为御史,顾当时同列,未闻有奸邪党与诈忠卖直,所为若此。臣虑小臣以浅文薄伎,偶致显用,不识朝廷典故,而论事浸淫,遂及管军将校。且武人进退,与儒臣异路,若掎摭短长,妄有举劾,则心摇而怨结矣。愿明谕台谏官,毋令越职,仍不许更相引荐。或阙员,则朝廷自择忠纯耆德用之。”论者以谓希夷简意也。四年(1037年)四月,为殿前司都虞侯(禁军军职,从五品)。后改高阳关副部署。

宝元元年(1038年)初,为环庆路马步军副都部署。十二月,元昊反,迁邕州观察使(阶官,正任观察使,正五品),为鄜延路马步军副都部署。二年(1039年)正月,兼鄜延、环庆路同安抚使。七月,兼管勾泾原路兵马,进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禁军军职,正五品)、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阶官,正任节度观察留后,正四品)。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三川口之战爆发,刘平与石元孙奉命增援延州。郭遵建议先侦后进,刘平不听,恃勇轻敌,贸然轻进,二十二日夜,进至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遭西夏军偷袭。两军苦战,双方伤亡惨重,宋军渐不支,刘平退至三川口附近山坡。李元昊多次派人劝降“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不理。刘平遣子刘宜孙求援于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宜孙告诉德和:“当勒兵还,并力拒贼,奈何先引去!”令其还击。黄德和却逃往甘泉(今属陕西)。西夏军向宋军驻守的山坡发动攻击,宋军不敌,刘平与石元孙同时被李元昊所俘。

三川口败后,黄德和反诬刘平降敌,朝廷调禁军包围其宅邸,又命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在河中府置狱。金明寨有两士兵逃回说明真相,于是朝廷派庞籍前往调查,庞籍调查后称“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黄德和被判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此时宋廷以为刘平已死,追赠朔方军节度使兼侍中(使相:节度使兼侍中),谥壮武,封其妻赵氏为南阳郡太夫人,“子孙及诸弟皆优迁”,未官者皆录用。不久有党项人来报刘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宋廷不信。庆历五年(1045年),同时被俘的石元孙放还返宋,确定刘平当时未死于贼人之手。但刘平终究未生还汉地,已早先卒于兴州。[1]宋廷为顾及颜面,仍视之为忠烈殉国。[2]皇祐三年(1051年),刘平之子刘庆孙上奏,要为亡父刘平招魂,并予以安葬。最后因司马光强烈反对而作罢。[3]

家族 编辑

  • 曾祖:刘承休
  • 祖:刘延福,赠左骁卫将军
  • 父:刘汉凝,终官崇仪使、赠左领军卫上将军
  • 弟:刘兼济,终官西上阁门使、领惠州刺史、彭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 妻:赵氏,南阳郡太夫人
    • 子:刘庆孙,终官国子监博士
    • 子:刘贻孙,终官西上阁门使
    • 子:刘宜孙,终官西京左藏库副使
    • 子:刘昌孙,终官文思副使、以左骁卫将军致仕
    • 子:刘孝孙,终官西京左藏库副使
    • 子:刘保孙
    • 子:刘季孙,终官文思副使、知隰州事

注释 编辑

  1. ^ 《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载: “其后降羌多言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及石元孙归,乃知平战时被执,后没于兴州。”
  2. ^ 《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载: “遂见杀,年六十八。”苏轼有《乞转赠刘季孙状》云:“仁宗朝,赵元昊寇延州危急。环庆将官刘平,以孤军来援,众寡不敌。奸臣不救,平遂战殁,竟骂贼不食而死。”然而司马光在进呈宋神宗的《稽古录》的有关条目下则直书元昊“大败官军于三川口,执刘平、石元孙”。
  3. ^ 司马光认为“非身无棺,非棺无椁,苟无丧而葬,招幽魂气,于德为义,于礼为不物。”(《司马光奏议》卷一)

延伸阅读 编辑

[]

 宋史·卷325》,出自脱脱宋史

参考书目 编辑

  • 《宋史》列传第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