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种茶,是一种青茶,起源于福建安溪县,是台湾茶水中的著名代表茶种。包种茶以其清爽且甘醇的风味,以及尾韵中隐约散发的花香,展现出其独特的特色。就乌龙茶而言,它能展现出香气、浓郁、韵味和甜味等特点,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茶品。[1]

概论 编辑

包种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发酵程度约为8-12%。特别重视其香气。

适合制作包种茶的茶树品种,包括青心乌龙、台茶十二号、台茶十三号、台茶十四号等。春、夏、秋、冬四季皆可采收,以春、冬茶品质最好。

制作方法为︰ 1.采茶菁 2.日光萎凋︰可于适当日光下萎凋,也可采用热风萎凋,尤其于阴雨天时,没有足够阳光进行日光萎凋,或雨菁时,常使用热风萎凋。 3.室内萎凋︰室内萎凋包含静置和搅拌,此两种工序重复数次 4.炒菁︰使用圆筒式炒菁机 5.揉捻︰使用望月式揉捻机 6.干燥︰以甲种干燥机或乙种干燥机进行,亦可使用烘箱。 至此即完成毛茶。[2]

历史 根据日本学者井上房邦的考证,包种茶起源于福建安溪的一位茶叶商人,王义程。他将安溪本地出产的茶叶,仿[武夷岩茶]的制法,制成包种茶。制好的茶叶,为了保存香气,以两层毛边纸包裹,置入四两茶叶,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最外层再印上茶名及商号,因此取名包种茶。

台湾在清治时期,开始茶叶外销,当时茶叶以乌龙茶为主。1873年,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四大洋行停止购买台湾茶叶,台湾本地茶叶过剩。有部分茶商,将茶叶运往福建福州,进行加工,改制成包种茶。因为独特的香气,当时称之为花香茶。

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吴福源,认为由台湾将茶叶运至福建制造,运输成本太高,带着制茶师至台湾,在台北设立设源隆号,于产地直接加工,将包种茶的制法传入台湾。

1885年,福建安溪茶商王水锦、魏静时来到台湾,在台北州七星郡大内樟栳寮(今台北南港大坑)一带购地种茶。由福建安溪引进茶树以及包种茶制法,同时开办讲习会,指导当地茶农种植及制作包种茶。包种茶开始在台湾北部盛行,产地由南港,扩大到文山地区一带,也就是石碇、坪林、深坑、新店、木栅、景美一带。文山地区成为最大的包种茶产地,当地出产的包种茶,称为文山包种茶

分类 编辑

包种茶分为条状与半球形两种。条状包种茶是最传统的包种茶,一般说的包种茶就是指条状包种茶;半球形包种茶,也就是台湾乌龙茶

条状包种茶,外形为长条索状,又称小龙形。与台湾乌龙茶的制程相同,但是台湾乌龙茶多了团揉的程序,因此茶叶呈现圆形团状。

注释 编辑

  1. ^ 包種茶的特色與由來,綠茶跟包種茶差別是? - ABoxTik 一盒精品. aboxtik.com. 2022-06-22 [202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9) (中文(繁体)). 
  2. ^ 甘子能; 林义恒. 認識臺灣的包種茶 六版.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文山分场. 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