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识是政治学与经济学术语,意指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意义类同于中国模式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英语Foreign Policy Centre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乔舒亚·库珀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在乔舒亚·库珀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不少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历史 编辑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书力斥华盛顿共识之非:“美国要求中国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不会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它只会促进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美国财政部就是这个利益集团最坚定的代言人。华尔街巨头们坚信:中国意味着巨大的金融市场,华尔街必须超越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抢占制高点,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资本市场自由化,意味着控制热钱的一切措施都要被连根拔起。热钱不过是赌汇率波动的短期借贷资金,这些投机资金决不会去建立工厂、创造就业。”“为了吸引真正致力于实业发展的直接和长期投资,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金融市场自由化,中国自己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4年由英国学者乔舒亚·库珀·拉莫英语Joshua Cooper Ramo正式发表《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的论文[1]。西方政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独裁现代化”(authoritarian modernization)或“合法化威权”(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ism)[2]

2006年9月,前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说,“对别的国家提出治国建议,或规定他们应该怎么做”,是不正确的;这么做只是自以为是,只会造成紧张关系,导致冲突。他说,外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毫无意义;如果所有国家、所有势力集团在外交政策上都能够像中国一样小心谨慎,那么世界就会太平一些[3]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陶仪芬. 「中國模式」賣得出去嗎?. 《天下杂志》第441期. 2011-04-13 [2019-04-08]. 最常被提及的应该就是英国外交政策中心的约书亚.拉莫(Joshua C. Ramo)在二○○四年受高盛公司委托所提出的“北京共识”之说。 
  2. ^ Stefan A. Hal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21 century, Basic book, 2010.
  3. ^ 祝红. 专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06-09-11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2).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